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故鄉的小溪河
    來源:人民日報  | 譚仲池  2024年07月30日12:06

    初夏的一天,風和日麗。清晨,我們乘車從湖南瀏陽城出發,直奔瀏陽河源頭的支流小溪河。妻子神情專注地凝望窗外,不時用手機拍照。我知道,今天我重回小溪河,其實是一次人生旅途的回望和憶念。

    我出生成長在小溪河邊一個名叫石灣的小村。當我來到這個世界上,濕潤的空氣、明麗的陽光,就賦予我生命明朗的底色。童年的印象,就是從我眼前流過的小溪河,它潔白清亮的浪花,映照著澄藍的天、蒼翠的山、河岸的絲絲垂柳,帶給我美麗與歡樂。

    我清楚地記得,1968年3月,我參軍入伍,過小溪河時,因為沒有橋,是大隊支書駕著一只小木船,把我送到對岸。從小溪河畔,我走進航校,飛向藍天。

    如今,橋建起來了。我站在橋上,凝望飄浮著朵朵白云的大圍山,山里隱藏著杜鵑花海、峭壁尖峰、峽谷漩流和石橋巖梯,更有鬼斧神工般在山巔鍛造出的巨大石鐘。洪亮的鐘聲,仿佛正從空中傳來,將往事蕩回我的耳邊。

    那是1964年的夏天,14歲的我剛上初中,回鄉度暑假。我那位當過赤衛隊員、參加過農會活動的伯父,便有心帶我去小溪河上放木排。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行走小溪河。那時的小溪河,山林丘岡蓄水充足,春夏季節容易水漲水落。沿河而下的木排,要經過不少的激流、漩渦和峽谷、險灘。站在劇烈顛簸、搖擺不定的木排上,我手里抓著長長的竹篙,膽戰心驚、渾身發抖。

    這時,伯父亮開嗓子,用蓋過浪嘯的聲音,給我講當年戰斗在小溪河邊的英雄紅軍的故事。伯父告訴我,小溪河邊的小河鄉,曾走出過我黨早期黨員羅漢。

    1930年秋天,毛澤東帶領紅軍來到這里,播下革命火種。同時借用范家祠堂,創建了一所紅軍醫院。

    當時,這個山村的一百七十多戶人家,都明白眼前的紅軍就是為窮人求解放、打天下的隊伍,住進醫院的傷病員都是自己最親的親人。當他們得知醫院缺醫、缺藥、缺人、缺糧、缺鹽,就主動成立了接送傷病員的擔架隊,還上山采中草藥。

    后來,在我從軍的日子里,每當遇到困難時,總會想起小溪河畔的紅色故事,想起羅漢家門口那棵古老的羅漢松,我在心里告誡自己要堅強挺立起來。

    我和妻子站在白色游輪上,繼續在清波蕩漾的河面上航行。沿途經過牛頭坪、大溪、排上、紅莊、高枧等村莊。航道逐漸變寬,河水也越來越深。我突然發現,四周的山峰從水面上升起,把一河碧水染成一片青藍。河心島上群群飛翔的白鷺,在我們頭頂盤旋,是那樣矯健、自由、活躍。

    和我們一路同行的電站管理局王局長告訴我,自從大壩蓄水發電后,小溪河的環境治理、生態保護,成為管理局的重要任務。現在幾乎沒有人在河里采砂、爆破淘金、開礦修建阻水建筑、丟棄垃圾或捕魚了。王局長風趣地說:“你們知道嗎?魚能吃掉水中的綠藻,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這座水庫,已經不是水養魚,而是魚養水,好水離不開魚。”

    我這是頭一次聽到魚與水相生共存之道。這是大自然的智慧與當地居民的守護之心,凝成潔凈的水庫。

    正午時刻,游輪抵達株樹橋水電站水庫大壩。我們離船登上了大壩頂端。

    站在大壩上,強烈的太陽光芒挽著陣陣河風向我襲來。我望著雄偉的溢洪道閘門,腳下是寬敞明亮的發電機廠房,前方隱約可見云影蒼山,我再也抑制不住胸中奔涌的波濤,回憶起當年奮斗的日子……

    1985年夏天,正是早稻收割的季節,瀏陽河沿岸一壟壟成熟的稻穗,在陽光下閃耀著金燦燦的光芒。我感受到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深刻變化。那一年,我正作為工程指揮長,懷中揣著一幅興建株樹橋水電站的藍圖。我知道建水電站是瀏陽老區有史以來的一個重大工程,它的建成將變水為寶,對瀏陽河下游的灌溉、調水防洪有重要作用,還能解決全縣的缺電問題。

    入夜,踏著鋪滿月光的小路,我沿著彎曲的河床朝下游走去,有絲絲涼風從河面上飄來。我好像聽到了流水與青山在對話,土地和稻穗在低訴,還有從農家窗口飄出的歡歌笑語。我這個從軍營歸來的退役戰士,是時候為家鄉的建設獻出全部力量了。

    臨時指揮部和工棚就搭在大壩左岸山坡的梯田里,工棚里住的干部、技術員,幾乎都是兩人一床將就著睡。大家關心我,怕我睡不好,硬是騰了一張床讓我單獨睡。工地上建設大軍日夜苦干,水庫移民舉家搬遷,我也忘記了自己關節炎的痛苦,跟大家一起投入防洪度汛搶險、大壩截流、開挖導流隧洞的戰斗行列。

    1986年是株樹橋水電站建設開工的第一年。那一年的除夕夜,建筑大壩的工地燈火燦爛。一輛輛高大的推土機,轟鳴著把泥土石塊推走。高挺的電鏟伸出鋼鐵巨臂,把一鏟又一鏟的碎石投入翻斗車里。夜里,汽車仍在山路上穿梭奔馳。

    從指揮長、工程師到工人、民工,沒有一個脫下工裝,臉上、頭發上都還沾著沙塵泥星,但大家是那樣歡悅、激動地舉杯祝酒。工棚外,雨在下,風在吹。大家吃過團年飯,又立即投入施工中,迎接新年的到來。

    經過一千五百個日夜的奮斗,建設者們運走了一百多萬立方米土石,又從六公里外的松崗山運來八十萬立方米石灰巖石,澆筑起一座高七十八米、壩底寬二百多米、長二百四十五米的鋼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大壩。大壩連接兩岸青山,漾成一萬六千畝的水面,蓄起兩億多立方米碧水。

    望著大壩電站的雛形,我當時寫下如許詩句:

    一邊是流翠的山峰/一邊是飛騰的浪花/把夢碰飛了/把愛盛滿了/從大山的脊背抽出/一條光的隧道/點亮了萬家燈火。

    2010年8月29日,我聽到長沙引水工程順利通水,從此市民喝上了來自小溪河的“放心水”時,熱淚止不住奪眶而出。今天,站在大壩上,我再一次回望從水庫大壩的取水閘門每天流出六十多萬噸的“純凈水”,通過如巨龍般的輸水管送進長沙城,就好像看到故鄉的小溪河,意氣風發地匯入了時代的澎湃潮涌。

    我終于悟得,人生就是一條奔跑的河流,在百轉千回中積蓄著創造的力量。故鄉的小溪河,我還會回來重走,一次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