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件珍品講述梅蘭芳藝術人生
時隔百年仍流光溢彩的戲衣,老唱片里傳出的戲腔韻味……昨天,“梅藝今輝——紀念梅蘭芳誕辰130周年展”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面向公眾開放。此次展覽共展出200余件與梅蘭芳藝術人生密切相關的展品,包括手稿、書畫、古籍、戲衣、戲單、樂器、唱片等,其中大部分為首次對外展出,全面展現梅蘭芳的藝術造詣、文化人生和家國情懷。
梅蘭芳演出戲單亮相
梅蘭芳是譽滿中外的藝術大師,他的童年卻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他3歲喪父,14歲喪母,很早就開始分擔贍養家族的重擔。8歲師從吳菱仙等人學戲,10歲首次登臺,13歲正式搭班“喜連成”(后改名富連成),邊學邊演。此次展覽中展出的一張1909年的《廣德樓三月初八戲單》,為目前存世最早的梅蘭芳演出戲單,其時梅蘭芳搭班“喜連成”演出,尚不滿15歲。
1912年至1932年的20年,是梅蘭芳藝術成長的最重要時期。他從密集創作時裝新戲、古裝新戲的經驗中,探求新的表現形式,努力發揮自己的天賦,逐步強化個人表演風格,深入細致塑造人物形象,由此形成獨樹一幟的梅派藝術。《太真外傳》是梅蘭芳創排的古裝新戲之一,該戲機關布景流光溢彩,創制新腔曲盡其妙。梅蘭芳在劇中飾演楊玉環,此次展覽展出了他在劇中所使用的“舞盤衣”。
專家介紹,梅蘭芳以京劇為主業,兼擅昆曲,為昆曲的扶持振興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展覽中展出了一件20世紀20至30年代的《游園驚夢》戲衣,通身繡十團花鳥紋圖案,團花圖案用漸變的彩線繡天竺和飛鳥,寓意春意盎然、天長地久。《游園驚夢》堪稱梅蘭芳的招牌戲、代表作,一直演至晚年。
藝術創作展現家國情懷
“蒼海龍”琴、清代團龍云紋女蟒袍……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梅蘭芳捐贈的多件珍貴戲衣、樂器及古籍等。據介紹,20世紀初期興起的“整理保存國故”運動,在當時各界引起極大的反響。梅蘭芳也受到了這一思想的影響,他留心于傳統戲曲及表演藝術資料的保存,將許多精美的古代藝術文物悉心收藏。新中國成立后,他又將自己的珍貴藝術收藏貢獻給了國家。據統計,中國藝術研究院、梅蘭芳紀念館等單位收藏的梅蘭芳相關藏品達四萬余件(套)。
展覽中還展出了1948年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的海報,還有1935年勝利公司出品的《抗金兵》唱片。在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危難艱險之際,梅蘭芳敢于擔當,堅持抗爭,排演了鼓舞人心的《抗金兵》和體現國仇家恨的《生死恨》。他還曾蓄須明志,拒絕給侵略者演出;避居上海、香港等地,靠賣畫補貼日常用度,體現出堅貞不移的民族氣節。
此次展覽現場還模擬了梅蘭芳的書房場景,書房中陳列著梅蘭芳肖像照瓷板畫、紫檀長方形書桌、榆木皮面圈椅、穿衣鏡等文物。精彩演出呈現梅派藝術魅力
在展覽的開幕式現場,京劇梅派藝術傳人,臺灣傳統戲曲表演團體國光劇團首席藝術家魏海敏、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郭霄和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胡文閣分別演出了《貴妃醉酒》選段、《天女散花》選段和《穆桂英掛帥》選段。北京京劇院樂隊伴奏并參與演出,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和泰州梅蘭芳京劇團也參與了演出。
“梅先生已經離開我們60余年了,但是他的藝術精神仍然長留于世。”梅蘭芳曾孫梅瑋說,后人對“德先于藝、國重于家”的梅氏家訓銘記于心。京劇梅派藝術傳人代表魏海敏說,梅派弟子不僅要傳承梅派經典劇目,更要繼承梅蘭芳先生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我們今天紀念梅蘭芳先生的誕辰,是為了探討如何將梅派藝術與現代審美結合,讓傳統戲劇以生動的方式活在當下。”
據悉,此次展覽是“梅蘭芳誕辰13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之一,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京劇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梅蘭芳紀念館、江蘇省泰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將持續至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