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第七屆敦煌文博會舉辦:千年傳奇,鑄就文化自信
    來源:澎湃新聞 | 夏奕寧  2024年09月26日15:46

    甘肅,作為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文化積淀萬川歸流,紅色血脈薪火相傳,名勝古跡燦若繁星,擁有“河岳根源、絲路通逵、羲軒桑梓”的美譽。在這片浩瀚的西部土地上,敦煌更如一顆璀璨明珠,閃耀著中華文明的輝煌與智慧,見證了無數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故事。

    第七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第七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9月20日至22日,第七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在敦煌市舉辦。本屆大會以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為使命,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其間舉辦開幕式、敦煌論壇、文化展覽、文藝演出、招商推介等5個方面、18項活動,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旅游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的800多名國內外嘉賓出席。

    敦煌文博會展廳內

    敦煌文博會展廳內

    這一傳承千年的古郡,憑何獨特魅力引領文旅新風尚?在新時期,要如何保護傳承敦煌文化、賦能產業發展?澎湃新聞記者此番也前往探尋一二。

    敦煌,成為創作者靈魂的“文學根據地”

    作為“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本屆文博會舉辦了多個“敦煌論壇”,圍繞“創新與發展:敦煌學研究的新使命”“非遺保護的創新實踐與國際合作”“敦煌文化的文學表達”“國際青年文明互鑒對話”等議題,深入探討傳承弘揚敦煌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中山大學博導、教授,中國頂尖文學評論家謝有順,浙江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翻譯家曹元勇,北師大教授,詩人歐陽江河,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甘肅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葉舟回答記者提問(攝影 澎湃新聞記者 夏奕寧)

    中山大學博導、教授,中國頂尖文學評論家謝有順,浙江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翻譯家曹元勇,北師大教授,詩人歐陽江河,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甘肅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葉舟回答記者提問(攝影 澎湃新聞記者 夏奕寧)

    北師大教授、詩人歐陽江河,在論壇上表示,未來三到四年內會給敦煌寫一首長詩。他回憶道,自己上一次來到敦煌還是30年前,那時的莫高窟、月牙泉景區,“游人沒有現在這么多,條件也遠沒有現在這么好。”此次再度到訪,觸動他的不僅是眼前的美好風光,還喚起了他對自己前世今生的想象,“我身上有古人的一部分,我不只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還是一個參與了敦煌最早創作的人。那個人我不認識,如果不到敦煌,我一輩子也不知道我生命中還有那個人存在。”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甘肅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葉舟,是地地道道的甘肅蘭州人。他告訴記者,時任《蘭州晨報》副刊部主任時,他時常帶領記者深入河西腹地進行采訪報道,“當我常年奔波在這條道路上時,還沒有‘一帶一路’這個概念。我已經記不清自己究竟來過多少次,但每一次抵達這里,我都像一個靈魂的孤兒,找見了故土,找見了爹娘,也找見了一名文學戰士皈依的圣地。”彼時,他對著莫高窟的神佛壁畫發誓,將來一定要為敦煌、為莫高窟創作一個“大部頭”。

    此后多年,他輾轉于四郡兩關,不停地走訪、查閱資料,期間寫出了《大敦煌》《敦煌詩經》《藍色的敦煌》等詩作。終于在2018年,出版共計109萬字的長篇小說《敦煌本紀》。這部小說講述了敦煌時空里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紀的命運沉浮,被稱為“敦煌的《白鹿原》”,并提名茅盾文學獎。

    《敦煌本紀》書封

    《敦煌本紀》書封

    “我相信,任何一個作家都需要一塊‘根據地’構成他寫作的版圖,否則你的文字會是猶疑的,詞匯會是渙散的,幸運的是我在少年時代就找到了。”葉舟形容敦煌于他就像一個“超級核電站”,“只要站在這一片天空下,它就會點燃我。”

    科學守護千年莫高窟,持續打造研究高地

    正值初秋,河西走廊深處,靜臥于大漠戈壁之中的莫高窟,如一盞絲綢之路上的明燈,照亮千年的文明交融。

    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相較于70余年前石窟內壁畫彩塑破敗不堪、岌岌可危的局面,通過敦煌研究院文保團隊專業悉心的呵護,莫高窟洞窟壁畫、彩塑保護狀態安全穩定,重綻昔日風采。

    每到寒暑期,敦煌都會迎來超大客流,沒想到了9月依然火爆非常。“如今的莫高窟已無淡季、旺季之分,只有旺季與更旺季!”穿梭于如潮水般的游客群之間,景區解說員對澎湃新聞記者說道。

    面對每年數以萬計的游客,特別是旅游旺季參觀量不斷刷新的局面,從搶救性保護到與預防性保護并重,敦煌研究院步履不停,研究出了一整套的壁畫保護、石窟寺加固等等技術和方法。比如每個洞窟內都會放置的監測預警裝置,可以記錄莫高窟洞窟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客流量等數據。

    這些設備遍布大大小小的洞窟,除了熙熙攘攘、擠滿游客的洞窟,門前杳無人跡的非開放洞窟也不例外,眾多監控畫面會實時反饋回敦煌研究院應急指揮中心,幫助科研人員摸索環境變量影響文物壽命的規律,提前預警各種自然威脅。

    為了給洞窟贏得休養生息的時間,也給游客提供更好的參觀體驗,敦煌研究院歷時多年打造了“數字敦煌”工程,通過壁畫高保真自動拍攝設備,對壁畫進行分區域采集成像、三維重建,使得敦煌文化遺產得到科技手段和預防性保護措施,得以永久留存。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經完成莫高窟近300個洞窟的高精度數據采集,采集壁畫面積2.8萬平方米,完成170個洞窟的全景漫游節目制作和7處大遺址的三維重建等。去年推出的“數字藏經洞”,更運用數字照掃、游戲引擎等技術,首次復現了藏經洞及其藏6萬余卷珍貴文物的歷史場景。無法親臨現場的游客,未來也能通過云端的數字化資源,身臨其境地參與壁畫故事情節,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圍繞絲綢之路與莫高窟文明,本屆文博會帶來了“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設成果展”“交響絲路·多彩華章——絲綢之路文明展”“匠心傳承·創意綻放——非遺及文創精品展”等多個專題展覽,展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成果。一幅幅精美的壁畫、一尊尊生動的雕塑、一件件巧奪天工的手工制品……吸引海內外訪客駐足,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故事、藝術價值及文化意義。

    “未來,我們會承擔起國內最大敦煌學研究的學術平臺的責任,將學術平臺打造成為吸引全球學者來發布、研究敦煌學的地點,以及敦煌學成果發布的平臺和陣地,成為全世界最為著名矚目的敦煌學研究的高地。”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表示。

    寓教于游,多元傳承弘揚敦煌文化

    作為一種寓教于游、教育和文旅深度交融的復合業態,研學游近年來受到廣大青少年和家長的熱烈歡迎。文博會期間,記者在敦煌會展中心與各大景區多次看到身穿統一制服、排著長隊的研學團。

    研學學員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參觀敦煌文化主題展(攝影 張曉亮)

    研學學員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參觀敦煌文化主題展(攝影 張曉亮)

    其中,由敦煌研究院打造的“莫高學堂”人氣極高。在莫高學堂,學生們能跟著研學導師學習敦煌壁畫的修復技法,深度體驗莫高窟壁畫的修復過程。在敦煌壁畫古法臨摹體驗課上,老師為學員講述壁畫藝術的發展歷史,演示泥坯制作過程、剖析壁畫面臨的病害,并指導學生們在泥坯上體驗繪制壁畫、修復壁畫。莫高學堂研學導師關燕茹希望,通過生動有趣的課程補充,能在孩子們心中灑下知識的種子,讓他們即便離開敦煌,也會記住這個地方。

    除了“莫高學堂”,由敦煌演藝集團打造的“樂動敦煌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也是記者推薦的另一研學好去處。步入基地,最引人注意的是一整面墻的礦物顏料與莫高窟壁畫還原展示,基地整體面積達4000平方米,分設13個教室,可容納1500人同時開展活動,擁有“敦煌樂舞”“泥坯壁畫”“泥彩塑像”等豐富課程。

    文博會期間,大型情景音畫劇《千手千眼》、洞窟式沉浸體驗劇《樂動敦煌》等文藝演出,通過精彩的器樂和歌舞展示,一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來自烏茲別克斯坦、蒙古、美國等國家的藝術家也相聚敦煌,帶來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由中外文藝工作者組成的小分隊,還來到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敦煌沙州夜市、上元市集等場所,開展形式多樣的歌舞快閃活動,讓廣大市民和中外游客更加直觀地感受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魅力,共同譜寫美美與共、和合共生的絲路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