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歷史文化 重溫革命歲月
魯迅文學院第十九屆高研班學員
赴陜西開展社會實踐
本報訊(記者 王覓) 4月的三秦大地春暖花開,處處涌動著勃勃生機。日前,魯迅文學院第十九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由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魯迅文學院院長張健帶隊,踏上這 片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土地,前往陜西西安、延安等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6天時間里,大家充分領略和感受了這里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重溫了飽經滄桑的革 命歲月,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加深了對“作家的責任與使命”的認識,收獲頗豐。
在西安,學員們先后來到碑林、古城墻、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陵兵馬俑、華清池等地參觀游覽。大家聽取講解,認真記錄,對很多歷史事件和人物有 了新的認識,仿佛一次次回到千百年前的歷史現場。來自新疆的劉慧敏表示,西安曾是多個朝代的古都,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這里有著太多的經典和輝 煌。而在現代化發展日新月異的過程中,西安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來這么多的文物古跡,使每一個步入西安的人仿佛穿越于歷史長河之中,從古至今對中國的歷史進 行一次深刻的回顧和總結,這是讓人心存感念的。此次社會實踐讓我們近距離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如兵馬俑的燒制展示了我國古代制 陶技藝的精絕與不凡,碑林的書法墨寶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無不展現了歷史文化的底蘊與厚重,更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通過西安這個窗口, 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華古老的文明發展史,以及今天新時代歷史和科技發展的前進方向。作為一個寫作者,如何用手中的筆去抒寫我們心靈深處感受到的歷史變遷 和時代回音,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實踐的。
在楊凌,學員們饒有興致地來到中國克隆動物基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示范園參觀。在這里,他們對我國目前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的克隆技術 非常感興趣,還親眼目睹了“五世同堂”的克隆羊家族,感受到科學技術的魅力。當得知該基地已將一只羊的細胞成功克隆出了幾十只生命特征完全相同的小羊時, 張健不由感慨地對學員們說,早在明朝,吳承恩就在《西游記》中構想出孫悟空一把毫毛變出許多個小猴子的奇妙情節,這與現在的高科技克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由此可見,不論在什么時代,不管科技水平多么先進,作家的想象力都是如此偉大!來自河南的奚同發說,克隆這項技術最早是從新聞中獲悉的,當時就對這種科技 心存猶疑,甚至聯想到如果克隆被運用于人類,世界將會成為什么樣子。此次參觀使我突然意識到,這項技術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應合理利用這項技術,使其 更好地推動人類進步發展。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一說起革命圣地延安,人們都會感到分外親切,敬意油然而生。不少學員此前從沒來過延安,因此心情格外激動。青年軍旅作 家、詩人胡松夏談到,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延安作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后方,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 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延安精神。這次參觀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 以及延安新貌等,使我們對延安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那就是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因為這是干好一切工作的 根本。
社會實踐期間,學員們還專程前往黃帝陵祭拜了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并參觀了雄偉壯觀的黃河壺口瀑布。來自山西的王國偉談到,黃帝陵之行可謂 是一次尋根之旅,因為黃帝不僅是全體華夏兒女的生命根祖,也是人文初祖。面對令人心潮澎湃的壺口瀑布,我們的心中不由得唱響了“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 哮”這威武雄壯的歌曲。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更是中華民族堅韌剛強、勇往直前、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恢弘展現。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作家, 應當找到我們的文化之根,扎下我們的創作之根,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永遠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為歷史書寫,為人民謳歌,為時代贊頌,自覺地承擔起作家的責 任與使命,不斷地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為中華民族的強盛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成曾樾、副院長李一鳴參加了此次社會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