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中央、中國作家協會聯合主辦“志愿文學”征文活動獲獎作品選登 一片冰心,寄至何方
雪域高原哺養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對每一方山水充滿景仰,他們遇遠客不吝把酒交歡,他們不惜將青春的熱血浸染在這片熱土上。剛過去的暑假,我們有幸在支教的學校結識了這樣一位藏族老師——次多。請跟隨我們走進他那間簡單又不失溫馨的平房,走近他那潮濕又溫暖的心。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十平方米的小屋,兩人居住。雖顯逼仄卻也五臟俱全。等生起了火,斟滿了青稞酒,屋內已是洋洋暖意。次多老師小屋的陳設都很有意思:墻上掛著十余幅有精致相框裝裱的照片,反映了西藏從農奴制時期到和平解放,再到深受改革之風沐浴的這數十年歷史變遷。“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布達拉宮……這里的佛塔到今天還能看到”。老師也未曾經歷那段歲月,但從父輩祖輩耳濡目染,這也便成了一張若有似無的記憶底片。
“老師,這是什么樂器?”次多老師隨我們的目光看去,是一把曼陀鈴。老師輕輕地將它取下,抹掉了薄薄的一層灰,在我們的慫恿下,老師簡單地調弦后,便彈奏了起來。曲聲悠揚,迂回婉轉。在這么多天的相處中,第一次看到老師如此沉醉忘我。一曲終了,余音裊裊,老師看到我們驚訝的表情,只是輕輕地一笑:“曼陀鈴彈奏本身就給我一種遼闊靜謐,我從小到大生活在青藏高原,自然對他愛不釋手。”
靡有朝矣,心口無悔
在進屋前,我們就注意到老師房間外有一群小學生,一會兒用藏語討論問題,一會兒幫老師做些零活。“這些孩子是我和另一位老師特殊照顧的,他們家庭都不容易,所以晚上就叫他們過來給他們輔導下功課,如果可以的話也順便在生活上幫扶一下。”
平日里我們很少見到老師,也不知他在做什么,身為那曲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師,他的辛勤鮮有人知。次多老師每天八點左右就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注:那曲學校的作息普遍比內地晚兩小時),簡單解決早飯后便開始組織學生排隊用早餐,隨即立刻開始一整天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由于最近剛開學事務繁忙,包括次多老師在內的全校老師犧牲中午和放學后的時間繼續準備資料,一般直到晚上八點才能回到宿舍。“學校教師資源短缺,很多時候一個人要做兩個人的事,不過大家都一樣,我們也不覺得忙。”回到宿舍便要繼續與這群孩子在一起,我們發現,這時的次多老師和孩子們更像是朋友,經常一起玩一起說話。直到我們的采訪結束,那群孩子還沒離去,也許在這里真的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
青春熱血,敢竭鄙懷
“要說現在的生活其實也不算忙,想當年我在油洽鄉小學(注:西藏自治區那曲縣最偏遠的地帶之一)支教的時候一周要上45節課呢,再加上備課改作業,工作時間幾乎是全滿的!那都沒覺得什么……”正當我們震驚于次多老師還有這么一段經歷時,老師繼續娓娓道來,“當年的那個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基本為零,學校的一磚一瓦每一塊草皮都是老師們親手弄的,學生有困難老師補貼,學生生病了老師照顧……”
后來我們得知,次多老師當時也不是非去那里不可,也許只是憑青春一腔熱血,也許只是存終軍請纓之志,既然到了那里,心里想的只剩“奉獻”二字。
觸此及彼,深嘆不易
當采訪即將結束時,同屋的另一位老師接到了家里打來的電話。我們不禁發問:“老師,在這里工作很久才能回家一次吧?你跟家人會不會接觸得太少啊?”次多老師點了點頭,苦笑道:“這里的老師一般一周才能回家一次,遠一點的可能要一個月才能見到家人一次。我還沒有成家,那些有子女的老師更是不容易,自己在這里培養祖國花朵,家里最珍貴的那一枝……恐怕會缺少悉心呵護了。”
這里的老師通過抽簽分配,進入各地學校,有的一待就是一輩子。鄉音鮮聞的漫長歲月里,頂上有老膝下有子的艱難處境下,若不是飽含著一顆拳拳愛生之心,若沒有一縷堅定的信念支撐,雪山邊上寒冷徹骨的漫漫長夜要如何度過?
在這一間五尺見長的小屋內,我們被次多老師心中的火種一次次點燃。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投身支教事業,有的只是幾周的短暫停留,有的則是幾年甚至更久的駐守。那時的我們,也是曾經的你,抱著一份情懷而來,帶著一份感動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