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香魚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有石子羹,在溪澗揀拾一二十個帶苔蘚的潔凈石子,以泉水烹煮,水滾后飲之,水質甘甜清冽,隱隱有泉石韻味。林洪食石子羹,不過偶一為之,而家鄉的溪流中,有一種香魚,日食的是石子羹。若論高潔,當數香魚。
香魚長得俊俏,體形修長,野生的香魚,鰓蓋與魚鰭金黃,腹部銀白閃亮。它們生活在海水與淡水相通的溪流中,以石上青苔為食。因自帶香氣,被稱為香魚。如果魚族也選美,相信它能獲封“魚中香妃”。
春夏間,幼小的香魚成群結隊從海中進入河口,再上溯到溪流棲息生長。炎炎夏日,鄉間木槿花、蜀葵、雞冠花開得熱烈,此時溪流清澈,水溫適中,是香魚的成長季。
待到江南桂花遍地開,秋風吹動,香遠溢清,香魚的香氣也吹到岸邊,淡淡如青瓜味,古人稱之為“香魚風”,讓人分不清到底是桂花香還是香魚香,只覺得江南真好,植物含香,稻麥含香,甚至連魚,都自帶香氣。
野生香魚體態優雅,骨骼清奇。它們生性傲嬌,且有潔癖,對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要求非常高,只生活在山回澗折、不染泥塵的清泉白石中。浙東天臺蒼山下的泳溪,三門的橫渡溪,南北雁蕩的浦溪灣、松坡溪、楠溪,寧海的鳧溪,溪水清澈,過去香魚很多。
香魚生長所需水溫在一至二十攝氏度之間。深秋的山溪,清冷刺骨,發育成熟的香魚在靠近入??诘牡[石灘產卵,產卵后的雌魚身體瘦弱,大多力竭而死,幼小的香魚隨淡水沖到下游,獨自上路,入海過冬。
綿長陰冷的冬天過后,溪流變暖,杏花春雨的江南,又把它們從大海召喚回溪流中。在海中,它們以浮游生物為食,進入溪流江湖后,則食巖石上的青苔。這樣的遠行,無關詩與遠方,只關乎生存。
野生香魚性子伶俐,活潑好動,喜歡光亮。村民黑夜點燃火把誘魚,或用絲流網捕捉,常有收獲。香魚多刺,鮮食較少,多用木炭烘焙,熏制成香魚干,久藏不壞。余生也晚,野生香魚未嘗得見,見到的都是養殖的,身子比野生的豐腴了幾分,而香味,則減了幾分。
三國時的《臨海水土異物志》記載了這種魚,“三月生溪中,裁(月)長一寸,至十月中東還歸于海,香氣聞于水上,到時月輒復更生?!毕泗~又稱月魚、年魚。在清流中長大的香魚,背脊上,有一條香脂腔道,能夠散發出陣陣清香。
過去,天臺東鄉的泳溪產野生香魚;現在,西鄉的龍溪成為天臺養殖香魚的最大產地。為了找尋香魚的蹤跡,我從泳溪一路追尋到龍溪。龍溪有好水,春水漲時,流水嘩嘩,湍急的溪流,奔騰而下,聲音如瀑,激起的白色水花猶如浪花。溪流不遠處,便是龍溪淡水養殖場,砌著一個個池子,無數的香魚在水中嬉戲。養殖場的葛老板說,七八月間,龍溪香魚就能上市,這些香魚銷往不產海鮮的臺州北部山區縣,直至嵊州一帶。我好奇地問,為什么不銷往沿??h市呢?葛老板說,那里一天到晚有海鮮吃,對香魚沒大感覺。
某年我去青島嶗山,朋友推薦吃當地的清燉香魚。嶗山因蒲松齡的小說《嶗山道士》而出名,嶗山的道士剪紙為月亮,把筷子變成嫦娥,壺中有喝不完的酒,過墻時如空虛無物。嶗山的朋友神神叨叨地說,這里的香魚是仙人拋撒人參種子所化。故當地人稱香魚為仙胎魚。
嶗山的清燉香魚固然鮮美,若論香脆,怎么比得上天臺烤香魚呢?在天臺,穩居魚族咖位的,不是東海如雷貫耳的大小黃魚,而是香魚。七八月間,香魚最是鮮香肥美,最宜燒烤。
香魚身形伶俐,大的不過二兩。都說魚要吃活的,但香魚是個例外。香魚撈上岸后,要立馬冰凍,沒有冰凍過的香魚,燒烤時,魚皮會“溜”掉,難免破相。冰凍過后,才能燒烤出外皮完美的香魚。烤時,用一根竹簽把香魚串起來,在魚背上抹上細鹽,細鹽既為調味,又避免燒烤時熱度過高,魚皮焦裂。在炭火的熏烤中,香魚體內的香脂,慢慢滲透到全身。
烤香魚酥香松脆,吃時能聽到“咔嚓咔嚓”的脆響,撒點胡椒粉,滴上一兩滴檸檬汁,更能烘托出魚肉的鮮美。老饕們知道,香魚身上最美處,在于脂肪豐厚的背脊。香魚性溫涼,風火牙痛時,當地人會來幾條香魚,據說能祛火止痛。
前些年,天臺香魚大量出口日本。我去東京時,特地點了日料中的天婦羅香魚和香魚炊飯。香魚炊飯是日式料理中的經典,把香魚烤過后,與飯一同炊煮,飯熟后,帶著魚的鮮香,再將魚去骨剔刺,魚肉與米飯一同拌食。吃著吃著,我竟然吃出故鄉帶魚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