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共話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青春的光與熱,寫在大地上
9月2日—3日,第九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召開,來自各地的370多名青年作家及文學工作者在北京相會,共話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青年作家們圍繞“新的文化使命與新時代長篇小說創作”“文學的多形態轉化”等議題展開了真誠而熱烈的討論。
“青年作家們,前面有燈光,路上有泥水,但是四面八方都有關切的眼光,整個民族同你們一起前進……”1986年,巴金給全國青年文學創作會議的致辭,飽含愛護與期望。
9月2日—3日,第九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以下簡稱“青創會”)召開,來自各地的370多名青年作家及文學工作者在北京相會,共話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青年作家在關注什么、書寫什么?當下的文學寫作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如何激發文學創新創造的活力?
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青春昂揚的文學力量
青創會于1956年首次召開,此前已舉辦8次。青創會是青年作家集體亮相的平臺,是培養文學人才、推動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每一次青創會的召開,都在我國文學事業發展進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錨定了閃亮坐標。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參加今年的青創會,對于青年作家來說,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與責任,意味著新時代的使命與擔當。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表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濃厚氛圍中,我們召開本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團結號召廣大青年作家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鼓勵青年作家創新創造,激發活力,增強信心,奮力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956年首次青創會的與會者,人民藝術家、原文化部部長王蒙也來到了此次青創會的現場。王蒙寄語青年作家,“突破小我,奔向人民”“學習、學習、再學習”“貼近現實、創造想象、發展智力、發展動能”。王蒙說,希望青年作家們能夠跑文學的馬拉松,奔向更大的世界和更大的可能。
“文學的馬拉松”,正在接力。
隊伍更強健——青年作家隊伍持續壯大,70后、80后作家創作活力旺盛,90后、00后等年輕創作群體嶄露頭角,網絡作家、影視編劇、自由撰稿人、自媒體寫作者愈加活躍,快遞、家政、工礦業等行業涌現出一批文學新人。
跑道更寬廣——中國作協大力支持青年作家成長成才,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等重要文學獎項評選工作不斷加強,為青年作家提供創新創造的深厚土壤。
風景更亮麗——火熱的時代為文學實踐提供了廣闊舞臺,青年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活躍的思維、開闊的視野、多彩的想象,不斷豐富中國文學的樣貌。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豐富內涵,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應該成為新時代文學的精神源泉”“青年作家要積極主動走入火熱的生活,做人民的學生”……與會代表表示,要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創新創造中寫出真正的優秀作品、經典作品,錘煉高尚的精神品格,追求德藝雙馨的藝術境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青春昂揚的文學力量。
攀登文學高峰,書寫山鄉巨變
為期兩天的會議中,“新的文化使命與新時代長篇小說創作”“城鄉融合與青年創作”“文學的多形態轉化”等成為熱議話題。
青年作家馬伯庸是第二次參加青創會。他認為,青年作家應當具備“三氣”——洞察時代精神的銳氣,連接人民生活的地氣,堅持守正創新的志氣。為了寫作長篇小說《大醫》,馬伯庸歷時4年調研和寫作,翻閱大量近代醫學的史料和檔案,書寫了一段中國醫學現代化篳路藍縷的故事。這部小說最近獲得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始終把身子撲在生活當中,寫出更接地氣更有煙火味道的好作品。”80后作家、寧夏作協副主席馬金蓮從西海固走來,又一次次回到文學的故鄉。她先后發表作品600多萬字,敘寫西北廣袤大地上的山鄉巨變。馬金蓮的長篇小說《親愛的人們》,從產生創作想法,到素材收集獲取、構思創作,再到打磨修改、出版面世,花了10年時間。
馬金蓮回憶道,自己2018年第二次參加青創會時,與《芙蓉》雜志編輯部主任楊曉瀾相識。在隨后她的寫作陷入停滯時,楊曉瀾給出中肯的建議,最終創作得以繼續并順利出版。馬金蓮說,“青創會為作家搭建了交流的平臺,編輯的鼓勵、鞭策、付出對寫作者非常重要。”
《親愛的人們》《與父親書》分別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項目、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近6年來,入選中國作協“作家定點深入生活”的400余個項目中,參與者為年齡45歲以下的作家占比超過1/4,呈現出逐年增加趨勢,大批青年作家脫穎而出,成為當下文學創作的一支生力軍。
錘煉扎根人民的定力、開拓創新的活力、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青創會現場,洋溢著青春的氣息、飽滿的熱情。參會者年齡跨度從22歲到45歲,不少是90后乃至00后。許多年輕作家舉著手機拍攝短視頻,發布在社交平臺。
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富于創新創造精神的青年作家們在思考什么、回應什么?
科幻作家陳楸帆說:“新時代的青年作家要有扎根人民的定力、開拓創新的活力、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應當勇敢地打破傳統文學的界限,探索新媒介、新技術與新敘事的結合,打造出具有時代感和前瞻性的文學作品。”他在創作長篇小說《山歌海謠》期間,三次赴貴州山區實地考察,將第一手經驗融入科幻創作,聚焦“山海協作”主題,謳歌美麗中國建設,將科技元素與人文關懷相結合。
“有了文眼、文心和文采,會讓一個作家永遠保持青年寫作的活力。”北京作協副主席石一楓認為,青年人生活在社會的第一線,社會生活的發展、社會氣息的變化也必然在青年人眼中有著更為直接、更為鮮活的體現。
出生于2002年的網絡文學作家鄭義存,是此次最年輕的參會代表。他說,網絡文學每日更新的壓力和讀者的即時反饋,對創作者來說既是激勵也是考驗,“青年寫作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保持原創性和獨立思考的挑戰。”95后作家王小相是吉林省吉林市群眾藝術館的編輯,在基層工作中感到“人們愛讀小說、詩歌、散文,對文學有渴望而且有很高的崇敬感”。
這次會議聚焦文學發展新形勢新挑戰,提出許多具有引領性的文學話題、文學思考。青年作家如何錘煉高尚品格,追求德藝雙馨的精神境界?文學作品如何發掘思想的深度,不落于庸俗、媚俗?面對快速變化的時代,如何深入生活、與時俱進?在分論壇上,青年作家們展開真誠而熱烈的討論。
“時代為廣大青年作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和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也要求青年一代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抵達這一代人在綿延壯闊的中華文脈上應有的‘高度’與‘深度’。”張宏森寄語青年作家們。
鋪大地作紙,持青春為筆。青創會閉幕了,來自天南地北的青年作家們又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
正如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名譽院長、93歲的詩人謝冕鼓勵青年作家們所說,“我們有無限的盼望的可能”,青年作家們將繼續書寫,將青春的光芒與熱量源源不斷地注入文學之中,繪就新時代文學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