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正文

    固原鄉親 休閑時光很文化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8月18日09:08 來源:人民日報 朱磊

    戴天福在文化大院表演。
    本報記者 朱磊攝

      沒有華麗的演出設備和燈光,沒有明星大腕,只有簡易的舞臺,但臺下觀眾依舊擠得水泄不通。立秋的當晚,隨著歡快的伴奏和鄉親們的掌聲,一名老漢手搖彩扇、踩著鼓點邊跳邊唱。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曹洼村一個普通的農家院子里,村民自編自演的眉戶劇,正火熱上演。

      這里,就是戴天福文化大院,鄉親們的閑來好去處。

      從閑扯打牌到唱秦腔、演眉戶劇,村民文化生活升級

      “他就是戴天福,文化大院的帶頭人。”在曹洼村,文化站工作人員笑著介紹。

      眼前的老漢,黝黑的臉上溝壑縱橫,一雙大手滿是老繭。然而,就是這位平素里看著與文化不挨邊的人,走上舞臺唱起眉戶劇,便滿身都是文化味兒。

      自編自導自唱的眉戶劇——《群眾路線不能變》一開場,老戴手搖彩扇一亮相便得到了鄉親們的碰頭彩。老太太們張著沒牙的嘴呵呵笑,娃娃們則三五成群追逐打 鬧,村民幫助一位殘疾的婆婆,把搖椅抬到了最靠近舞臺的地方。演出地點就在戴天福文化大院,眉戶劇、秦腔、京劇……雖說水平有高有低,但鄉親們都看得有滋 有味。

      72歲的戴天福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喜歡曲藝,平時村里一些曲藝愛好者喜歡聚在一起樂呵。2012年,由原州區文化局正式授牌, 戴天福組建了自己的文化大院。2013年,他和侄子一合計,自掏了三四萬元,蓋起了一處200平方米的房子。有了固定“據點”和政府提供的音響、道具和樂 器,文化大院日益壯大。“現在,我們的舞蹈、秦腔、眉戶劇隊已經有了58個人。”戴天福驕傲地說。

      曹洼村有600多口人,跟不少農村地區一樣,村民大半外出務工,留下的老的老,小的小。“過去村民平日沒地兒去,要么聚眾打牌賭博,要么就沒事兒閑扯、罵架。有次,一個后生聚眾賭博,被警察追得沒處躲,只好在洋芋窖里貓了一夜。”剛剛登臺唱完的村民尚秀芳說道。

      現在,戴天福的文化大院不僅僅吸引了村里的老少,去年8月1日,駐扎在附近的部隊戰士們都“聞聲而來”,大家唱歌跳舞整一天,老戴累得第二天也直不起腰。“馬上就到八月十五了,再搞一場!”戴天福謀劃著,“這次搞個大賽,我來買獎品,估計能來200號人吧。”

      從搭“自樂班”到建文化大院,農民文藝組織在升級

      “文化大院不僅成了留守老人和兒童的好去處,而且成為宣傳政策、破除農村不良習氣的陣地。效果可能比咱們送戲下鄉還要好。”原州區文化局副局長何秀霞說。

      對于這句話,三營鎮鴉兒溝鄉村文化大院的馬志學感觸頗深。

      由于工傷導致身體殘疾,馬志學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學習和演唱固原傳統的“花兒”上,慢慢地,名氣越傳越遠,慕名來聽和學唱“花兒”的人多了起來,一個自發形成的“自樂班”漸成氣候。2011年,老馬在自家大院掛上牌子,一臺電視兩個音響,文化大院就此開張。

      大院紅紅火火,外邊卻風言風語。“文化大院”一開始受到了一些老人的強烈反對。“上門就罵:這么多男男女女在這里唱啊跳啊,想弄啥?”

      面對質問,馬志學不服氣,“難道不讓大家耍錢,讓大家追求美好生活也有錯嗎?”他索性領著大家上村文化廣場表演,宣傳政策,倡導科學種田。

      漸漸地,村里人的評價也變了。2013年,原州區政府幫馬志學擴建“文化大院”,馬志學將過去反對聲最強烈的幾個人請了過來,唱了一首自己寫的“花 兒”:“我的祖國,富饒美麗,燦爛文化悠久歷史,世界第一……”引來掌聲一片。“過去咱鴉兒溝的文化就是個零,馬志學擺這個文化大院,大家都會活了,我們 贊成這個。”反對者轉變了態度。

      如今,鴉兒溝鄉村文化大院的成員已發展到86人,并且正在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大院 要發展壯大,離不開政府支持。”馬志學說,為了提升文化大院的影響力,原州區文化體育旅游局將具備發展壯大條件的農村文化“自樂班”授牌成為“農村文化大 院”,將其作為重點扶持的鄉村文化示范點,擠出財政資金,為文化大院添置了現代化的音響和服裝道具,并且投資近1000萬元,建設三營、彭堡、黃鐸堡和頭 營4個文化廣場。

      首屆民族廣場舞大賽、鄉村文化活動月、秦腔大賽……通過農民匯演的形式,原州區鄉親們的文化熱情被激發了。“這些大賽既鼓舞了士氣,又幫助農民加強了文化交流,這些年,明顯感到文化大院的水平一年上一個臺階。”何秀霞感慨。

      通過引導和政策鼓勵,原州區已經有了80多個“自樂班”,形成了王永紅鄉村文化大院、戴天福鄉村文化大院等15個草根文藝品牌。在這些能人的組織帶動下,群眾真正成為了鄉村文化大舞臺上的主角。

      從文化大院到文化農家樂,發展模式待升級

      自從搞起文化大院,馬志學每月掙的錢全搭進去還不夠,這種情況不是個例。

      擴建書畫室、休息室、活動室,梁云在文化大院已投了近50萬元,這還不算水電花銷、酒水茶品和飯錢。好在老梁在外承包工程,他自我安慰:這叫千金難買開心笑,但總是吃老本,富翁也吃不消。

      “農村文化大院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政府雖愿意支持,但有心無力,只能給予一定的幫助。大都還得大院主人貼錢。”何秀霞也坦言。

      梁云希望,未來能把文化大院改建成“文化農家樂”,“既能吃到土菜,又能欣賞到農民的文藝表演。”

      通過市場方式緩解資金難題,梁云的想法與馬志學不謀而合。由于“固原花兒”特色明顯,去年通過接商演,馬志學的文化大院已有了2萬元的收入。“但這并非長久之計,我準備把院子改建,增加生態園和動物園,通過農家樂的收入來彌補文化大院的資金不足。”

      在戴天福眼里,文化大院同樣急需資金,“希望政府多支持一些桌椅板凳和音響,咱能繼續帶著大家演下去。”最讓他擔心的,是文化大院里的年輕人實在太少,最年輕的表演者也都40多歲。“我走了以后,誰還能帶著大家唱?希望打工的年輕人能回來加入我們的隊伍。”戴天福說。

      在何秀霞看來,想要吸引并留住年輕人,得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年輕人不用出遠門務工,家門口掙錢的同時也能參與文化娛樂活動;另一個就是得靠文化大院自身 的吸引力,“比如馬志學的固原花兒,就有不少年輕人喜歡。我們在農村培訓現代廣場舞,也有不少年輕人參加。文化大院植根農村也要跟上時代,下一步,我們希 望能夠通過老師輔導、文化館固定培訓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文化大院的表演水平,讓它根深葉茂。”

      一路采訪,文化大院帶給村里人的歡笑聲,一直回響在記者耳邊。這種農村人發自內心的文化需求,呈現出的是持久的生命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