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協新聞 >> 正文

    “不平衡”的藝術生產與不客觀的評價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2月26日09:15 來源:中國作家網 聞 言

      馬克思有過一個經典論述,即物質生產和藝術生產的不平衡性。簡單而言,就是物質生產水平與藝術生產水平之間并不完全同步和成正比增長。當今世界,即使在某一藝術門類的“生產”內部,似乎也有一個“物質生產”和“藝術生產”的分野問題。認識這一問題的存在,或許有助于我們理解當代文學創作與藝術制造內部的許多復雜因素,更加理性、全面和客觀地去分析和看待一些“藝術問題”。

      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作協全委會上,來自電影界的張宏森向與會者介紹了當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筆者聽來,明顯具有“物質”和“藝術”兩個層面分開述說的必要。以最近10年為例,中國電影在“物質條件”的改變上發生了巨變。2003年全國擁有銀幕1400塊,到2013年發展到18000塊,2013年一年內,中國每天新增銀幕達13塊之多,2014年前兩個月每天新增銀幕數甚至達到15塊。10年間,中國電影產出也翻了20倍之多。600多部的電影年產量,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毫無疑問,中國電影最近10年的“物質生產”水平,票房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中國經濟的平均發展水平。

      然而,電影雖是一種“工業生產”,更具有很強的藝術創作屬性。電影受眾的分野可能是所有藝術領域里最直接、最鮮明的。“娛樂片”、“賀歲片”、“大片”、“文藝片”,各有自己的觀眾群體,差異大于重疊,審美上的差別就更大了。綜合起來看,中國電影在迅速發展的進程中,還遇到許多沉重的壓力和挑戰。全媒體時代的生產與傳播新格局,科技先導下的電影生產新形勢,美國電影的更大量涌入,中國電影的上升壓力可謂巨大。也正是在這樣的綜合情形下,作為藝術的電影或者說電影藝術,才浮出水面,成為中國電影革命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數量上去了,質量又如何?作品多了,精品何在?作為一國之電影,對國家形象塑造,對民族文化輸出,說到底,對世界電影的貢獻究竟在哪里,這正是電影實現革命性發展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我們對一門藝術的理解是與我們了解它多少有關的。看到中國電影的這種“不平衡”性,讓我們既理解“市場”不能放棄的重要性,更感受到整個文學藝術界應當為中國電影的新突破貢獻力量的責任感。比如,電影迫切需要通過文學得到主題深度、詩意空間和想象空間。只是站在文學家的立場對中國電影一味地調侃和批判,或站在市場的角度、以票房為依據一味地吹捧浮夸,都是不可取的。其實,文學界也是如此。年出版3000部以上的長篇小說數量,海量存在的網絡文學,足以證明中國文學的繁盛。但人們對精品的追問和要求,對代表國家民族和時代的作家作品的呼喚,一刻都沒有停止。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整體上準確把握,理性地分析判斷,實踐中執著前行。剖析內部肌理的差別,對不同層面、不同側面的“不平衡”現象,都不要采取盲人摸象的態度武斷地去做結論。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是相互作用、可以交相輝映的。這是一種批評的態度,也是一種藝術的態度。只有責任是共同的,才能進行既熱烈交鋒、又趨于共識的對話。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