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崎嶸透露,中國作協已啟動成立中國網絡作家協會的相關籌備工作,將向有關部門報批。在此之前,浙江等省份已先行成立了省級網絡作家協會,種種跡象表明,網絡作家的自組織和業界自覺正在逐漸強化,這種趨勢將讓網絡文學發揮更多正面社會影響,也將讓網絡作家群體能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
1998年,網絡作家“痞子蔡”在中國互聯網上發表了連載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由此打開了“網絡文學”的大門。此后的十余年間,網絡文學從依靠BBS、聊天室傳播的“草根文藝”,成長為擁有數億讀者和龐大市場的文學載體,許多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在開放的互聯網舞臺上涌現出來,繁榮了文學事業。
但是,網絡文學也承受過許多白眼與非議。于內,網絡創作幾乎沒有門檻,作者魚龍混雜,作品良莠不齊;于外,習慣了“陽春白雪”的主流文學界,對文風入時、題材通俗而較注重娛樂性的網絡文學,往往抱有對“下里巴人”的偏見。內外兩重原因,使得網絡文學常常被貼上“庸俗”“商業化”的標簽。
然而,庸俗并非網絡文學的原罪,十幾年來,《悟空傳》《明朝那些事兒》等兼具可讀性與思想性的網絡作品層出不窮,既有極高人氣,又可登大雅之堂。只要網絡作家群體能夠建立起良好的業界自覺,有意識地抵抗庸俗創作,這一問題不難解決。網絡作家協會的成立,為網絡文壇的自組織提供了平臺和空間,也有利于網絡作家們通過交流形成群體自覺。
如今,很多“網絡寫手”已經成為文壇有名的優秀作家,網絡散文《陽關古道蒼涼美》甚至被選入香港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在網絡文學“百花齊放”的當下,“網絡文學出不了經典”的說法已經不攻自破,那些因為“網絡出身”而無法得到公正評價的優秀作品,也能借“網絡作協”成立之機,得到主流文學界的認可。
網絡作家自組織更為務實的意義則在于:一個有效的組織,將為一直以來“單打獨斗”的網絡作家群體提供保障自身權益、發出自身聲音的渠道。當下,許多青年寫手面對遠遠強勢于自身的連載網站,常常被迫超額寫作,既無法保證自身健康,也無法保證作品質量。而業已成名的網絡作家們也常受侵權現象困擾,苦于維權之艱難。擁有自己的組織,這種情況將會得到很大改善。
我們所期待的網絡作協,既要將網絡作家們的力量整合起來,為網絡文學代言,也要為作家群體說話,切實維護作家權益。因此,在創立網絡作協的過程中,籌建方務必要讓這一組織擁有實在的執行能力,切忌將其辦成“開開會,談談天”的虛位組織,唯此,才能真正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為網絡文學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