<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正文

    古建保護,政府與民間可以“合謀”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8月03日08:00 來源:人民日報

    圖為薛紀天(中)正在走訪老建筑群。
      鄒家驊攝

      ●致力于保護未能被定義為文物的歷史建筑

      ●搜集整理了1500多座老建筑資料上傳網絡

      ●政府部門主動邀請古建團隊參與規劃設計

     

      襯衫、短褲、黑框眼鏡,騎著自行車,淡淡的唇須才剛剛冒出嘴角,在很“潮”的外表下,薛紀天卻有著一顆很“古”的心——他是福州老建筑團隊的主 要成員。這個團隊,在短短的三四年時間里,漸漸發展成福建省內較大的致力于保護傳統老建筑的志愿者組織。也正是伴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那些正在消逝的老建 筑、老物件,又一次勾起了很多人對于我們所居住城市、所經歷變遷、所隱去歷史的塵封記憶。

      薛紀天今年26歲,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畢業。2011年,還在上學的薛紀天迷上了城市老建筑。當年2月他建立了福州老建筑QQ群、9月又協助志 同道合的伙伴創建福州老建筑百科網。借助互聯網,立刻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的網友。今年7月,這個群已超過900人,最老的已過古稀、最小的才剛上初二。

      迷戀愈深,疼痛也愈深。

      疼痛不是來自于付出。在福州,除了國家文物普查所公布的文物外,這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富含眾多本土文化、又有過中國近現代史中最早對外開 放經歷的城市中,還有著大量的沒能被定義為文物的歷史建筑、風貌建筑。它們是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中,飽含人文情愫、家族血脈、情感寄托、歷史鉤沉的文化符 號。也正因為不是文物,要溯源其歷史,只能到各種民間舊書中查證,為此,薛紀天僅在孔夫子舊書網就購買了2.6萬多元的資料,堆滿了他15平方米的小屋。

      疼痛有時來自于無奈。隨著經濟發展,10余年來,福州城市建設翻天覆地。一批批昨天還在使用的老建筑,第二天也許就因為某個城市改造項目蕩然無 存。2012年福州興建火車南站配套的新城項目時,福州老建筑團隊的志愿者們趕著去項目所在的臚雷村搶拍照片。可為了能多得些拆遷補償款,還沒等到拆遷, 當地群眾早已在自家古舊建筑中搶蓋了一層又一層臨時建筑。“最后因為要拆陳氏祠堂時,引發輿論關注,沒拆成。但它周邊還有好幾棟明代建筑,更有價值,結果 反倒被拆了。”

      真正的疼痛來自于無助和無力。城市發展日新月異,改變無法阻擋。老建筑團隊更多的是希望“當無法改變時,能更多把這些老建筑、老物件,找個合適 的地方保留下來。”2014年8月,福州歷史街區上下杭片區及周邊片區進入了改造時刻。其中有一座舊宅,曾是民初當地木幫商會舊址。更為珍貴的是,宅院內 有一斷碑,為1921年所立,上面刻著有關于捐建這個商會的情況和當時的國旗圖形。拆遷在即,志愿者們多次找到當地文化、文物、博物館等部門,建議他們如 果一定要拆,就把這塊斷碑移走保留下來。結果石沉大海,志愿者們在網上提議自己籌資、自己來移。

      很快他們籌得6000多元,花費近4000元雇了9名工人不僅移走了斷碑,而且還把周邊延郡會館的界碑、南禪寺遺留下的洗菜槽池等一批老物件全 部搶救了出來。可一個月后,不少物件卻被區博物館運走了。運就運走吧,反正也是保留了。薛紀天拿著憑據想報銷搬運費,結果對方卻說:“你們把碑弄斷了,區 政府沒有這項經費開支,報不了。”保護老物件的功勞沒落下,還被污了個這種名聲,薛紀天的心好涼。

      “相比其他部門,文化部門在面對保護和拆建的矛盾時,也很無力。”福州老建筑團隊用4年時間搜集整理了福州片區1500多座老建筑資料上傳至福 州老建筑百科網,每每遇到政府要改造、建設時,多數只能找到文化部門提出他們的建議,可都沒什么效果。于是他們轉求當地媒體,“只要有讓我們發聲的機會, 我們都盡量發出聲音。”

      再微弱的聲音,聚在一起,便是能量。再久遠的記憶,哪怕依稀,總會有痕。

      漸漸地,有些項目的拆建指揮部開始主動給薛紀天他們打電話,表示收到了他們的建議并邀請他們一起參與研究。2013年,煙臺山片區征遷辦將他們 的建議轉給規劃編制單位,最終修改規劃,增加了對4座歷史建筑的保護;2015年4月,省政協召開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協商座談會,薛紀天被邀請到會上發 言;6月,當地規劃部門公示了關于蒼霞歷史建筑群保護的規劃草案征求意見,老建筑團隊一口氣提出了包括“適當恢復部分內河”“合理控制路面高程”等10條 建議。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歷史文化記憶,希望我們的記憶不只是留在教科書、博物館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能夠聽到、看到、摸到。”薛紀天說。

     

      記者手記    

      找不出遺跡的地方也不會是文化沃土

      沒有歷史的城市,就像是一座沒有靈魂的荒城,即使它建設得再漂亮、再現代。

      人們在介紹自己城市的時候,總不忘追溯到幾百,甚至上千年前的某一段歷史。傳說也好、史料也罷,能給人以最直觀感受的,恐怕就是建筑,以及建筑中固態的物件和活態的生活。

      因各種原因,這些遺留下來的古老建筑,有的被列為文物,卻還有很多沒能進入文物名單,只能冠之以“歷史建筑、風貌建筑”一類的名稱。但它們依舊是承載一座城市歷史、文化、傳統的最佳見證。

      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設翻天覆地,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同樣是人們的愿景。然而不得不反思:當城市面貌越來越光鮮、現代,老建筑越來越少的時候,城市的文化歷史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勾不起鄉愁的地方,不是真正的故鄉;找不出遺跡的地方,也不會是文化的沃土。

      福州老建筑團隊的出現,正是這種鄉愁的具體表達。如同中國發展道路要由中國國情決定,中國文化發展也要以歷史傳統為根基。抹掉全部遺跡的現代化,注定只能是邯鄲學步,既丟掉了過去,也融不進現代。

      請像珍愛城市建設一樣珍視城市歷史。發展不能沒有GDP,發展也不能沒有城市建設。當“犧牲資源、制造污染”的GDP已被我們所痛悟時,“抹去歷史、忘卻鄉愁”的城市建設,是不是也該停下呢?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