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圖:楊雪蘭(右一)促成譚盾和張軍版昆曲《牡丹亭》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上演。 |
中國文化節已經成為華盛頓的一件文化盛事。圖為在華盛頓市中心國家廣場上舉辦中國文化節。 |
在美國,有一大批華人,熱心于通過文化、教育交流及創辦中文學校等,傳承中華文化,加深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這批“熱心人”的故事,也聽到美國人對他們默默工作給予的真誠評價
高水平演出
進主流社會
楊雪蘭(美國百人會附屬文化機構美中文化協會主席):美國百人會是美國的一個華人精英組織,由著名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等人發起成立。這些年來,我一直 在做中美兩國文化交流的工作。中國有很多很好的藝術家,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優秀代表。黃豆豆是一位出色的青年舞蹈家。2001年,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辦藝術 節,經過我的協調,請到了黃豆豆所在的上海歌舞團參演。藝術節舉辦地是山區,不少當地人是第一次看到中國藝術家的演出,更不用說第一次就看到如此高水準的 演出了,他們興奮不已,很多人因此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改變。中國青年歌唱家廖昌永、沈洋也是由我介紹來到美國進行文化交流。把優秀中國藝術家介紹到美國, 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大使”。
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與美國有影響的文化機構建立伙伴關系。2012年,紐約大都 會博物館打算將現有館藏作為背景組織演出活動。我與譚盾、張軍的昆曲《牡丹亭》劇組聯系、協調,最終實現了在大都會博物館內,以中國館花園為背景進行演 出。雖然現場只能容納50人,但經過劇場直播,觀眾達到900人,還有數千名網絡觀眾。這次與大都會博物館合作,觀眾都來自美國主流社會,美國主流媒體也 進行了報道。當時共演了5場,特別轟動,觀眾都評價中國高雅藝術了不起。
2011年,我促成了在林肯中心舉行的紐約愛樂樂團中國春節音 樂會,由中國指揮家余隆執棒。這是中國春節活動第一次不只在唐人街,也在紐約的文化中心舉行。這種檔次的高雅演出吸引了很多新的觀眾,《紐約時報》《華爾 街日報》等媒體進行了大幅報道,成為紐約非常有影響的活動。
年輕人是中美關系的未來。2011年起,美中文化協會與全美舞蹈協會、中福會少年宮、上海閔行區教育局合作實施教育實驗項目,通過舞蹈教育來增強兒童的社會發展和中美文化交流,培養孩子們的自信、集體精神,讓他們健康成長。
我已經80歲了。我認為,一個人一生需要有所貢獻,需要為世界做些事情。我很高興能為中美文化交流繼續做出我的貢獻。
雅克·丹布西(全美舞蹈協會創始人):我與楊雪蘭女士早在上世紀70年代相識。當時,我做的一件事是,將一些中國孩子從北京、上海請到紐約,進行一個月的藝術交流,這一活動的背后推動者就是楊雪蘭。
楊雪蘭作為百人會的領導者,一直推動中美之間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致力于將最優秀的中國藝術家請到美國來。她相信,中美關系與全球的未來緊密相連。
中國文化節
一辦十六屆
肖水根(華盛頓華人社區聯盟協調人):華盛頓從1999年開始舉辦中國文化節。當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中美建交20周年,華人社區認為, 這兩件大事都值得慶祝,而且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我們應該團結起來,做點事情。想來想去,決定在華盛頓市中心的國家廣場組織中國文化節。
1999年10月2日,第一次中國文化節舉行。活動進行到高潮時,現場觀眾達上萬人。此后,除了因為“9·11”事件停辦一次,至今已經舉辦了16屆。
我認為,中美關系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差異。一般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遠不如一般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文化差異有時也造 成對對方的行為理解和應對的差異。我們舉辦的活動,不僅會加深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也有助于兩國政治關系的改善。最近幾年,我們與國內省份合作,介紹中國 地方文化和建設成就,豐富了文化節的內涵。
中國文化節規模很大,牽扯很多時間、精力,需要廣泛發動僑界參與。參與者都是義務“打工”, 一做就是十幾年,我們至多為大家提供小份盒飯。讓我感動的是,我們有一批骨干,這么多年一直堅持,搞活動當天,凌晨兩點起床,一直忙到晚上,一天有20個 小時在廣場上。正是他們的傾情參與,使中國文化節成了華盛頓的一件文化盛事。華盛頓政府每年都會發文告和賀辭。中美兩國領導人還曾發來賀信。
我們也遇到不少困難。為了拿到許可證,需要跑衛生、急救、醫療、緊急情況、道路交管、警察等十幾個機構。有一次,我們是在周六舉辦活動,周五華盛頓出現 雷暴天氣,整個城市封閉。為了拿到許可證,我從早上一直等到晚上。好在周六天晴了,活動照常舉行。雖然辛苦,我覺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有這么一大批人這么多年堅持,如果沒有愛國熱情是不行的。我們都希望中美關系良好發展。通過文化活動,哪怕只是對此做出一丁點貢獻,大家都很愿意做出奉獻。
唐納德·賴利(美國馬里蘭大學原副校長,在首屆華盛頓中國文化節上宣讀美國總統克林頓賀辭):我認識肖水根是在1994年,那時我剛到馬里蘭大學擔任副校長。肖水根了解我曾與中國有過交流,就找到我商議,能夠為中美交流做些什么事情。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身的遺產和“根”,中華文化更是有著極深的歷史根源。肖水根熱心為傳播中華文化做貢獻。十幾年來,肖水根一直在努力協調、組織相關活動。他的獨特貢獻有目共睹。
回中國“支教”
少年情誼深
騰茹燕(美國“青少年同在藍天下”創始人):我和丈夫都是搞計算機研究的,我們都認為參與社區服務很重要。2005年,我們辦了一個青少年科技學院。不 過,隨著我自己的孩子以及社區孩子長大,我逐漸產生一種危機感:在美國生活的孩子們,生活條件很好,但他們是不是知道感恩?他們從未經歷挫折,未來會怎 樣?
我還發現了一個讓我很難過的問題:這些出生在美國的華裔孩子在說到中國時,居然很多是負面的。他們都出生于非常好的家庭,每次回中國,國內親友給他們最好的接待,但他們的反映卻不好。為什么結果會是這樣?我必須想辦法。
2009年是一個契機。耶魯大學有一個“同在藍天下”的支教項目。他們組織學生到中國四川地震災區支教。我覺得這個項目和我想要解決的問題能夠緊密結 合。孩子們正在上高中,這是形成世界觀的階段,讓他們也參加進來,很有意義。我帶著5個孩子去了四川什邡。當地條件非常差。我們睡在地上,被蟲子咬得渾身 是包,但沒有一個人抱怨。孩子們灑了不少汗水,與中國孩子培養了感情,他們非常感恩這段經歷。
此后,我開始自己組織“青少年同在藍天 下”支教項目,相繼去了山東、浙江、安徽等地。這一項目用靈活組合的方式將美中兩國的優秀大學生和高中生帶到中國貧困農村山區,為當地的農村孩子提供英 語、科技及文化方面的輔導,也讓美國的大學生和高中生有機會和中國的優秀大學生一起體驗貧困農村生活,了解他們的同齡人在中國貧困地區學習和生活的真實情 況,以增加同中國的感情,同時也有助于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鍛煉意志,提高社會責任感。我帶的孩子與當地孩子同吃、同住、同生活。有的孩子參加一次后,第 二年還嚷嚷著要去,說“我要去幫助那邊的孩子”。去年,又有45個孩子參加了去中國的支教活動。
至今我都無法忘記那個中國孩子的眼神。 那是一個講不清自己身世的孤兒。那天,他因受了欺負正在沒命地與別的孩子打架。我去勸架,怎么也勸不開。但當這個孩子一聽說“上課了”,立即跑向教室。在 教室內,他直勾勾地看著老師講解計算機,與剛才還在打架的模樣判若兩人。他那種如饑似渴的眼神令我對這一支教項目更為執著。
蘇珊·列農(美國“青少年同在藍天下”參與者):對于騰女士而言,這個項目極具個人感情色彩。2009年到四川的經歷對她觸動很大。她的努力讓在美國上中學的孩子走出國門、作為志愿者去幫助中國孩子,成為美中兩國人民之間又一座相互理解的橋梁。
這樣的項目對參與者的一生有著強烈影響。去年我也參加了這一項目,那是我第一次到中國,看到中國孩子的反應,真是感動。美中兩國學生由于這一項目建立起來的友誼也將會影響他們的未來。
辦中文學校
促相互理解
梁康之(希望中文學校名譽理事長):1993年以前,大華盛頓地區沒有使用簡體漢字的中文學校。一些當時在馬里蘭大學上學的華人學生,聯合一些打工的華 人,商議開辦一所這樣的中文學校,為大華盛頓地區提供現代漢語教學服務,同時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作貢獻。當年6月,希望中文學校開 辦,收了一個班,30多個學生。現在,學校已發展到7個校區,擁有學生約4000人。
我于2007年至2013年擔任希望中文學校理事長,是迄今為止任這一職務時間最長的理事長。這項工作給我的一個深刻感觸就是,凝聚人心。學校工作人員都是義務兼職,理事們都不能收取報酬,很多人是自愿而來。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們組織捐款。結果兩天之后,我們共募集到22萬美元,占大華盛頓地區全部捐款的一半多。這件事給我的震動很大,讓我感受到家長們對希望中文學校的信任,感受到華人到了關鍵時刻,真是萬眾一心。
希望中文學校培養了這么多人,這對他們也是珍貴經歷。我的女兒就是一個例子。她剛開始是被動參加中文學校的學習,但真正到了大學和工作之后,她就覺悟了,開始主動學習。
理查德·戴維斯(希望中文學校學生,原世界銀行工作人員):我在希望中文學校已經學習了4年。2010年,我訪問了中國兩個星期。學習中文,除了有助于我的工作,還使我更加了解中國及其文化。
王耀輝(美中實驗學校理事長):在美國,中文教育是一種特殊責任和使命,關系到如何將五千年歷史的燦爛中華文化傳承給我們的后代,并播撒到美國民間。從 我們自己孩子的情況看,當時的中文教育還不能完全吸引孩子。因此,我們在2004年9月開辦了美中實驗學校,辦學宗旨是“服務華人,服務社區,弘揚中華文 化,培養能適應美、中社會的優秀華裔后代”。
辦學伊始,困難很多,需要湊錢租場地、支付老師報酬、置辦教具。讓我感動的是,我們的辦學 團隊齊心協力,并且從未動搖。兩年之后,我們的收支才開始平衡。辦學規模也逐漸擴大,從第一年只有78個學生,發展到現在5個校區、1200多名學生。十 余年來,有很多既有專業特長、又有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熱情的有志之士參加到我們的辦學團隊之中,我們學校的一些老師還因此在自己的事業上走出了新路。
我們采取小班制,教育方式注重靈活多樣,寓教于樂。我也對老師們說,如果孩子們愿意來,你們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一半,因為教育首先是培養孩子們的興趣。 有一個孩子,本來他們家那一天是要安排出去游玩的,結果孩子堅持要到學校上課,說如果你們去玩,那就先把我送到學校。這讓我很感動。
左 一心(美中實驗學校副校長兼教務長):我們鼓勵孩子們學中文,希望他們不要和中國文化斷了聯系。我們有一個七八年級的學生,學習不好,他媽媽很著急。但孩 子很喜歡到學校來學中文。結果他進了大學之后,有一個飛躍式的變化。后來他媽媽告訴我,孩子現在中文非常好,還在學校輔導別人。這個孩子也是隨著中國的發 展,自覺認識到了學習中文的重要性。
比斯·格雷斯(美中實驗學校學生家長):我和妻子在中國南昌收養了一個女兒,她在美中實驗學校學習中文已經兩年了。在這里學習,她感到很放松。我自己也和她一起上中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