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聲音交互作品在夏衍舊居上演
一部沉浸式聲音交互作品在歷史建筑老洋房夏衍舊居里上演。(受訪者供圖)
衡復風貌區的梧桐光影是秋日時節人們的心頭愛,如果逛逛馬路喝杯咖啡,再到歷史建筑老洋房中看一場沉浸式演出,十分愜意……作為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專業展演板塊組成部分,2024上海國際數字音樂周在11月舉行系列活動。連日來,一部創新的沉浸式聲音交互作品《梧桐影韻——上海城市音樂文化的聲影回憶》在衡復藝術中心園區夏衍舊居上演。
邁進夏衍舊居的馬蹄形門洞,夏衍的文字鋪滿前廳的天花板與主墻面,其所作《野草》的誦讀聲響起,這樣一道聲音景觀引人們進入一場輕巧別樣的沉浸式體驗。客廳的留聲機中響起舞曲,一支《梧桐影韻》引用了上海老歌的流行曲風,詞曲卻是全新創作,講述了對這片充滿歷史記憶和音樂底蘊的城市街區的回憶。原來,這部作品由上海國際數字音樂周藝術總監、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安棟教授領銜擔綱創作,攜手上音數媒學院的戴維一副教授、董天晟,以及音工系房大磊副教授、音樂劇系的馬良導演、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蔡張藺等青年教師共同主創。融合人工智能(AI)和擴展現實(XR)等前沿科技,將上海的城市文化記憶以全新的方式活態呈現。
“去年我回去,你們剛穿新棉袍。今年我來看你們,你們變胖又變高。”由“女主人”引進書房,這里響起黃自譜曲的學堂樂歌《西風的話》,這首上海市民自幼耳熟能詳的歌曲,最早收錄于上世紀30年代《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歷經近百年光陰,仍然是小學音樂課上的保留曲目,見證著民族音樂教育的啟蒙與崛起。舊居書房里,窗戶紙、木地板都是天然的投影屏幕,歌詞字幕隨著影像播出,人們可以隨時開口合唱。此情此景,音樂、建筑與城市,彼此交融。
追隨著樂聲走進廚房,蘇州評彈響起,充滿生活氣息的碗盆聲,小餛飩、油爆蝦等本地吃食都“上桌”了,又是光影交錯中的“三味人生”。入座餐廳,在上海歷史影像與現場歌謠的包裹中感受上海城市的歷史變遷。精心設計的空間音頻賦予整個建筑鮮活的生命,在沉浸式演藝的加持下,關于城市老建筑的故事走向無限敞開。
“我們不刻意追求高科技的應用,而是希望以流轉自如又渾然不覺的方式,將恰到好處的技術元素,自然而然地置入老建筑之中。其實無論做什么藝術作品,盡量把人為和技術的痕跡縮小,對觀眾來說,技術的功能是襯托藝術的完美呈現。”安棟說。通過沉浸式XR劇場的形式,觀眾被帶入一個融合演繹、交互、對話和舞蹈的多維空間,喚醒對“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情感記憶,構建起從衡復出發,最終歸于上海的文化敘事。
重溫一種生活方式,更新一次城市敘事,演藝新空間與上海在地文化巧妙融合,以數字文旅更新著城市品牌——從衡復出發,終歸于上海。業內人士認為,這部聲音交互作品運用數字科技打造文旅新產品、新場景和新體驗,在歷史音樂的視聽符號與現代數字科技的碰撞中,為衡復文化風貌的描繪注入了活力,為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