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如何理解科技進步的人文內涵 ——現代社會中科技發展的樣式和前景
    來源:文藝報 | 曾 晉  2024年09月20日07:55

    科學技術的“進步”概念

    從歷史來看,很多文明發展進程中不缺乏技術,但缺乏科學。很顯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并不是同步的,而且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判斷標準也有著很大區別。

    在法國的科學技術職業化進程中,設立巴黎科學院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技術和科學理論都需要研究,但當研究成為職業,科學的理論便脫離了狹義上的技術工具化應用,對一些課題有著更深和更長遠的研究方向以及規范的方法指導。

    事實上,巴黎科學院的確在這段時期,對很多技術難題和科學工程進行了清理,而技術的發展離不開這種清理。清理不是重復,人們把之前無目標的技術、經驗進行聯想和整合。創造力不是一種無中生有的“發明”,它只能在已有的發現里面尋找新的創造。在很多情況下,所謂“科技”是組合,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拼積木。技術是在什么程度上改變世界的,科學的進步就在何種程度上對這種技術進行擴展和引導——既擴展技術所落實的應用領域,也擴展引導所可能發展出來的課題領域。

    擴展技術所落實的應用領域彰顯著科技的實然價值。科技根植于現實運用中,是推動人們對象化這個世界的重要手段。通過對象化世界,人們在解決其生存難題之后,進一步擴展其生活的舒適度和自我的意義探尋。在遠古社會,只有自然景色,而無人文景觀,而在不斷地改造物質形態和塑造新的生活狀態過程中,人們體會到的是全新的世界樣式,也誕生了全新的人際關系。

    比如,當我們尚未對電進行利用和研究的時候,也就沒有電帶來的交流方式,而這種電帶來的全球交流方式不但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也給人類更多發現更多生活意義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開發了電的人文內涵。在此過程中,“人們的工作方式”也在慢慢地脫離生存的內涵,不斷上升為人們的自我理解以及價值實現。當技術落實于具體的應用領域,我們判斷其技術進步的標準,就是它是否為人類生活提供了嶄新的樣式,有沒有為人類現有的生活做出更富有意義的理解和詮釋。

    擴展引導所可能發展出來的課題領域,則彰顯著科技的應然價值。科學引導技術的發展也是針對人類的精神和知識世界的擴展。人類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只有人類能在意識領域構造另一個自足而且可以繼承、交流以及完善的精神體系。所以,我們可以儲藏下一個科技發現的“原料”,語言作為人類文化的“水庫”,科技就可以表達為人們未來生活方式的“水庫”。科學的課題是在不經意間連成一片的,比如巴斯德對具體問題的研究正是基于森梅爾外斯等人的經驗總結(洗手有效減除傳染),進一步追問微觀的原因,追問過程中繼續發展“它們從哪里來”的理論,在和同時代學者的論戰中(如生命是否能自發產生)所發展的微生物學領域,成為生物科技的重要新領域。值得注意的是,科學沒有界限,生物學的巴斯德啟發了李斯特用化學手段創立防腐外科技術,這種跨界啟發體現了科學的無限生命力。

    歷史是前進的,是因為人有理性。科學在原來基礎上不斷有新的推進,人類對自我的認識只會越來越成熟深刻,未知的只會越來越少——“歷史進步觀”的形成是為人類的知識增長提供了更明確的自信,而這種進步觀強烈地體現了科技的人文意義:科技是對未知的探索,是對真理的求索。

    現代社會語境下的人文危機

    但當下我們再次審視這個意義,就會發現科技進步的概念在今天逐漸模糊的原因:什么是真理?未知是否有盡頭?即使未知,對現在的社會有什么好處?

    在對這幾個問題進行分析前,我們有必要對歷史上的“啟蒙”概念進行回顧。“啟蒙”的原初內涵是揭開面紗,解放烏云下面的更多人,宇宙不是混沌一片,理性的人類有著自由的維度。在這個基礎上,科學不再是證明上帝的工具,探究科學是為了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幸福——有效地運用理性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促進社會的進步。

    根據啟蒙運動精神建立起來的制度引導了科技的發展。在啟蒙語境下,科技進步的邏輯應該是:先有思想解放,然后制度變化,最后是器物方面變革,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統一的科學理論為零散的技術具有指導意義。比如清末中國洋務運動馬拉火車這些滑稽的應用正說明,科技最重要的是對科學本身的理解——理解它是做什么用的、怎么造出來的是不夠的,還需要對這個科技背后應用的生活方式勾連去理解,和整個社會文化融合進行理解。

    科技可以源于無意,但最終一定必須歸于人文理解,歸于有意。 進入現代社會,人們不再懷疑自己的理性和能力,但是當今人們對科技的理解陷入兩種維度的危險,這兩個危險恰好對應的就是科技的人文意義兩個方面:對于真理,人們現在陷入的是“相對主義”觀念;對于未知,人們持有的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

    “相對主義”是當今社會文化解構一切事物意義的趨勢。作為反本質論的利器,這種觀念也在拷問科技原始的意義,真理不再只有一個,真理的敘述只用一個小小的疑問句或者反問句就可以肢解。一個疑問句具有的摧毀性在于它沒有經驗內容,只是依附于原命題的自我概念理解。這種用“偽哲學”介入科學的方式,破壞了科學自我的邏輯,用形式上的敘述話語讓科學的自指性和自明性沒有前提地接受質疑。

    關于“真理”的判斷在歷史上是有變化的。現代社會產生了“真理和經驗內容沒有關系”的維度。假如說“相對主義”是人們對科技縱向意義上的困惑,人類中心主義則是人們對科技橫向意義上的誤讀。不同于人本主義,人類中心主義對于未來的開發沒有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的科技進步不但沒有解放和擴展人們的生活,還讓人陷入一種非健康和依賴性的生活樣式,比如社交軟件時代的聊天工具對人們的“綁架”,把人們生活從日常中脫離,轉而建立一個完全陌生的“人類歷史”。

    人類離不開自然,指的不只是我們不能離開自然的質料,還因為自然中的人類精神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因為自然景觀作為基礎,我們才會制造出多元的歷史觀和生活觀,人造的事物之所以會造成“恐怖谷效應”,也是因為人的審美基礎需要有自然的氣質作為依靠,人造事物再完美,是人造性質上的美,不是自然意義上的美。正是如此,科技進步同時也失去了方向。

    所以,如何理解科技進步的人文內涵的確是現代社會的一大課題。然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遠遠不止于此,還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科技進步體現在社會中,如何利用才是正確的?科技都有雙面性,那么科技是為人類謀求最大福利,還是規避最小危害?

    科技進步成就的利用和前景

    科技在今天應該呈現怎樣的樣式?這個問題有著多樣的表達,其中重要的就是科技成果的利弊之辨——這些多如牛毛的科技成果該怎樣利用才不會成為“人類后悔之物”呢?很耐人尋味的一個例子就是:問世僅僅幾十年的、曾經給人們承裝物品帶來革命性便利的塑料袋,被評為“世界上最糟糕的發明”。現在人們甚至需要使用經濟手段強制抵抗“白色污染”。但是,顯然塑料袋發明的初衷并不是制造污染,本身也曾經給社會謀求了很大的福利。

    人們糾結于科技的“雙刃”,科技帶來的影響是很難加以評判和控制的,更遑論人們一直在恐懼的“人工智能”意識覺醒的倫理問題。細思其中深層原因,個體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群體文化的多樣性都給科技的應用帶來很多的不可預測的發展前景。那么該如何規避這些科技“進步”帶來的退步和危害呢?

    很多人認為,科研力量是不平衡的,所以科技帶來的社會效應應該集中考慮,政府將為此承擔起主要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引申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科技是屬于個人的,還是屬于政治意義上國家的,再或者屬于一個龐大的共同體比如說人類社會的呢?

    社會應該有普遍的道德標準和社會原則,但這不代表社會的力量由一個主體決定。同樣的,科技的主體絕對不只是政府或者某個個人所有,因為科技來自人的需求,需求的主體是多樣的——有針對個體性質的需求,也有面向整個社會的需求——所以科技的研究和發展也必定有多個主體。科研力量也并不取決于具體的政治力量和投入人力人數,而是取決于科研課題的多元性。科技的魅力在于需求的多元帶來的人文意義的多元,最終導向科技研究的多元和社會應用的多元。

    所以,科技進步的樣式及要求是多元化,而達到這樣的樣式的方法是獨立性。沒有壟斷的科技才是有活力的科技,本身具有社會性的科研課題需要建立在每個個體需求上,而社會正是建立在這每個個體的需求上的。獨立的思考不是指孤立的思考,而是排除了外在不相干因素干擾的獨立科研。

    既然無法預知科技帶來的是社會進步還是社會危害,科技進步的前瞻性就尤為重要。可是我們知道,科學技術的研發人員或者機構無法準確預測其科研成果在社會上引起的反應。所以,多元化的科研方向就是必要的,因其多元,其中可能有重復交叉的課題,但是絕對不可能有全然相似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這些交叉的多元科研,可以不自覺地幫助科技進步做出選擇和彌補,這將很好地代替人為的預測,為科技的更好利用做出了恰當的回應。這種重復交叉也是一種美妙的偶然和科技自身人文共性的邂逅,也因為課題雖然有類似性,但是提出的主體性質、范圍、目的不同,所造成的思維火花正是科技的魅力所在,因此,人們有目的地科技研究,并不與這種看似散漫的補救措施相違背。“有目的”是指科技本身嚴謹的自我要求,而多元研究主體說明了科技本身的最終目的:從人出發,最后歸于人,歸于人的生活。這里的“人”,既是指個體人,也是指社會人,二者達到和諧的狀態,這是科技給人最美好的禮物。

    科技進步之所以是判斷一個國家或者共同體文明程度高低的標準,不僅僅是因為其中呈現了眾多直接改變我們生產生活的科技產品,更是因為其中的科技研究過程中的科學方法和誘導出的種種之前人類沒有涉及的領域。科技不是一種可以用完全精密預測和強力控制可以實現進步和修補的——因其主體的多元和數量的龐大,做到這點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把科技的人文性歸還科技本身,讓科技服務于人,并因為人本身需求隨時變化和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還有科技帶來的社會效應如何評估,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恰當的回答。

    (作者系吉林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