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往往是高明的評判者,批評家要善于同他們互動,避免批評自說自話,否則批評的路會越走越窄,創作的路也會越走越窄
只要批評家以敬重之心對待評論對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終會得到創作者的包涵支持
一個藝術家的心靈隱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評要把它拉到亮處,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照亮人心、溫暖世界的作用
文藝評論映照文藝現實,參與文藝發展,以服務讀者、服務創作為天職,在時代與創作進步中尋找出路、實現自身價值是評論工作者的使命。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要求,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的評論,真誠、勤勞和熱忱必不可少,努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大眾滿意、文藝家受益,需要評論家有堅守、能奉獻、善作為。
發現與被發現是相互的驚喜
酒香也怕巷子深,發現與被發現是相互的驚喜。當年劉勰為求文壇領袖沈約認可《文心雕龍》,頗費一番周折,一是說他半路攔住沈約座駕,將《文心雕龍》呈上,二是說他假稱售賣珍本古書吸引沈約,得到后者激賞才聞名遐邇。杰作不被發現是創作者與評論者雙方的遺憾。法國作家法朗士曾經說:“敢于在杰作堆里問津的才是好批評家”,對優秀作品,遲鈍和失語是最大的失職。優秀作品不由題材分量、描寫人物重要與否及時間跨度決定,而是取決于作家藝術家思想是否幽微、眼光是否精巧,審美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否獨特。杰作內部往往布滿迷津,其幽深、邈遠、復雜需傾注腦力與心智,不勤加勘探難以登堂入室。文藝評論敢于“問津”杰作的探險精神是可貴的,但如果工具、方法陳舊,感覺愚鈍,真金珍寶必會視而不見,或者隔靴搔癢地只探及皮毛,要么說不到點子上,要么漏判謬判,造成遺憾。
評論家不是天然真理在握,不能自恃手持裁決權,就隨意“生殺予奪”。在作品面前,批評者是想顯示學問、塑造自我形象,還是關心問題、在意創作、真誠對話,其結果天差地別。此外,大眾往往是作品優劣的高明評判者,批評家要善于同沉默的大多數熱情互動,避免自說自話。如果批評家只在意少數人的看法,不關心普通讀者的感受,服務對象單一,認為只要讓圈里人、行內人滿意就功德圓滿了,批評的路會越走越窄,創作的路也會越走越窄。
批評提供的是不同于簡單的知識生產和材料考據的思想成果,不限于閱讀觀賞感受,在明示當前文藝界發生了什么的同時,還要坦誠說出對文藝發展的看法,這就需要評論家不斷提升學養水平,練就發現眼光,減少與作家藝術家在思想、境界、修養上的“逆差”。要擺脫商業法則、人情法則及陳規陋習,更不能在批評態度、批評風范上出偏差。要以扎實細致、深刻尖銳代替浮光掠影、泛泛而論,要遠離浮躁,拒絕大而化之、“差不多就行了”的習氣。批評家李健吾在《劉西渭是我的仇敵》一文中說,“劉西渭相信自己是一個心平氣和的讀書人,他拿公平來酬報字句的分量。愉快是他的心情,他不計較時間的損失——光陰一去不復返,還有比這更大的損失?他愿意做人人的畏友,假如不可能做人人的好友。他希望自己有所服役于自己至愛的理想,不顧私,因而有所效勞于私”。劉西渭是李健吾的筆名,他的這種心平氣和、出以公心、忠實于理想的可貴精神值得學習。
質疑和針砭不能丟失
文藝評論丟掉質疑和針砭,是最大的失職。順著創作者的心思說,揀好聽的說,面對問題繞著走,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當老好人,不肯說真話,文藝評論遲早會讓人看低,最終失去公信力。比如,文藝界存在浮躁趨利、自毀形象、創新不足等現象,評論界應勇敢地站出來把脈、挑刺、提醒,單靠網民、公眾人物糾正,或者靠“讀者來信”“聽眾之聲”發聲,遠遠不夠。
然后,面對為賢者諱、為尊者諱的老傳統,在老師不能批評、親友熟人不能批評、領導不能批評這些“踩不得、越不得”的硬杠杠面前,批評家往往左右為難,指名道姓的批評在當前文藝評論實踐中很難生存。漫長鄉土社會沉淀下來的雞犬相聞、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人情環境,使正常批評氛圍營造起來格外困難。
歷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藝上有太多的尺短寸長、見仁見智,批評的反彈甚至會消弭正面效果,也使不少評論家左右為難。但所有這些不能成為放棄批評的理由。要讓批評聲音準確、及時地傳達出去,必須做到兩個主動,一是主動引導文藝輿論,敢于并善于發出聲音,多做“剜爛蘋果”的工作,對導向有問題、立場有偏差的言論,進行毫不客氣的抨擊;二是主動為學術爭鳴、思想碰撞搭建平臺,活躍學術爭鳴,張揚自由評論之風,堅持文藝導向,敢于刊載那些褒貶甄別功能強、有戰斗力、講學理的批評作品,通過不同理論觀點的交鋒,明辨是非,激濁揚清,推動批評健康有序良性發展。
評論家要把辨別優劣的能力提升為引導向真、向善、向美的能力,提高理論觀點引導能力,帶頭倡導公道直言、實事求是之風。質疑是一個優秀批評家的重要特征,評論家應是鑒賞家、品評高手,同時也應具備多問幾個為什么的“質疑”風度與技巧,對作品質量水平敢于有一說一,對各種傾向不良的作品,對有違創作規律的現象,對歪曲歷史、丑化中國、文化虛無等思潮,要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旗幟鮮明。批評家有時最擔心說不到要害,也最擔心說到了“要害”,因為尖銳而與批評對象結下“死疙瘩”。但我們相信,只要批評家以敬重之心對待評論對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都會得到創作者的包涵支持。
發掘和弘揚進步價值觀念
文藝批評是另一種形態的價值傳播,同樣要張揚有益于社會進步的價值觀念,讓評論實踐有助于構建民族進步的共同價值,有益于社會完善、人的進步。當年歐洲啟蒙主義者對封建蒙昧的抨擊,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美是生活”的現實主義思想,都曾對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在價值觀堅守和傳播的問題上,文藝批評最不能繞道而行。一個藝術家的心靈隱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評要把它拉到亮處,即通過獨特的言說,把存在于作品中的那些有益于生活、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價值挖掘出來,讓這些價值的筋骨和能量最大限度發揮照亮人心、溫暖世界的作用。
批評家往往是預料奇跡的人,修辭立其誠,將自己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體現在評論中,才能彰顯評論的作用。滿足于單純分析文本、講解語義,是批評的平庸與不作為。要拒絕沉溺于文字游戲,拒絕一味消費學術話語。要注重挖掘作品的思想價值、道德啟示和社會意義,警惕批評滑向無效言說,成為概念垃圾的制造者,思維空轉的重復者,拒絕以理論標準取代藝術標準,反對把批評與作品廣告混為一談。
中國精神是文藝的靈魂,也是評論的靈魂,中華民族在文化發展長河中留下的傳世經典,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厚獨特的美學經驗和理論創見,這是中華文脈的寶貴組成部分,無論辦報,還是從事評論,從中都可以取到真經、找到真武器,繼承弘揚中華美學傳統,要根據新的時代條件,對中國文論進行創造性轉化,使文藝理論評論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更加鮮明。要增強理論自信,反對套用西方理論剪裁中國人的審美,剪裁具體創作實踐。如果總習慣于跟在別人后面,懷疑中國價值,虛化中國歷史,甚至搞“去中國化”“去主流化”,不僅文化自信難以確立,還會渙散人心。要用鮮活的文藝評論,讓中國價值凸顯出來,讓中國精神光大起來,讓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開花結果,持續增添民族進步發展的精神力量。
(作者為《文藝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