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寫出具有時代氣息的民族生活——“2015《民族文學》重點作家改稿班”綜述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4月10日09:21 來源:中國作家網 黃尚恩

      舉辦系列作家翻譯家改稿班是《民族文學》雜志社近幾年來培養與聯系作者的重要舉措。不久前,“2015《民族文學》重點作家改稿班”在廣西大新 縣舉辦,正式拉開了今年系列改稿班的帷幕。來自10多個民族的近30位作家參加了此次改稿班,主辦方邀請藏族作家丹增和滿族作家孫春平、侯健飛為學員們授 課,并組織學員就如何深入生活、拓展視野、深刻理解和反映現實、進一步提高創作質量等話題進行座談。大家認為,民族文學寫作要有寬廣的視野,要真實深刻地 反映民族地區的時代變遷。

      作家要多了解歷史、觀察社會

      從“大歷史敘事”轉向“小人物書寫”是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轉向。作家們在討論中談到,書寫普通之人、關注瑣碎之事,能讓文學變得更加“及物”,但如果這種書寫不能有效地與更廣闊的歷史、現實相呼應,其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

      丹增說,一個人走上寫作之路,可能是出于對文學的熱愛和對文字的敏感,但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天賦、肯于付出巨大的辛勞。要成為好的作家,他一定 要了解歷史、觀察社會,獲得對社會的豐富認知。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把寫作的對象放到縱橫多個維度上進行考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發生了幾次翻天覆 地的變化,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并對當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不能脫離歷史背景來觀察當下的現實社會,那樣的話可能就會產生認識上的偏差。作為一個作 家,要用歷史理性的眼光去審視過去、觀察當下,獲得真實、深刻的認知,進而才有可能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

      在蒙古族作家韓偉林看來,現實生活的復雜性需要作家們不斷地加以挖掘和表現。他在邊境生活過,那里既有獨特亮麗的風景,也有不同民族人民之間親 密交往的故事,這些都給其寫作帶來了靈感。他現在離開邊防,接觸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也產生了寫重大題材的想法,但有時候會覺得寫作的技巧和能力跟不上。 然而,經濟社會日新月異地發展,民族傳統文化也遇到了重新煥發活力的機遇,我們每一個作家都應該努力寫出更有底蘊和分量的作品。

      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寫作題材和模式的雷同化是應該警惕的現象。《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說,在來稿中,有時候會看到這樣一幅景觀——“你寫后爸,我寫后媽,他寫四姐,反正就是寫家里這點事兒”。如果出現反映官場的、校園生活等其他題材的作品,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壯族作家李約熱對這些年來小說題材和內容的同質化趨勢保持警醒。他的長篇小說《我是惡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灰暗的、恐懼的、邪惡的野馬鎮,關注 的是“大環境下人的內心之亂”、“一種彌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惡”。他說,現在的文學創作太相似了,感覺大家都擠在一個行當里面,是在一個行當里做了不同的 活,就像木匠這個行當,有做凳子的,有做柜子的,有做床的,怎么都離不開木頭。但是除了木匠,我們還應該有鐵匠、剃頭匠、花匠等等。因此,無論是寫《我是 惡人》還是寫下一部作品,他都試圖繞開文壇流行的趣味,對自己的寫作慣性來一個緊急剎車。

      生活已經變化,文學不能“陳舊”

      “我看了一些前輩作家的作品,很多都是寫鄉土、寫苦難,可是少數民族生活不全都是苦難和淚水吧?”作為一名“90后”作家,來自東鄉族的丁顏喜 歡到處游走,她更多看到了民族生活中的“豐盛煙火”。她認為,當下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描寫,有兩種傾向是值得反思的。一種是故意把民族生活寫得特別悲慘,與 現實生活完全不符,這就好像“為現代女孩化了一個古代的妝”。有些民族地區的物質生活可能比較貧困,但他們的生活依然充滿了生機,并不都是苦兮兮的。另一 種傾向則是,對民族生活方式進行錯誤的解讀。他們根本不了解某個民族人民的生活與信仰,只是根據自己的旁觀與猜測來書寫,給外界帶去了錯誤的信息。

      另一個“90”作家——來自壯族的連亭也認為,一些民族文學作品,無論是題材選擇還是寫作技巧,都顯得有些陳舊。比如散文,看了兩段,基本就知 道結局是什么了,沒有讓人產生繼續讀下去的激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作家,當然要關注本土的東西,但也需要用世界性的文學眼光來觀照。川端康成的寫作就是鮮 明的例子,他既繼承了日本傳統的美學,也汲取了世界文學的豐富遺產,寫出了一系列令各國讀者印象深刻的佳作。

      回族作家馬金蓮談到,生活已經“變化”,但文學依然“陳舊”,這不僅僅是民族文學存在的問題,也是整個文學界普遍存在的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去解決。作為少數民族作家,視野不能被局限住,應該向全國更多優秀的作家看齊,寫出更深刻的作品。現在是碎片化的時代,讀者可能缺乏耐心去閱讀長篇大制 了,但寫作者要保持耐心、應對挑戰。在寫作的過程中,要真正寫出本民族人民的風骨和精神。她說:“很多漢族作家說,羨慕你們有信仰。他們羨慕的絕不是宗教 儀式,而是信仰中所體現的一種精神。少數民族作家要挖掘本民族獨有的東西,讓我們的作品呈現出獨特的風貌。”

      如何書寫真實的“西部”?藏族作家嚴英秀一直在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在“西部”生活,又是“藏族”的身份,這讓她常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你為何 不寫你們藏族人自己的故事?”嚴英秀確實不怎么寫人們所期待的“西部”,比如“崇高神秘得不可言說的神性西部”、“黃沙彌天中刀光劍影、快意恩仇的原始西 部”等,她更喜歡寫都市女性的命運、知識分子的困惑等題材。在她看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西部與東部之間并非那么涇渭分明,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陣痛, 并非東部所獨有。當然,她也想寫有關藏族題材的作品,但她覺得自己無法從根本的理性的意義上去把握那片土地的過往、現在和未來,無法達到從經驗的分散性上 升到思想的高度性。因此,她只能繼續生活、繼續體驗、繼續等待。

      對文學寫作保持赤誠之心

      從1970年代開始寫作,孫春平已經寫了40多年了,至今依然保持創作的激情。他說,一個作家要想持久地寫作,就必須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對于他 來說,有些事情是和大伙兒一起、自然而然就經歷了的,比如“大躍進”、“文革”;而有些事情則是由于他主動地去要求,比如多次申請到基層掛職鍛煉。為了堅 持寫作,他最初放棄了在鐵路局的優厚待遇,調到文聯系統工作;后來又拒絕了升職的誘惑,安心地回到書桌、繼續創作。他說:“既然走上了文學這條路,就要有 一種篤定之心。溫飽問題解決了,就要干自己愛干的事情,努力地創作。寫作要求我們既要貼近地面觀察生活,還要調動想象力去飛翔。如此這般,我們的作品才會 富有魅力。等到稿子出來,白紙黑字,內心就會有一種自豪感。當前,文學沒有得到大眾的高度重視,但挑戰和機遇并存,多挺住幾年,也許另一個春天就會到 來。”

      侯健飛結合自己寫作長篇散文《回鹿山》的心路歷程談到,一個作家可能會寫很多本書,但只有一本是最珍貴的——那本關于自己的書。在這本書中,作 家會把自己最為隱秘、最為真誠的情感投注進去,讓每一個文字都充滿了體溫。作為編輯的他還想到了自己曾編輯過的一本書——田維的《花田半畝》。這個因患病 而早早離開人世的大學女生,在博客上留下了100多萬字的作品。她每日強忍身體的疼痛,但筆下的文字卻體現了一種積極、樂觀、感恩的心態。或許這就是文學 帶來的能量,它似乎能夠減輕寫作者的痛苦。這樣真誠而有意蘊的文字也得到了讀者的熱烈反響。因此,無論是寫作者還是出版人,我們都要保持對文學的信心,這 個時代依然需要文學,特別是優秀的作品。

      土家族作家龔愛民、瑤族作家瑤鷹談到,對于基層作家來說,雜志社和編輯的支持、鼓勵,可能是他們堅持走文學之路的一個重要動力。而同行交流帶來 的溫暖,也時刻激勵彼此不斷前行。但更重要的,每一個作家都要尋找自己的“文學原鄉”,并試圖用獨特的語調將之表達出來,在文字之中找到持續寫下去的理 由。維吾爾族作家狄力木拉提·泰來提說,剛開始寫作時,整天想的就是怎樣才能發表作品,后來慢慢地,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新疆大部分的寫作者都 是用母語寫作,他想把其中的優秀作品翻譯為漢語,讓更多的讀者感受到新疆詩歌之美。

      仡佬族作家王華、蒙古族作家胥得意、壯族作家周耒、羌族作家谷運龍、滿族作家王曉霞等也紛紛談了參加改稿班的收獲,并針對《民族文學》的辦刊思 路、內容形式和發行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們將帶著這些新的收獲出發,繼續堅持自己的文學夢想,精心創作更多貼近時代、貼近讀者的優秀作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