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關仁山:青春作伴,文學還鄉——參加全國青創會的回憶
    來源:文藝報 | 關仁山  2024年08月23日06:46

    文學是青春的證人,凝固成永恒的記憶。新的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馬上就要開幕了,這是多么讓人羨慕的事情。“青春作伴好還鄉”,青年作家走到一起,交流、碰撞,正值多思年華,充滿朝氣活力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我回憶自己參加全國青創會的珍貴的經歷,激動萬分,這既是對自己文學創作道路的一次回望,也是對自己的創作歷程與青創會的深刻聯系的一次總結。

    每個人都經歷過青春,對于正在經歷青春的青年人來說,可能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青春的寶貴,認為一切來日方長;等到了我這把年紀時,才會有更深的感悟,感覺時間確實不夠用了。年輕的時候,我們讀名著,讀得淚流滿面,因為在書里可以找到故鄉的自己、讀高中的自己、讀大學的自己、走向工作崗位的自己。那些夢想、那些情愫甚至那些荒唐,都在你日漸成熟卻又麻木的心里,照進一束光,照射在你不愿示人的、那個最溫暖卻又最脆弱的角落里。

    我參加過1991年、2001年的兩次全國青創會,后來還列席過一次。秋天來了,青春的文學正在起步,這樣的盛會上,一群青年人聚在一起,迎來的是文學的春天。春天播種,一次次的青創會播種著文學的火種,這樣的盛會其實也是在收獲——文學讓青年人走到一起,走進文學的秋天,秋天的果實能不豐碩嗎?

    1991年,我28歲,能夠參加這樣的盛會自然十分激動。在第四次青創會上,我做了一個書面發言《青年的天空,作家的夢》。河北團是鐵凝主席任團長,河北作家阿寧、何香久、張立勤也參加了會議。大家從石家莊統一出發,到了北京,住在北三環的中日友好交流中心。幸運的是,我們居住的樓層與天津團挨著。天津作家桂雨清是我的老朋友,因為我給天津群眾藝術館的雜志《天津演唱》寫稿,通過老桂又認識了肖克凡、王家斌、宋安娜和李志邦等天津作家朋友。大家在房間里聊天、談文學,真是快樂。當時我剛剛認識了北京作協主席管樺老師,管樺老師的兒子鮑河楊到會上看我。鮑河楊大哥讓我多讀些名著,真正深入生活,寫有藝術品位的作品。他很有思想,給我講了好多尼采等外國思想家的理論,還給我推薦了12本好書。

    我記得自己將老作家馮至的一段話抄寫在筆記本上:“真實的造化之工卻在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樹的姿態,一株草的生長,一只鳥的飛翔,這里邊含有無限的永恒的美。所謂探奇訪勝,不過是人的一種好奇心……我愛樹下水濱明心見性的思想者,卻不愛訪奇探勝的奇士。”這段話我反復琢磨,成為我由通俗文學轉向純文學寫作的啟蒙。因為我正在創作有關渤海灣的“雪蓮灣”系列小說,在會議上,肖克凡給我引薦了寫海的天津作家王家斌先生——他在海上“摔打”多年,剛剛出版了小說《百年海狼》。他聽說我也寫大海,見到我很親切,說:“咱們對海的情結,是‘旱鴨子’體味不到的。”王家斌對我和肖克凡說:“我瞅小關的走路姿勢,就是海邊人的鴨子步。”我很慚愧地說:“我不是真正的漁民,我也是‘旱鴨子’。對于大海我看不透,是個旁觀者,還得您多多賜教。”王家斌便講起了他對大海的理解。記得他說的“是海給了我根,給了我力量”,讓我思考良久。20世紀90年代初期,社會上商潮洶涌,我時常感到有一種隱形的海在涌動。當青春迷茫、孤獨、無奈的時候,我總想到故鄉的大海,我敬佩大海的品格。沒見到真正的海之前,我曾浮泛地、迷惑地以為自己博大;可見到海后,便看到了大自然的品格。人只有在內心的風暴潮過后,才能感到寧靜。在浮躁的世界里,寧靜地生存是幸福的。回去后,我就申請到縣里的漁村深入生活。這就是和朋友們思想碰撞后的想法。

    我的小說創作,就從大海開始吧。像我這樣,父母沒文化、自己又笨的人,純屬在基層文聯苦苦奮斗的文學青年,不如借點大海的仙氣吧,興許就能從古老的黑泥灘上跋涉出去呢——我告誡自己要把握住機會。后來的創作之路證明,我走對了路子。應該感謝青創會上朋友們的啟發,我是幸運的。在青創會上,我還見到了《人民文學》副主編崔道怡老師和責編王扶老師,那會兒他們剛剛發表了我的短篇小說《苦雪》。他們鼓勵我繼續創作,繼續給《人民文學》投稿——這真是一種激勵,我在會上就想,散會后得趕緊投入生活和創作中。

    聚也不是開始,散也不是結束。時代從身邊喧囂而過,作家有時內心是寂寞、孤獨的。會議散了,我們回到生活中,回到書桌旁,筆下的人物、情感或許在瞬間消失,但是,我們還要枯燥地堅持寫下去。某一刻的靈感,忽然在黑暗中閃光,那是來自青創會的充電和“感悟”。會后,河北文聯安排我進入河北文學院,成為一名合同制作家。我到了唐山的渤海灣,主動要求到那里的小漁村澗河村掛職副村長深入生活。有人風趣地稱我是“下海”了。在村里,我跟漁民出海打魚、植樹,還管計劃生育。我創作了中篇小說《藍脈》,在1992年第7期的《人民文學》上發表,崔道怡老師為我寫了一篇評論《又一個海的歌者》發表在《小說月報》上。我很感動,但靜下心來后又不敢接受。我哪里是海的歌者,是大海成全了我,是海潮推擁著我在文學道路上走了一程。盡管這一程路,我走得不完美,畢竟還是起步了。我在海上的路,永遠像拖在船尾的一條纜繩。珍惜過程,不問結局。感激大海,感激青創會上的相遇。我覺得,沒有哪個會像那次青創會對我沖擊那樣大,這種文學氛圍真讓人懷念。會議就像一本書,不僅激勵你,還將另一種文學原色還原給你。于是,我們便有了穿透生活的洞察力。

    在我的記憶里,中國作家協會對青創會格外重視,每次會議召開之前,中國作家協會的領導都會到全國各地,圍繞當前青年作家的創作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傾聽廣大青年作家對加強隊伍建設、繁榮文學創作的意見和建議,然后才確定會議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

    到了2001年的青創會,一晃過去十年了。那時河北文壇的“三駕馬車”形成已六年,有的媒體都稱我為“老牌”青年作家了。大家不再生分,好多都是熟悉的好朋友。我與河北詩人劉向東被安排在一個房間。那時我晚上改發言稿,壓力還是很大的。我向向東兄求助,向東兄非常熱心地指導我修改。這次青創會上,我雖然發了言,但是我仔細觀察發言的青年作家后發現,他們多是創作長篇小說的大家。會上講課的專家規格很高,講了青年作家應怎樣整體認知時代、把握時代,我感覺收獲很大,真正做到了求知和“充電”。以前我以創作中篇小說為主,這次因為會上好多青年作家寫長篇小說,我受到了鼓舞和啟發。我在會上還見到了北京出版社的隋麗君老師,她邀請我創作長篇小說,我在會上就有了寫長篇小說《天高地厚》的想法。2002年,北京出版社把我安排在北京懷柔紅螺寺旁的培訓基地,讓我閉關創作長篇小說《天高地厚》。說實話,開始嘗試創作長篇小說時心里不免打鼓,但閑聊的時候,張平、周梅森和柳建偉也鼓勵我創作長篇小說,這許多的溫暖細節浮現在眼前,現在想來真的是意義非凡。

    求知無厭知無盡,治學有恒學有成。治學、交流、碰撞而后“再生”,是創作的秘密,也是青創會的魅力。講座話題里,當然有青年作家素養的提升,深入生活、讀書中汲取營養,使藝術觀念轉變提升等等。所謂的“再次生成”,我感覺有三層含義:一個層面是青年作家之間的影響,互相熱愛、互相欣賞、互相提醒、互相認同,真正的好作家都是內心開闊的、心溢良善的好人。愛、善、正義是一個寫作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只有擁有這些理性精神,才會真正激發作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杰出的作品才可能誕生。第二,以文會友,青年作家與各大出版社、刊物及媒體朋友建立聯系和友誼,青創會也是建立作家“人脈”的平臺。這是一種美好的相遇,充滿著各種碰撞、交流、思考,目光相遇時不僅能讀懂彼此的心,還能拓展自己的眼界。這種相遇與浸潤,必然在漫長的時光中凸顯珍貴,讓青年作家的心更加寬廣遼闊。也許我們可以把這種相遇比喻為生命的螢火,永遠在暗夜里閃光。第三,是可以敞開耳朵聽領導講話、聽專家講課,在傾聽中領悟、吸收消化,讓文學以及文學之外的知識走進內心,培育自己獨特的藝術感覺,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我們讀書的時候,敬仰魯迅、茅盾、巴金等文學巨匠。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就那么有學問,講究修身立德。每一個青年作家都要加強修煉、增強本領。青年作家要堅守從文初心,堅守藝術凈土,在全社會樹立良好榜樣。青年作家要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和追求,時刻注重形象,努力追求高雅,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和媚俗。所以,我想,青年作家們除了分享關于大師創作的經驗外,還要想到要做什么樣的人。記得會上專家分析作家經典時,提到前輩作家身上執著、堅韌、干凈、深厚的文學風范,一直影響著青年人。青年作家在寫作的初期要遠離世俗氣、市儈氣、江湖氣,要樹立自己文人的正氣、超然氣,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潛心創作,寫出“能壓得住心的作品”。

    現在中國作協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特別需要青年作家的參與。青年作家應該加大關注現實的文學創作,眼下對“現實精神”的理解也是多種多樣的。現實生活本身就鮮活、復雜、立體、深刻,文學的內涵應是廣博的:表達善意的人間情懷和人情、人道主義內容,對美好善良的祈愿、期待與預言等等。比如說鄉村振興里的生活,便是沸騰火熱的,我們眺望鄉村的早晨,是萬情涌動的。時代沒有摹本,只有不窮的精神。青年作家可能已經感受到了這種潛流、這種激情。詩人需要激情,小說家同樣需要。我最近正在創作關于滹沱河流域和貴州烏蒙山農村巨變的小說,我行走在太行山、滹沱河畔、華北大平原上,行走在貴州的烏蒙山上,切切實實從人民與生活中獲得了激情,獲得了一種自豪和責任。我們怎樣才能講好新時代的故事呢?我們為時代提供了什么樣的思想呢?現代科學、互聯網、新媒體為我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但這并沒有為社會提供新的思想,沒有使人的心靈更豐富,甚至有時還會讓人焦慮、迷惑和疏遠。怎么認知今天的新時代,是青年作家必須面對的課題。所以,文學應該求變。增強文化自信與建設文化強國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需要每一位青年作家認真思考。青春既有覺醒也有夢想,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有夢想,大膽的夢想、幻想、奇想都是合理的。青年作家應當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擁抱新時代,將自己的夢想與“國之大者”有機融合,然后再進行艱苦的藝術創造,將精益求精的精品力作奉獻給讀者。今天的青年作家們無疑是幸運的,即將召開的這次青創會,將會證明你們是有活力、有激情、有思想、出類拔萃的一代,將會創作出既壓得住心又無愧于時代的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