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數字化應用場景 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
前不久,重慶發布鄉村文化地圖——“巴渝農耕文化數字一張圖”。地圖涵蓋當地農耕文化遺產點位近1000個、周邊配套信息2000多條,提供鄉村文化導覽導航服務,實現鄉村文化旅游吃住游購樂“一網打盡”。數字地圖的上線,為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以及鄉村旅游、農業體驗、研學、康養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加速演進,極大豐富了鄉村文化傳承創新的手段和媒介,是實現鄉村文化繁榮的重要助力。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要求“加快鄉村文化文物資源數字化”“豐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數字供給”,一系列部署為加快推進鄉村數字文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牽引。
近年來,各地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挖掘、保存、宣傳各類優秀鄉村文化資源,打造形式豐富的數字化應用場景,促進鄉村文化軟實力提升。“村BA”“村超”“村晚”等鄉村群眾性文體活動借助網絡平臺火爆出圈,形成現象級傳播,成為反映鄉村文化振興成果的新窗口。這些成功實踐啟示我們,要不斷拓展鄉村文化數字化應用場景,以數字技術創新鄉村文化表達方式,更好釋放數字化賦能文化建設的紅利。可以依托“大地流彩”“大地歡歌”等全國鄉村文化振興活動,激發鄉村群眾積極性,深入挖掘鄉村文化亮點元素,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社交平臺等媒介講好新時代鄉村故事,增強鄉村群眾文化自信。政府有關部門、數字技術企業等可聯合開展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工作,對農業非遺、農村文物、民間技藝、鄉土風貌、田園風光、特色美食等鄉村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保存、展示和管理,開發線下沉浸式文化體驗產品,讓鄉村文化“活”起來。
在數字化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背后,鄉村文化數據資源體系和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6.5%,較2022年12月提升4.6個百分點。在鄉村文化建設中更好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要求我們系統推進鄉村文化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筑牢鄉村文化振興底座。一方面,夯實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扎實推進“寬帶邊疆”建設、鄉村基站補盲建設,補齊網絡基礎設施缺口,同時按需推進5G網絡和千兆光網組成的“雙千兆”網絡建設,因地制宜選擇衛星網絡、寬帶網絡、移動通信網絡、窄帶物聯網等多種方式,推動鄉村文化數據資源向城市涌流、向鄉村末梢延伸,促進數據資源的匯聚、保存、應用。另一方面,加強鄉村文化數據資源集成共享。依托國家文化專網和文化數據服務平臺,貫通各級各類鄉村文化機構數據中心,打通多方對接共享數據資源渠道,關聯形成鄉村文化數據庫,建好公共文化云基層智能服務端,不斷增加圖書、影音作品等數據資源供給,建設鄉村網絡文化創作題材作品庫,充分發揮鄉村文化數據資源乘數效應。
從根本上看,不斷培育壯大人才隊伍,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才有不竭的源頭活水。可以根據不同文化領域、不同專業特長,分層分類培育鄉村文化數字化人才,探索長效機制,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內生動力。比如,將文化數字化技能培訓納入縣鄉兩級涉農干部,特別是村“兩委”班子成員的日常培訓中,提升基層數字技能素養。鼓勵文化名家、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等參與鄉村文化項目,服務鄉村文化建設,輻射引領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數字新農人培育,依托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育等項目,組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手工匠人、農村青年等參加鄉村文化數字化專題培訓,同時支持設立農民數字素養與文化素養幫扶項目,讓數字技術更好惠及廣大鄉村群眾,成為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引擎。
(作者:趙亮,系東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