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秋月 畫中情
    來源:人民日報 |  蔣志琴  2024年09月17日09:28

    中國畫《嫦娥奔月》,作者任率英。

    中國畫《嫦娥奔月》,作者任率英。

    風露清,月華明,又是一年中秋時。從“中秋夜迎寒”到“天涯共此時”,對中國人來說,中秋是文化符號,蘊含家國情懷,總能觸發(fā)人們的無限思緒,并在文人墨客筆下演繹出高遠的境界。文脈悠長,思接千載。中秋之際,以書畫為載體,一起展卷而觀,可以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同賞天上月,共品人間情。

    情寄蒼穹的文化想象

    時間的流動、四時的輪轉,讓古人對宇宙產生了神奇的感受。仰望蒼穹,日月是最引人矚目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之禮。“夕月”等多種風俗匯合,逐漸演變?yōu)橹星锕?jié),至唐朝成為全國性節(jié)日。

    一輪明月,千種情思,對月祈福是其中之一。五代佚名《浣月圖》,就表現了“拜月”的習俗。富麗祥和的畫面上,明月皎潔,高掛天際,曲欄庭院中虬松蒼郁、梧桐豐茂,各種花卉競吐芬芳,人們身著盛裝,一派祥和之景。明代杜堇《祭月圖》則更加詳細地描繪了中秋祈愿的情形。月下的庭院中,架設圍屏,陳列供桌,桌上擺放紅燭、香爐、瓜果等物,寄寓祈福、團圓之意。畫作中人物形象各異、內容豐富飽滿、構圖疏密有致、筆法生動傳神,成為研究傳統節(jié)慶習俗的鮮活史料。

    對月亮的遙想,也催生了多種與中秋相關的綺麗傳說,婦孺皆知的當數“嫦娥奔月”。這一故事,在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多有描繪,尤以河南省南陽市漢畫館珍藏的《嫦娥奔月》畫像石最為典型。作品生動體現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漢代獨特的天文觀,意味悠長。后世畫家將神話傳說融入生命體驗,不斷豐富這一主題的文化內涵。比如,南宋劉松年(傳)《嫦娥月宮圖》、明代唐寅《嫦娥執(zhí)桂圖》等,以不同的風格刻畫了嫦娥在月宮中的生活景象,并添以桂樹、玉兔等意象,使遙遠的廣寒宮多了幾分人間冷暖,也傳遞出不同的思緒與寓意。現代任率英創(chuàng)作的《嫦娥奔月》更是走進了千家萬戶。這張富有裝飾性的工筆畫,融入了古代壁畫的技法,某些造型借鑒了歷代相關作品,畫風兼具傳統意韻與現代美感,人物形象更是融入時代精神,受到百姓喜愛。其作為年畫印刷后,發(fā)行量達上百萬。明代陶成《蟾宮玉兔圖》、清代李世倬《桂花月兔圖》以及現代齊白石《桂花墨兔》等,則跳出對人的描繪,借由圓月、玉兔、桂花等典型元素,將優(yōu)美傳說演繹得含蓄清雅,既實現了藝術創(chuàng)新,也豐富了中秋文化表達。

    浪漫的文化想象讓“嫦娥奔月”的傳說不斷被創(chuàng)新演繹,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嫦娥奔月”的傳說被賦予新的意義,關于月的藝術表達也為之一新。像王法中國畫《登月》、盧治平版畫《浦江畔,青山下,星空里》等,皆聚焦新時代人們逐夢太空的步伐,以藝術化的語言鐫刻人類對宇宙的永恒追求與思考,讓古老的傳說煥發(fā)新活力,也賦予中秋傳統文化內涵更多時代價值。

    對月抒懷的人文哲思

    隋唐之后,人們對月亮的認識褪去神秘色彩,充滿詩意的賞月、觀潮等活動盛行,相應的中秋主題創(chuàng)作也從天上回到人間,歌詠自然美景、描繪人文活動、展現生活哲思,形成豐富多彩的節(jié)令文化。

    中秋之夜,月光如水,萬象澄澈。賞月,成為一種雅趣。唐代詩人李白在五言詩《古朗月行》中闡釋了賞月的兩個層次:一是賞月色之美,二是引發(fā)對生命意義的思索。自然與心靈的交融,在畫家筆下生發(fā)新的圖像意義,展現出中國人獨特的宇宙觀、自然觀、文化觀、藝術觀。比如,南宋馬遠(傳)《對月圖》中老者舉杯邀月、《舉杯玩月圖》中老者望月沉思,這些頗富詩意的圖像,展現了古人酣暢快意的生活態(tài)度和神游天外的境界追求。畫中的人物姿態(tài)、場景氛圍等,能令人聯想到有關中秋的古詩詞,從中可以體味蘇軾對王維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評價的精辟。與獨坐清賞的文人雅趣不同,清代的張廷彥《中秋佳慶圖》、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之“瓊臺玩月”,則以現實描繪,表現了中秋群體性賞月的場景,更凸顯這一活動的大眾性和趣味化。

    不只是賞月,在浙江一帶,月夜觀潮可謂是貫穿古今的又一中秋盛事。南宋李嵩《月夜看潮圖》尺幅雖然不大,但氣吞山河——右下取樓閣臺榭一角,其上隱約可見點景人物;左上一大半畫幅讓與海潮,咫尺千里,全景式再現了明月高懸之下,錢塘江畔潮水奔涌的壯觀景象。整個畫面沒有擁塞的車水馬龍,也沒有喧鬧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孤帆遠影、萬頃銀濤,以獨特構思開闊了心胸。現代孔仲起對觀潮也有著獨特體悟和濃厚情感,創(chuàng)作有多幅“觀潮圖”,其中不乏“月夜觀潮”場景。他以“弧勾法”“短線法”等技法描繪江潮海浪,呈現出鋪天蓋地的磅礴氣勢,展現了壯闊之美。

    中秋之月,更易引發(fā)人們心中的詩情畫意,不少抒情寫意之作豐盈了節(jié)日內涵。書法作品如東晉王獻之(傳)《中秋帖》、北宋米芾《中秋詩帖》等,或表達思念,或借物抒情,既寫胸中丘壑,又抒人生際遇、現實感悟,成就吟誦中秋的傳世名作。繪畫作品如現代豐子愷《嘹亮一聲山月高》,通過笛聲與明月之間的互動,表達了一種質樸的情感:萬般滋味,都是生活,放下思慮,才能體驗當下心靈的寧靜,享受世間的美好。

    從品月到品生活、品人生,書畫里的中秋,既有煙火尋常,也有詩意清歡,以各自獨具韻味的意境,不斷深化中秋文化的豐厚底蘊。

    心系家國的美好寓意

    人們還將許多美好的情感與祝愿傾注在中秋圓月上,賦予月亮更多文化意蘊。一脈文心千古傳,在現實的期盼、情感的寄托中,一代代文人墨客以妙筆不斷勾勒中秋的文化內核,使其寓意豐富、象征獨特。

    “最團圓夜是中秋”。追求團圓和美是中秋文化最重要的精神指向,鐫刻著對親人的牽掛、對故土的依戀、對家國的祝禱。古往今來,畫家們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反復詮釋這一精神指向,展現了中秋文化穿越時空的魅力,豐盈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比如南宋馬遠《月下把杯圖》,以邊角小景的構圖方式,表現中秋佳節(jié)與友人團聚的愉悅心情,畫面浪漫且美好;元代王淵《寫生圖》,則以中秋月下一對棲息于桂花樹旁的鴛鴦,表達幸福和美之意。

    秋高氣爽、瓜果飄香,具有獨特自然意象的中秋,也是慶祝、企盼五谷豐登的最佳時刻。在中秋主題繪畫中,便有不少描繪節(jié)令物候的作品,一景一物都含有多重文化內涵。清代陳康侯《中秋佳禮》,構圖簡潔、用筆灑脫。畫面上,月餅、柿子、葡萄等中秋節(jié)令風物錯落有致地組合在一起,意境清雅。畫作超越單純的景物描繪,飽含著特殊節(jié)令之時人們對于生活富足的追求。中秋時節(jié)也是賣新酒、吃螯蟹、嘗鮮果的好時機,明代徐渭《黃甲圖》以寥寥數筆畫出一只在肥闊的荷葉下緩緩爬行的螯蟹,秋高蟹肥之意溢出畫面,饒有筆情墨趣,從中能體會到畫家作畫時的喜悅之情。

    在現代畫家筆下,對月的文化思考進一步延展,藝術表達也相應創(chuàng)新。像宋源文版畫《天下共月圓》以簡潔的畫面,刻畫了群星閃耀的夜空中圓月高掛的場景,凸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之意境,在超越時空的藝術表達中強化人們的精神互動,帶來溫暖美好的視覺感受;趙宗藻《中秋》用版畫語言再現了傳統水墨韻味,畫面用山石作為連接,將潮和月融于一體,以一位海防戰(zhàn)士在海島上站崗的情景描繪,歌頌邊防戰(zhàn)士守護家國安寧的奉獻精神;張世彥油畫《秦時明月》以長城關隘和一輪明月的組合,探索悠遠意境的表達,實現古今對話。人們對中秋的文化感懷、對月亮的情感寄寓不斷豐富。

    月到中秋分外明。如今的中秋,節(jié)日氣氛日益濃厚,相應的藝術活動也更加多彩,書畫展、詩詞賽、博物館研學課和手工活動等,為佳節(jié)增添了不少歡快氛圍。

    賞一輪明月,品無限情思。書畫里的中秋,有歷史與文化的交響,有審美與情感的和鳴,更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和無限憧憬。中秋夜的美好仿若佳釀,愈品愈香。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