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特殊兒童主體身份建構的力作
    來源:文學報 | 李利芳  2024年07月22日12:06

    《聽見光》是舒輝波歷時多年創作的又一部長篇非虛構兒童文學力作。它書寫的是中國首位盲人小提琴演奏家張哲源的成長故事。特殊兒童書寫與音樂題材的專業性為這部作品的完成帶來巨大挑戰。舒輝波以他在兒童文學非虛構寫作領域深厚的積淀與強勁的實力圓滿地完成了這部作品,他沒有辜負張哲源本人創造的成長奇跡與生命奇跡,也為中國兒童文學中對特殊兒童的書寫提供了極具標志性的嶄新樣本。

    “殘障兒童”是指因生理或心理缺陷在成長過程中存在行為、認知、交往溝通障礙的18以下的少年兒童。殘障兒童的文學書寫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科學與人文價值,它能打破社會對殘障人士的刻板印象,幫助兒童正確認識殘疾與對待殘疾,樹立積極健康的身體觀與多元群體觀,引導全社會認真關注殘障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為社會包容性、多元性和少年兒童的社會平等觀教育實踐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我國現代兒童文學在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殘障兒童書寫的良好傳統,相關的兒童文學批評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從世界視野來看,基于兒童文學領域研究殘疾屬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方向,發展歷程已有近40年。當前,文學殘疾批評在國內外都屬于新興前沿跨學科領域,我國兒童文學研究在該領域整體上亟待開拓與提升。

    比之虛構的多樣性藝術表現可能,非虛構在殘障兒童文學創作中受限制更大,難度系數更高,但“真人真事”的真實力量使其顯示出非常特別的題材與閱讀接受優勢。這一文體形態對作家提出的能力要求是綜合多元的,包括面對殘障人士的倫理關懷、具體的溝通與獲得信任的能力、對素材的基本判斷與價值選擇、對殘障兒童主體身份建構的深刻理解,以及最終他將主人公的經歷“寶藏”形之于文學表達的終極考驗。《聽見光》厚重扎實的文本、極強的閱讀吸引力即是對這些能力要求最具說服力的回應。這部能夠在身心兩方面給予我們強烈體驗與震撼的作品,它的成功除了張哲源自身的傳奇經歷外,作家舒輝波以浸入式采訪對其投入的絕對心力也功不可沒。作品書寫的是殘障兒童的成長,但其深刻意義與開放性價值絕不止于記錄一種成長形態,而是在面對一個特殊群體的存在,經由實踐思考殘障兒童主體性建構面臨的根本問題、突破之道、內外條件與實現的普遍規律,探討殘障兒童可能的人生道路與發展方向,從本質上講是對生命真諦的一次真誠勘探。就像“哲源”的名字一樣,作品的最高指向又在哲學層面。此外,藉由哲源對音樂的操練與體悟之路,作品對小提琴藝術,對音樂的本質也有深刻的探討,很多思想可以由藝術而普遍運用于個體人生方法論層面。這部優秀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多向度意義分析的可能。

    作品正文以敘述者第三人稱視角講述哲源的故事,一共用十章的篇幅,從“看不見”到“聽見光”,完成哲源曲折成長道路的講述。對主人公來說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上下求索、肉體與心靈都備受折磨的人生道路。對作家舒輝波來說,全面系統深入了解哲源的事跡及其背后涉及的相關人與事,也是一個龐大的信息獲取與資料整理工程,前期光采訪錄音整理文字就有120多萬字。通過怎樣不斷地提煉與萃取,明確問題向度與思想主脈,形成篇章結構,凝結情感精華,對舒輝波來說,也是一種寫作意義上的精神成長之路。為了突破敘述者講述單一視點的局限,作家在每章的開篇以及后記,放置了自己與張哲源的部分訪談實錄。這部分張哲源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思想表達非常重要,它與正文的故事相映生輝,從一個更加真實的面向呈出一個盲童心中真實的世界,也深刻體現出張哲源個人學業、閱讀的廣博以及其所達至的思想的深度,這是我們在一般閱讀中很難獲得的。比如在第一章開篇結尾時他這樣說:“昨晚我反思,我對一些宏大的命題更感興趣,這大概跟我從小邊界被限定,被關在高墻之內有一定的關系。”這個感受道出了人的精神的本質,讓我們對殘疾人的內在感知、精神的高貴有更深切的體認。

    《聽見光》引領我們對殘障人士建立正確的倫理關懷立場,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此前的情感與知識盲區。殘障兒童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是備受保護的一類人群,但“保護”與“關懷”是否切實滿足殘障兒童的心理成長需求,卻是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舒輝波在本書中對此問題有深刻的映現與反思,最可貴是針對我們如何與盲人群體相處、盲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尷尬處境等,他都與張哲源有坦誠的交流,哲源也給出真誠的回答。他說:“尊重他們,并且相信他們的能力,平等待之。”這是對我們最有教益的倫理態度指導。

    哲源的問師練琴之路堪稱是一部“百科全書”,不同階段不同老師都對他的成功給予過幫助與指導,他的藝術成長道路對音樂本體、音樂教育都提供出極為豐富的啟示。哲源的主體性建構對我們最具啟發價值的是,他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自我否定、自我追逐的過程。他始終處于不滿足與走出的過程中,始終將自己置于一種困境,然后絕境逢生。正常人都難以為之的事情,他以絕對的毅力都做到了,這是最讓人震撼的所在。哲源的琴聲、他聽見光的心路歷程拷問著每一個人的靈魂,他的光藉由舒輝波的文字,永遠播撒于人間大地。

    (《聽見光》舒輝波/著,晨光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