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闕》:情真意切寫祁連
怎樣使一座山有溫度、有情感?那必須是文學作品里的“山”,例如《匈奴歌》中的:“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怎樣增加這座山情感方面的厚度?那必須是圍繞這座山而寫的厚重的文學作品。馬步升的散文集《祁連山闕》就是一部圍繞“大祁連”山而寫的地域特色濃郁、具有深度人文情懷的作品。
《祁連山闕》,馬步升 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祁連山闕》共20多萬字,是作者用腳步丈量出的一部散文集,是其30多年無數次對祁連山地理、生態、人文、歷史、文化研讀、實地考察后,反復咀嚼出的思想薈萃。作者綜合文學、地理、歷史、哲學、民俗等多方面知識,在作品中融入豐富的文化內涵。作者在文章《祁連山四十二章經》中寫道:“一路風塵,百般艱險,由此,我成為祁連山的皈依者……”這里的“皈依”,絕不是盲目的精神崇拜,而是蘊含著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態的關注、對地理環境的深度考察、對歷史的追問、對現實的深切關懷等。
用腳步丈量出的散文精品
《祁連山闕》共收錄42篇散文,是作者不同時期圍繞祁連山而創作的散文精品。馬步升寫祁連山的散文不僅是這40多篇,在他微信里,還有很多即寫即發的短文,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到河西走廊、青海等地考察。對于文化散文,尤其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散文寫作而言,不僅是一項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還是一項艱難的體力勞動。走出書齋,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山川之美,才能看到、寫出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感受。
祁連山海拔高、氣候寒冷,考察祁連山意味著吃苦、冒險,需要有抵抗惡劣天氣的勇氣和決心。作者寫到了多次穿越扁都口的情景,當他20多歲時,盛夏時節,在扁都口遭遇大雪,一件單衣,抵御寒冷,當時的困境可想而知。馬步升多次穿著單衣穿越扁都口,這不僅是他對祁連山的一往情深,更是其寫作態度的表現。
馬步升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踐行者,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勇氣,他的寫作才能達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獨特境界,才真正體現出“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的寫作圭臬。
2022年7月底到8月,作者穿行在祁連山腹地,在“又是風,又是雨,風是冷風,雨是冷雨”中考察山川、城鎮、村莊、牧場,有時一天吃不上熱飯,靠大餅和礦泉水充饑。這對于常年待在書齋中的作家而言,是值得借鑒的一種寫作方式。
要讀懂、讀透《祁連山闕》,就必須打開《中國地圖冊》,翻到青海、甘肅兩省頁碼,在地圖上跟隨作者的足跡,領悟祁連山闕的一寸寸土地、一座座城市和一個個村莊,以及這里的美景、歷史、風俗習慣等。
對自然的敬畏和遵從
馬步升的散文創作,近年來一個大的特點就是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遵從。這種思想在今年出版的兩本散文集《此致敬禮》和《祁連山闕》中均有體現。這是作者寫作升華的一個重要表現。作者將目光投向自然、投向人類的前途和命運,進行深度反思,在他的散文中多次出現“天有天道,地有地德,人靈萬物,各有性情,生活在哪一方天地間,天地生靈之間,各自墨守成規。”在青藏高原“人煙稀少之地,人更仰仗天,人更依賴天,人有事兒,大事小事,必須要與天商量,得到天的首肯,人的一切行為才是合規的”。通過這些文字,我們讀出了天人合一、遵從自然在作者筆下時時得到彰顯。對于祁連山生態環境狀況,馬步升是根據自己親眼觀察得來的,體現出尊重事實的寫作態度。
三江源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祁連山同樣也是重要的水源地。作者這樣概括道:“祁連山地就是一座巨大的水量充盈的水塔,一片廣袤田地,因此而眾生喧闐。”作者寫到了祁連山主要三條河流,以及眾多小河流,這些河流的發源地以及流向,寫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這不僅體現出作者地理知識的豐富,更體現出對水資源的保護意識。
深切的人文關懷
在敬畏自然、關注祁連山生態環境的同時,《祁連山闕》充分體現出深切的人文關懷,即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時時流淌在文字中,時時有著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溫馨。作者時常寫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寫到生活在青藏高原腹地的農牧民,對他們的生活進行觀察,對人性、人生、命運等進行深入剖析。
祁連山區土地廣袤,人煙稀少,牧民外出,常常背負重物,在馬路邊攔車搭乘。在《祁連山闕》中,有幾處寫到作者將路邊的牧民載到車里,并送他們到達目的地。對于村莊,對于牧民們遇到的寒冷氣候等情況,作者無不表現出真切的關注與關懷。
對于青海湖湟魚逆流而上到河流的淺灘上產卵的情景,對所謂“失敗者”的感慨,無不表現出作者對個體生命存在價值的思考,對眾生乃至除人類之外的一切存在物價值和意義的深度思考。
老辣的藝術風格
孫過庭曾說:“會通之際,人書俱老。”當然他講的是書法創作,到了一定的年紀,書寫者便對技法、章法融會貫通,不拘一格,呈現出“老辣”的藝術風格。老辣是功夫積累的結果,也是指寫作中體現出不矯飾但有個性,在沉厚中蘊含著豐富的閱歷與生活體驗,倔強中蘊藏著桀驁不馴與悲天憫人。就像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馬步升散文集《此致敬禮》《祁連山闕》均表現出老辣的寫作氣象:沒有矯情、少有藻飾,字里行間流淌的是對社會人生深度的哲思妙語。寫地理形勝,洋洋灑灑,信手拈來;寫個人情感,涓涓汩汩,追古思今;寫江山多嬌,浩浩蕩蕩,氣象萬千。
《祁連山闕》為地域性散文寫作提供了一個如何從地理、歷史、哲思的角度寫作的樣本,同時,也為散文寫作者如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