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數字戲劇《麥克白》:當屏幕“登”上舞臺 
    來源:中國文化報 | 羅 群  2024年09月14日08:15

    近期,從國內首部XR(擴展現實)數字戲劇《麥克白》首映,到“戲劇光影——2024北京國際高清舞臺藝術影像周”落下帷幕,舞臺與屏幕的對話、戲劇與影像的融合成為廣受行業關注的話題。

    嚴格說來,舞臺藝術影像現場放映(簡稱“現場放映”)發展至今,已經成為相對獨立的藝術門類,與數字戲劇、戲劇電影等并非同一概念。然而,市場與觀眾往往將舞臺藝術影像化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并不十分在意其間的細致界分,不同細分概念背后也確實有著相似的思考與關切。在跨界融合漸成趨勢的背景下,舞臺藝術的影像化探索注定常說常新,引人注目。

    現于屏幕,源于舞臺

    所謂現場放映,顧名思義,強調的是通過屏幕感受劇場演出的現場感。正如文藝評論家、藝術節展策劃人程輝所言,影視是現場放映的存在形式,其核心審美和內容則歸屬于劇場。現場放映追求最大程度真實還原,目的在于保持、凸顯和豐富劇目的現場性,尊重和彰顯舞臺藝術的審美。

    現場放映的拍攝在劇場內完成,與真實的舞臺演出同步,以影像記錄、呈現連續劇場時空中的舞臺表演,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劇場中的觀演關系,近年來較多出現的舞臺藝術云演播、直播也有類似特點。

    現場放映與國內觀眾更加熟悉的舞臺藝術電影之間顯現出明顯區別。對舞臺藝術電影而言,弱化舞臺感、強調電影感是其突出特征。這類作品在拍攝制作流程上,通常按照影視的創作習慣進行,不需要遵循舞臺演出的自然時序一次性完成,而是可以分場分鏡、反復雕琢。在審美風格上,以電影感為旨歸的舞臺藝術影像通常會讓故事、服化道設計、表演分寸等服務于鏡頭語言,場景上則突破舞臺空間而采取棚拍或實景。近年來觀眾熟悉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以及進行了限量點映、尚未公映就已“出圈”的舞劇電影《只此青綠》等,基本采取這種思路來創作。

    喜也影像,憂也影像

    盡管現場放映力求盡可能多地保留舞臺演出的現場感和觀演關系,但它不是對舞臺演出的簡單記錄,也并非僅僅為不能親臨現場的觀眾提供替代性滿足,云演播、舞臺直播等也同理。舞臺藝術影像化實踐的不同路徑具有諸多共性,可謂喜也影像,憂也影像。

    對于出色的現場放映而言,制作團隊既要懂劇場,又要懂影視,要在清晰、成熟的劇場審美理念指導下,綜合考慮劇場舞臺的構造、劇目的類型風格、劇情的發展節奏、舞美燈光的特點、演員表演的節奏和亮點等因素,并用影視手段予以呈現。國家大劇院的不少自制、邀請劇目以及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放映的《李爾王》《哈姆雷特》等都是如此。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洋認為,以現場放映為代表的舞臺藝術影像,能夠提供劇場觀演時不易獲得的觀賞角度、不易欣賞到的細節,帶給觀眾不同的觀演感受。同時,影像化能夠幫助舞臺演出擴展邊界、拓寬受眾群體,發揮文化普惠功能,助力舞臺藝術傳播,在遠距離、跨文化傳播方面尤其具有便利與優勢。

    事物的優勢與劣勢總是相依相生。鏡頭、影像在努力保留并放大現場演出特點的同時,也難免帶來一些限制和問題。觀眾置身劇場時擁有很大的自由度,可能被某一位配角所吸引,可能聚焦舞臺的某個角落,甚至可能不關注舞臺而關注樂池以及其他觀眾的反應等,這也是劇場氛圍的重要組成,人與舞臺、人與劇場、人與人的交流自由無礙。學者楊智、毛佳琪等提出,影像化過程中,攝影師的既定視點代替觀眾圈出了重點,甚至做出了唯一的選擇,隔絕了觀眾與舞臺之間感性、直接、活生生的交流關系。相對于現場演出版本,拍攝、剪輯的過程屬于二度創作、三度創作。“嚴格說來,觀眾通過影像看到的是凝結了拍攝團隊智慧與經驗的、不同于舞臺版本的‘另一部作品’。”劇評人程玥說,在現場演出版本出色、拍攝團隊專業的前提下,這“另一部作品”通常也是好看的,但審美偏差、意義偏離恐怕難以完全避免,其間的差異、兩部作品的互文性是一個有趣的學術課題,但對一部分較真的觀眾來說,“不符合原作”可能會構成某種困擾。

    一邊打破,一邊復歸

    無論現場放映還是云演播、直播,舞臺藝術影像化除了要處理好審美范式、表現形式的切換,還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技術的發展進步總能為舞臺藝術影像化帶來新的想象空間。

    比如,XR虛擬制作技術就已在舞臺藝術影像化方面施展拳腳。XR數字戲劇《麥克白》將屏幕作為戲劇呈現介質,高懸的手、猩紅的球、王座與雕像的碎片等既宏大又帶有奇幻色彩的舞臺場景,均由XR虛擬制作技術打造而成。該劇導演兼舞臺設計、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慕峰認為,戲劇的魅力不局限于一方物理意義上的實景舞臺,而在于其假定性,用數字舞臺替代實體舞臺,用電影的蒙太奇手段重建數字化表演空間,讓蒙太奇手法與戲劇假定性互融互通,能夠帶來全新的戲劇體驗。

    科技不僅為舞臺藝術影像化帶來視聽新感受,也在悄然改變著相關作品的創作生產流程。仍以XR數字戲劇《麥克白》為例,制作過程中,演員在布滿XR環幕網格線的舞臺上表演,動態追蹤系統短時間內獲取演員與虛擬場景的位置,并實時渲染輸出虛擬場景與演員表演相融合的畫面。毫無疑問,這與以往現場放映或云演播的拍攝制作方式大不相同,除了打造單部作品,還能為日后創作其他作品積累一批數字資產。

    可見,科技從多種角度影響、改變著舞臺藝術影像化實踐的邏輯與效果。隨著AI(人工智能)尤其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創作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舞臺藝術影像化必將產生新的玩法、帶來新的驚喜。在不同藝術門類深度對話、跨界融合漸成趨勢、沉浸式演藝等突破傳統觀演關系、既往的演劇觀念面臨深刻轉型之時,屏幕的存在讓戲劇理論中的“第四堵墻”成為有形物,在舞臺與觀眾之間保留了一定的審美距離,從而將影像化了的舞臺藝術框定在傳統的劇場觀念與觀演關系的范疇之內,讓觀眾通過屏幕看到了舞臺藝術的“舊模樣”。新興技術的應用不斷打破形式的邊界,卻在審美價值、意義表達的層面上完成著某種帶有古典主義意味的守護與復歸,這也許為人們再度審視舞臺藝術影像化實踐、思考科技之于藝術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