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每每出現一則則引人關注的新聞,往往會有許多人感慨“生活遠比想象要精彩得多”,網絡時代,這感受更是被無限放大、發酵。想象在生活面前是否真那么蒼白無力?作家在生活中該發現怎樣的“藝術”和“真實”?這是來自讀者的疑問,也是值得作家們認真思考的問題。文學源自生活,卻不止于對生活的簡單記錄。深入生活既要走進作家不熟悉的領域,也要深入被人們忽略的日常生活:平常人的故事、平凡生活的點滴,都蘊含著閃亮細節和動人光輝。走進基層社區、傾聽百姓心聲,為作家們提供了重新審視身邊人、身邊事的機會,也使他們意識到,“生活”是如此重要,如何“深入”生活更加重要。
1月29日至31日,中國作協組織京津冀三地作家赴天津采訪。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閻晶明,天津市作協主席趙玫、黨組副書記萬鏡明,以及作家寧肯、荊永鳴、李春雷、張楚、武歆、黃桂元等參加活動。為期3天的活動中,作家們深入朝陽里等社區了解基層文化建設,赴楊柳青、精武鎮體驗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古建筑群中觸摸歷史與現實交融的質感。大家認為,這次采訪活動讓作家們對天津有了深切認知,對一座城市而言,最生動、鮮活的不是景觀,而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普通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又確實是一個常談常新的問題。李春雷說,談起深入生活,大家常常會產生一個誤區——我本來就在生活中,還體驗什么?但其實我們熟悉的只是自己的生活。今天社會處于一個全新生態之中,面對這一切,作家必須走出已經熟悉、習慣的生活,走進更廣闊、更基層、更陌生的領域,發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同時進行美的創造。這次天津之行讓他看到了都市最基層百姓的真實心態,以社區為單位的基層組織正在文化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大作用,每一個居民都以極大熱情投身志愿服務,在社區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其中有很多鮮活的故事可以挖掘,這里也埋藏著文學富礦。
“書齋里寫不出這樣閃亮的細節,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讓心靈得到徹底洗滌和凈化,才有可能寫出更寬闊、更深邃的作品。”這次赴天津采訪也讓張楚感慨良多。他說,朝陽里社區志愿者令人印象深刻:一位退休醫生10年間義務出診2000多次,急診搶救過十幾個突發病人;一位大媽替出遠門的居民保管鑰匙,還編織了600多雙襪子送給腿腳不便的孤寡老人;“陽光奶奶”組織起秧歌隊,到部隊和孤兒院演出一臺臺文藝晚會;文化館工作人員為行動不便的小兒麻痹癥患者表演文藝節目,并義務開展“為盲人講電影”活動……這些平凡人做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小事,溫暖他人,快樂自己,幾乎每個小故事都能寫成一篇動人的小說。
陌生地域和事件常能讓寫作者眼前一亮,但對于那些在同一個地方生活了幾十年的寫作者,是否依舊還有寫作的沖動和靈感?天津作家武歆認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對于作家來講,不僅要面對他鄉,同時也要面對故鄉土地上的風土人情。這次與來自外地的作家一道采訪,他在津沽大地上發現了新靈感、新素材,走進書吧、社區、村鎮,同70多歲的“陽光奶奶”聊志愿者生活,和退休老人談人生談夢想,跟武術冠軍一起看孩子們表演武術,在千年古鎮觀賞當地村民創作傳統年畫,早已爛熟于心的生活竟然還有這么多新鮮和未知。他說,“寫作者應該發現被匆匆腳步忽略的日常生活閃光點,暫時停下觸碰電腦鼠標、刷新手機屏幕的手指,在熟悉中發現深入生活的另一種解讀。”
自然狀態下的生活和組織作家深入生活對創作者來說有很大區別。荊永鳴認為,前者是記憶的呈現,后者則可能會在日常經驗之外為創作打開一道門或敞開一扇窗。這幾天行走在天津地區,盡管時間短暫,但每個參加活動的作家似乎都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關注點。他說,有時候一個作家所要尋找的,其實并不一定是生活中那些驚天動地的故事,或者一個完整事件,更多時候作家需要的只是一種感覺、一個“點”,以及由此而來的深度思考。比如志愿者協會的志愿服務活動就非常感人,與志愿者交流讓作家在深受教育的同時也得到啟示——“生活”就在身邊,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
“此次天津之行讓作家們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寧肯談到,對于年畫古鎮楊柳青自己過去只聞其名,并不知究竟,這次身臨其境使他感受到了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在楊柳青年畫制作過程中,老人用雕版套色,年輕姑娘在畫上補色、畫龍點睛,一幅幅作品就在民間藝人手中獲得生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在老百姓心里生根發芽、傳承弘揚下去。他覺得,如今許多地方都面臨保護、弘揚傳統文化的問題,要想讓傳統文化活下去,就應該進行內行、專業的保護、開發,楊柳青的經驗值得更多地方學習、推廣。“面對生活不能想當然,真正深入其中才能獲得營養。就像總書記所說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