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山村的燈籠
    來源:人民日報 | 鄧躍東  2024年07月06日09:50

    盛夏的一個午后,我和朋友騎著自行車,穿行在湘西南雪峰山腹地的山路上。我們這樣騎行三天了,沒有具體目標,極簡的食宿,體驗著自由騎行的辛苦和恣意。

    本打算天黑前趕到鎮上住宿,可是怎么都快不起來,一路被美麗的風景拖拽著。不想,先是一場暴雨,隨后我的車子后輪又泄氣了,騎不動,只能推著。天色已經落黑,前方二百米遠就看不清了,山里各種窸窣聲此起彼伏,讓我們緊張起來。

    看導航,離鎮子還有二十多公里,推著車子步行,最少還要三個小時。兩人饑腸轆轆,越來越疲倦。怎么辦?我們不時抬頭看著并不遠的前方,尋找一線希望。小路上不時有岔道延伸到山后,卻不知村寨人家分布在哪里。

    忽然,前方出現一個亮點。是什么?我們停下腳步望了望。那一豆光亮一直固定在那里,不是螢火蟲,是燈火。我們的步伐立馬加快,心情激動又有些緊張。走了十來分鐘,看到了瓦檐翹角,原來山坡上有幾戶人家,每戶的屋檐下都亮著一只小燈籠。光線愈加真切、明亮了。

    我們終于松了一口氣。

    今晚趕不到鎮上了,到這里借宿試試?只是不知道老鄉會接納我們嗎?朋友喃喃道。我對這位城里長大的朋友說,應該會的。我是鄉村出身,鄉里對陌生人借宿很少拒絕,都會善待夜行人。

    我敲開一戶人家的木屋小門,一對六十多歲的老夫妻在家,還有兩個七八歲的男孩。我們表明來意,還拿出身份證,說可以交住宿費。想不到,老漢一口答應了,說不用交錢,就是住宿條件差了些,自家用的舊被褥,木架子床。

    老漢又問我們,還沒吃飯吧,搞點飯啰。還沒等我們回答,他就開始招呼女主人淘米做飯。我們想付飯錢,老漢忙擺擺手說,怎老說交錢,我們不開店,從沒收過過路人的錢,你們是客人,信任我家才來的。

    這樣的啊,這么放心外人?老漢說,這有什么,就是睡一夜、吃碗飯。你們看門口掛著的燈籠,就是給過路人點的,遠遠的讓人看到,這里可以落腳。山里的村寨都是這樣,我們外出也要借宿,大家都不客氣,像回家一樣。

    其實,當初剛看到門口的燈籠,我還以為是開門做生意的民宿在招徠客人。聽著好新奇,竟有這樣的風俗。

    老漢的話也喚醒了我的鄉村記憶。我記得,當年我們村里有條上州下縣的石板路,每天都有生意人、貨郎、做活匠人、看病的、說媒的、彈棉花的等,白天從村里穿過,夜里就近借宿。來人借宿,主人是高興的,說明人家相信他,也說明自家家規好。也會管飯,主人吃什么,客人跟著吃什么,沒有特殊菜,大家都一樣。但是,我們村里不點燈籠,客人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

    說話間,飯菜做好擺上了桌,一大盤干筍炒肉,一大缽湯,臥著兩個荷包蛋,撒了小蔥,香噴噴的。他們不吃,坐在火塘邊,說等我們吃了再吃,是山里的規矩。我們只好加快吃飯速度。我們放下筷子后,他們才上桌來,小孩子吃得急,看來是等得有些餓了。我們的包里還有一些方便食品,朋友趕緊找出來,打開兩袋讓小朋友嘗嘗。孩子們臉上有些羞赧,又帶著驚喜。朋友把剩下的全部留給了兩個孩子,還給他們照了相,說回去后洗好寄過來。

    聽老漢說,眼下年輕人多去城里打工,他家兒子兒媳也是,留下兩個孫子?,F在,到哪里去都是坐車,這邊的過路人也少了,借宿的基本沒有了,但燈籠還點著,家家都這樣,整夜不熄。自他小時候起,燈就這樣掛著,成習俗了。

    哦,一只燈籠,遠遠地迎接著夜里要來或沒來的客人,也點亮山里人的心,心心輝映,沒了距離。

    多么慶幸,我們今天做客此處。這點亮了多時的燈籠,到底是沒有被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