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鴻影亭上憶謝兄
    來源:文藝報 | 查 干  2024年07月22日08:15

    謝兄永旺,謝世有年,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心中。他是一個好人,更是著名的編輯家、評論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文藝報社總編輯。他大我5歲,但顯得比我年輕,人高馬大,風度翩翩,不駝背不彎腰,走路穩穩當當,讓人想起“紳士”這個詞。他在任上,我們很少來往;后來住進同一座高樓成了鄰居,尤其退休之后,來往便多了起來。《文藝報》原是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名刊,后改為報紙,改為報紙后的第一任總編輯就是謝永旺,副總編輯則為著名文學評論家陳丹晨。從1949年起,《文藝報》的主編都是文藝界聲名顯赫的大家,如茅盾、丁玲、馮雪峰、張光年以及后來的馮牧、孔羅蓀。當年,報紙上常出現的大部頭評論文章,出自謝永旺、陳丹晨之手為多。他們二位都屬于學者型評論家,學識深厚,文筆老到,讓我們高看。后來,我們成了鄰居,謝兄住十層,陳丹晨則與我同一層。我的對門,是后來任中國作協外聯部副主任的陳喜儒,他是著名的日本文學研究家兼翻譯家和作家;隔壁是作家鄧友梅。那時,都還年輕,各自忙碌于各自的事業,但鄰里和諧,常有招呼。在春節登門拜年,是常有的互動和禮節。

    謝兄永旺,是河北三河人,家住在燕山山前那一片平川里。他老家的風俗習慣及山川地貌,與我故鄉扎魯特高地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我們有著很多共同話題,每每談起,總能引動鄉愁那根敏感神經。他畢業于蘭州大學,對母校的感情極深厚,有很多往事讓他動容。我們所談的,大多是童年往事和家中親人,很少談起工作往事,不宜談起那些不好言說的人事往來。每當下午4時余,我們下樓去,坐在樓下花園那棵蓬勃大松的綠蔭下,讀報,交流一下新近的新聞與社會事件。他的談吐總是很文雅,也很有見地,從無過激言辭,對人的評價尤其溫和公允,這與他在工作崗位上的歷練有關。他對時事的看法也很透徹,眼光銳利,很少帶有情緒地評論。退休后,他是中管干部,但他身上沒有那種高高在上、放不下架子的毛病。在他身后,從眾友人的懷念文章里,都能讀到他謙和的人品。這是他最為珍貴的一面。中國作協原副主席,詩人、作家高洪波,曾是謝兄的同事與部下,在他任上,常托我在作協工作的夫人呂潔,帶一些新茶予老領導,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原有的深厚友情與和諧的同事關系。在謝兄生前,總有與老同事、老朋友相聚的照片,由劉錫誠兄發于朋友圈。錫誠兄是著名的學者和作家,也是身負重任的人物,他們是同事又是老友,他們的友情很是可貴,也讓人羨慕。

    每當清晨,我與謝兄相約下樓,電話那邊是嫂子王偉極優雅的聲音:“好,我叫老謝下樓,你在樓下等著。”一起晨練、散步,是我們約定的程序,去處有地壇公園、青年湖公園、濱河公園。他更喜歡去青年湖公園,原因是有湖水,游人也相對少。他也喜歡草木,我們老家都在農村,與草木有著發小般親密的友情。以上三處公園,一到春天,花木繁盛,長得熱烈。他對花木的知識很是豐富,什么花幾月開,如數家珍。樓下的濱河公園,少說有幾十種花木——連翹、迎春、玉蘭、山桃花、美人梅、紫荊、茱萸、二月蘭、紫葉李、櫻花、桃花、黃刺玫、馬蘭花、西府海棠、槐花等競相開放,使人目不暇接。我們可以說是它們的第一批觀賞客。而青年湖公園的荷花、睡蓮花也很是喜人,他極喜歡荷花,隨口吟哦宋人楊萬里的詩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發音極準,節奏感很強。有一次在觀荷時,發現一只小烏龜趴在一塊漂木上,也在觀荷。他笑著說,此公比我們更喜歡荷花,乘著舢板來觀賞,可見其癡迷程度。接著他又擔心起小烏龜的生存狀況和安全來,接連幾日來看它。這片湖水并不適合龜類生存,不知何人將小烏龜放生于此。后來不見小烏龜的蹤影后,謝兄一直在念叨它的處境。青年湖公園的金葉女貞樹一旦開花,滿園飄香,它的香味很是特別,類似桂子香,但有些不同。我們坐在湖畔長椅上,閉目享受,依而不去。他建議我為金葉女貞寫一篇隨筆,我遵命寫了一篇小文,發于《解放日報》,他很開心,并鼓勵了我。

    我們一般從東門進得青年湖公園,由南岸往北繞去,中間休息片刻,讓湖風吹拂我們半白的發絲,看湖中游船游來蕩去,看水鳥飛起飛落。而后起身,登鴻影亭。此亭為青年湖公園最高處,是一座塔形建筑,可俯瞰全湖景色。有一天,他談起所登的各地名亭,有些動情。他說那時年輕,手腳靈便,氣宇軒昂,感慨也多;而今白發覆額,登高亭,氣力亦不足,只有望亭長嘆的份兒啦。他也嘆,同登名亭的各位老友大都“黃鶴一去不復返”了。于是我想起唐人李白的詩作《勞勞亭》,念給他聽:“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詩很好懂,猶如白話,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這送別的勞勞亭,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不催這柳條發青。他說,此詩他也會背誦,如今老了,誦來有些傷感。他又說,送別有兩種,活著送別,是為友情,日后可再聚;而死后送別,則為永絕,永不再見。人命不久住,猶如拍手聲,今日登此亭,明日就不一定了。死是自然規律,不可違,最終化作一撮泥土而已。變作泥土好啊,何必依賴金縷玉衣呢?在他百年后,不希望入住公墓,不希望開追悼會,躺在一處向陽的山野,最好依山傍水,頭頂有藍天白云,可聞得風聲鳥鳴,就好。人是自然人,回歸自然是最佳歸處。聽罷此言,我也有些動情,說,我與兄同感,也留有遺言。于是我們相視而笑,下得亭去,各自回家,飲茶午休。

    再去登鴻影亭,已是孤身一人。想起謝兄,心中的苦澀與思念,不言而喻。之后,他去兒子家,住院醫治期間,曾給我發一微信,算是最后的道別。他說,非常想念河邊那些拂動的垂柳以及那些依時而來的花花草草,尤其想念樓里各位老友。余來日無多,囑咐老友們,多多珍重。

    鴻影亭,余何忍再登?雖然在那里留有謝兄那文雅的身影,然而,總是一閃而逝,猶如一絲湖風,一拂便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