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最高境界是“看見”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為了活出你自己,而當你能夠被看見的時候,你的真實自我會被照亮,你會自然而然地變得更好。”渴望被看見,是每個人最真實的心理需求。
《用父母的語言,化解孩子的情緒》正是一本真正能讓我們看見孩子、看見自己的書。這是一位既會畫漫畫又懂心理學的媽媽10多年來在家庭教育、心理咨詢等領域的總結。這本書能讓讀者代入孩子的角色,瞬間回到那個曾經渴望被看見的小孩。同時也能站在家長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渴望。可以說,這是一本真正為孩子代言的書,帶我們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而這個孩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我們自己。
看見孩子。你知道嗎?其實根本就沒有無理取鬧的孩子。那些所謂的“問題小孩”,背后往往有熱烈的渴望,渴望被理解、被看見、被接納。而那些無法被看見的渴望,不會輕易消失,最終會變成一種奇怪的、扭曲的力量,讓一個人的行為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
該書提到的是一些極其普通的孩子,有沉迷電子產品的孩子、愛頂嘴的孩子、不思進取的孩子、羞怯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孩子……他們在很多大人眼里都有一個統一的標簽,就是“問題小孩”。
該書從不同角度立體、完整地呈現了多個孩子的“偏差行為”,豐富了我們的視角,讓我們知道了其實孩子“偏差行為”背后有一串密碼,只有破譯這個密碼,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真正看見他們,才能有機會幫助他們。
看見自己。教育本身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旅程,如果我們不曾“看見”自己,就不會看見孩子。所有的教育,都是在教育自己。教育想要起作用,重點就是教育者自己要活出理想教育的樣子。
該書為父母和自己的內心提供了對話的契機。透過教育,你會更容易看到自己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懂得自己的缺失。尤其是在這個焦慮的時代,我們會不自覺地被各種因素捆綁、裹挾。而要想走出“內卷”,就要將認知的維度升級,站在更高的角度,立足在未來看當下的教育,才能走出困境。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看見”,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書中的內容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共鳴和深深的思考。家庭教育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我們不能憑借一本書全面詮釋教育的實質,但它能引導我們以科學恰當的方式處理育兒難題,以更長遠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同時,也讓我們通過孩子,找到自己內心焦慮、不安和恐懼的根源,實現自我的療愈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