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廖奔帶隊,中國作協辦公廳秘書處副處長李強,秘書劉正祥組成的“青年作家狀況專題調研組”來我省進行調研。遼寧省作協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并組織10位來自省內的優秀青年作家代表與調研組座談,他們是:于曉威、李銘、張魯鐳、王開、薛濤、王立春、楊利景、王寧、李桂玲。
遼寧作協主席、黨組副書記王秀杰主持會議,并向調研組分別介紹了與會青年作家的基本情況與創作成果。
廖奔首先介紹了本次調研的目的,意在了解青年作家的基本狀況,梳理青年作家創作趨勢,研究青年作家的特點工作和創作狀態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培養引導青年作家健康成長的經驗,提出有針對性的工作思路及舉措,為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做好準備。更進一步地、面對面地與青年作家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期望,從而更好地為青年作家服務。
遼寧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朱慶昌向調研組做了關于我省青年作家狀況專題調研的匯報。首先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對我省青年作家的構成情況以及基本狀況,青年創作群體的創作體裁與地域分布做了分析。然后從青年作家隊伍建設角度,結合省作協的工作介紹了一些創新性做法:一是實施文學新銳工程,通過文學院舉辦青年作家培訓班、會員輪訓班、創作研討班、新銳作家班,將對青年作家的培訓與培養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同時借鑒魯迅文學院的做法,將課程設置的更加合理、全面,不僅有文學基礎方面的課程,還有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等多方面課程,注重授課內容,也注重創作實踐,實效顯著。二是發揮“青年作家獎”的引導、激勵作用,區別于其他省份做法,我省在遼寧文學獎中單設一個子項獎,即“青年作家獎”,用于獎勵創作成績突出的個人,更好地引導激勵青年文學人才。三是堅持簽約作家和特邀評論家聘任制,遼寧是實行簽約作家聘任制較早的省份,也是率先在全國啟動特邀評論家聘任制的省份,在這兩個群體中45歲以下的青年作家、評論家比重不小,成績突出,通過簽約聘任、組織活動研討,兩個群體中的青年人都得到了培養與鍛煉,提高了創作和研究水準。此外,朱慶昌還介紹了省作協一些常規性的扶持青年作家的方法,如利用文學期刊的陣地,發現和扶植本地青年作者,給他們一個可以嶄露頭角的園地,積極向中國作協及全國文壇推薦我省青年作家和作品,給他們更多出省學習的機會,開拓他們的眼界。但同時,省作協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與疏漏,比如與基層作者、網絡作者聯系不夠,對青年作家的整體創作缺乏有效的組織引導。青年作家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如部分青年作家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不足的問題,稍有成績就急于轉向商業性寫作或影視劇創作的問題,創作上滿足于碎片化信息與資料的搜集,作品往往流于低淺層次自我重復的問題。最后,朱慶昌代表省作協向中國作協領導表達了幾點希望:一是,希望能在青年作家的學習進修方面為我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最好能適當增加到魯迅文學院參加培訓學習的名額;二是,希望在對外交流工作中,在組團出訪考慮人選時能事先征求一下各省作協的意見,另外最好能改變少數作家多次出訪的慣例,讓更多成績突出的中青年作家也有機會參與交流;三是,是否也可以多組織作家進行跨地區和省市的國內文學交流,或者組織有影響的一線作家到各省巡回指導。第四,在作家掛職深入生活方面,希望能有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第五,希望在學習進修、國內外交流等方面也能適當考慮文學組織工作者。
與會青年作家結合自身創作情況,介紹了自己在創作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與調研組熱切交流。
楊利景從文學批評對青年作家創作的關注度不足入手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批評本身對個體創作關注度不高,文學批評的主要力量在高校,學院派的批評比較注重理論層面和文學史層面的研究,本身就離文學現場比較遠,而單純的作家作品研究,在高校的學術評價中往往被認為學術分量不足,厚重感不夠,這就造成了目前的文學批評更多地是談大問題、大主義、大理論,真正從創作現場出發、微觀的對單獨作家作品的關注不夠。另一方面,在有限的作家作品評論中,大部分批評力量又多集中在已經成名成家的著名作家和他們的作品身上,而一些尚未形成一定影響力、正處于成長期的青年作家則被忽視,這就造成這樣一種局面,一面是批評過剩一面是批評匱乏,這其實是對批評資源的巨大浪費。如何打破這種局面楊老師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給出建議。他說,在具體的環節上,遼寧作協有個做法很好,他把它稱作“過程批評”,即對一些青年作家的重要選題,不是等到作品出版后再召開作品研討會,而是有一個初稿就請一些批評家來發表意見,談看法論不足,使作家可以在這些意見的基礎上繼續修改。在宏觀的層面上,可以由作協牽頭,把批評家和青年作家聯系起來,經常交流,并使這種交流常態化、固定化,現在批評家和作家都是各自為營、各自為戰,除了少數批評家和作家因為私交會偶爾在一起聊聊,更多的時候很少往來,這不利于青年作家成長,而由作協創造條件、搭建平臺,讓批評家和青年作家能經常坐在一起,有機會談文學、談創作,這不僅對青年作家的創作有裨益,也有利于文學批評的發展。
劉東就青年作家創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談了一些看法。他說,青年作家創作除了市場誘惑,偏離真正的創作宗旨之類的問題外,在創作過程中,如何不斷地自省,不斷地調整自己,把自己的創作推向深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特別是對于那些已經成名的,或者是已經被市場認可的青年作家,這個問題就更重要也更尖銳。創作就是一個不斷向自己發問,不斷為自己的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唯有在創作中不斷地提出新問題,尋找新答案,才能避免自己的創作停滯不前。觀察、體會、想象、表達,本來是每個作家都必做的四門基本功課,但現在在有些作家那里,前兩項常常被省略了,忽略了,只剩下了想象和表達。這種想象和表達急功近利,而且是無源之水,很快就會枯竭,這種枯竭對年輕作家來說,是非常可怕的,它浪費和扼殺了許多有天賦的年輕作家。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作協發揮有效引導的作用,因為創作不僅僅是個體行為,組織的作用也很重要。
薛濤就現在兒童文學界存在的六個怪現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六個現象他總結為:兒童文學作者眼睛盯得不是孩子的書包,而是孩子的錢包;兒童文學作者對文學不敬畏,對銷售量太敬畏;兒童文學作品文學情懷淡薄,商業理念濃厚;兒童文學作者自戀足夠,自省不夠;兒童文學作品復制力走高,原創力低靡;兒童文學作品內容表現出來無根、無家園、也無世界。而上面這些問題,更容易出現在80后、90后這些年輕作者身上。他建議魯迅文學院在適當的時候專門再辦一次兒童文學高研班,培訓對象就專門鎖定在比他們還年輕的兒童作者身上。他說,像他們這個年齡的作家主要靠自省,培訓培養也很總要,但更需要自我醒悟,而那些80后、30左右歲的作家,對他們文學精神、藝術操守的培養,就更加重要了。
王開以一名來自縣里基層作家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談如何培養青年作家。她說,培養青年作家一方面要給他們創造好的學習交流氛圍,像魯院這種形式就挺好,但這種資源終究是有限的,能不能多做類似遼寧作家讀城活動的文化項目,遴選優秀的青年作家,集中到一起,給青年作家創造提升和交流的空間,同時集中展現他們的作品,使他們在比較中看到差距,受到鼓勵,從而更專注于文學。再就是能不能組織全國的青年作家,有選擇性、針對性地跨區域、甚至跨國交流,增長青年作家的見識,開闊眼界。我困守基層,頭頂就那么大的一片天,腳底下就那么大的一塊地,我承認它給了我很多的激情和靈感,但我也特別渴望走出去,讓心變大,讓世界變小,讓我和文學融在一起。
李桂玲從發表文章的渠道方面希望給予青年評論家一些幫助發言,她說,青年文學評論者由于理論水平尚有限,經驗不足,其評論文章較難在一些大型報刊雜志上發表,且平面媒體的發表數量有限,字數要求等也有嚴格限制,不能更好地滿足青年評論者的需求。她建議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一些剛起步、不知名的青年評論者開通一條綠色通道,讓他們辛勤寫出的作品能夠發表出來,為更多人所認識。李銘就青年作家在創作中的主要需求發言,他說,魯迅文學院的門檻感覺有些高了,一些基層作者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去感受那種文學氛圍,所以他建議能不能適當縮短一下辦班時間,給各省的青年作家更多的學習機會。
座談會上還有于曉威、張魯鐳、王立春、王寧從各自的創作角度做了發言,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和期望。
座談會最后由廖奔做總結性發言,他說,這次遼寧之行獲益匪淺,與大家面對面的交流啟發很大,給我匯集了大量的信息,從你們那里讓我獲取了很多鮮活的和富有個體感的東西,談出了對時代、對文學環境、對中國作協和省作協的要求,你們每個人都很具有代表性,有的代表一個行業,有的代表一個群體,從你們那里聽到的聲音匯總起來,就可以了解遼寧省大部分青年作家遇到的問題和共有的困惑,而把各省的調研情況整合匯總之后,就能對全國的中青年作家的創作狀態有一個系統的梳理,從而為即將舉行的青創會匯聚到更多的心聲,讓它充分發揮聽診器的作用。我們尚處在時代轉型期,所帶來的傾斜、錯位、喧囂,現在不但沒有逐漸潛沉的可能,反而還日益泛濫,所以我們面對的只可能是一個更加復雜更加混亂的文化氛圍,我們希望盡我們的力量,為文學多做一點事情,這就是我們這趟調研希望達到的目的。
省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邵永勝,省作協副主席、創研部主任高海濤,省作協副主席、創聯部主任周建新,省作協辦公室主任沙憲增,遼寧文學院院長王多圣也出席了座談會。(呂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