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張煒:一只貓一天里要用多少時間進行思考?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網 | 李恒昌  2024年07月02日10:10

    近期,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的《愛的川流不息》,繼出版成人本后再出青少年繪圖本。這是一部非虛構性紀實作品,也是一部以一顆愛心和童心,寫就的清新、唯美、詩性,神奇而又讓人著迷的作品。它既適合成年人閱讀,也適合少年兒童閱讀。

    作品主要講述了作者在家中養育寵物貓“融融”的故事,交叉追憶了童年時代,在鄉下飼養“野物”“貍子的外孫”小獾胡、家犬 “小花虎”、野狗“小來”的故事,以及一家人早年令人難忘的生活經歷,字里行間充盈著滿滿的深情和愛意,再現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愛與善、罪與惡,展現了作者深厚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悲憫情懷,旨在啟迪和喚醒人們對動物、對萬物川流不息、綿綿不絕的真愛和大愛。

    作品深情書寫了動物作為人類朋友的特性:可愛、靈性和高貴

    長久以來,或許一定程度上受了“人是萬物靈長”思想的影響,很多人總是習慣將其他動物視為低等物種,對它們存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歧視心理。《愛的川流不息》以真實、詳實、動人的故事,打破了這種錯誤認識,從而告訴我們,動物不僅不是低等的,它們和我們人類一樣,是純真的可愛的,是有思想有靈性的,甚至是文明的高貴的。人生存的世界,不僅是“萬物齊一”,而且是“萬物有靈”“萬物皆貴”。在作者筆下,動物是美麗的。

    “窗前有一雙大大的藍眼睛,它正與我們對視。啊,這就是彼此的‘第一眼’。心跳有些異樣。這眼睛太美且似曾相識。”在作者筆下,動物是可愛的。那個“小花虎”與外祖母對視,長時間一動不動,最后外祖母被這副認真的樣子逗笑了,不顧一切地將它抱到懷里說“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好孩子!”

    在作者筆下,動物是通靈性的。“小獾胡是個很有心勁的家伙,許多時候它其實早就聽懂了我的話,卻裝出一無所知的樣子。如果我在說一件高興的事情,只要輕輕說幾句它就明白了。”“它真是個懂事的貓,看看,它在躲著那個人。”張煒發現,動物不僅眼睛會說話,還有自己的“心語”,它們用另一種方式說話,“那是源于心的深處”。

    在作者筆下,動物甚至是高貴的。只有幾個月的“融融”,看起來不像是一只貓,而是一個紳士:“面容溫情而莊重,邁著獅子般的步伐。”“它的行姿讓人直接想到了一頭小獅子,舉步從容,而且一對前掌每次離地時,就像獅子那樣微微側翻一下再提起。”“它一雙眼睛正在左右打量,平靜中透著溫柔,還有適可而止的親昵感。”

    “融融”甚至懂得交友之道和文明禮貌。當張煒將手伸向它的時候,“它抬頭一看,馬上把右前爪搭到我的手上。一只收攏的、潔白的手掌。”它們的文明和高貴,最集中地體現在能知錯就改上。這方面的典型是身為“野物”的小獾胡。起初,它夜里外出,第二天早上,在窗臺上整整齊齊地擺了一溜東西:一條小蜥蜴,一只麻雀,一只倉鼠,一只螃蟹,一只綠螞蚱,一條大蚯蚓。當外祖母告訴它,它們和你一塊生活在林子里,你別禍害它們后,它便知錯就改了。后來,它擺下的是一只蝸牛的空殼,一只曬干的馬蘭花,一粒野棗,一根潔白的羽毛,還有一枚扣子。

    值得一提的是,動物之間,即便兇猛動物之間,也懂得愛,懂得和睦相處。正如老廣所言,以前林子里不少野貓,它們都被兩只從河西轉來的野貍子吃了。后來,孤單單的母貍子有一天捕到一只公貓,見這貓長得太好看了,就舍不得吃了,后來就喜歡上了。從那以后貍子就不吃野貓了,都成親戚了。于是便有了“貍子的外孫”之說。

    作者在指出動物也善良、也懂品行的同時,明確指出有的人卻比最壞的動物還要壞。“其實我早就清楚,林子里最大的危險不是野獸,而是其他。”這其他是什么呢?當然也不是妖怪,他們比妖怪可壞多了。他們就是“黑煞”一樣的惡人。他們天天提著長槍,見動物就打,追趕小獾胡一直追到家里,嚇得小獾胡只能逃到河西。他還拿長槍威脅外祖母,冬天一定要戴上狐貍帽子,不僅將“鑿山”的父親關進小黑屋里,還嚇唬“我”,長大以后也要鑿一輩子的山。這樣的人,和動物相比,不知要壞出多少倍。

    著力書寫了人對動物所應秉持的態度:齊物、尊物與愛物

    人與動物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其根本不在于動物是否可愛,是否具有靈性,是否文明高貴,而在于人對動物持怎樣的立場和態度——是善待?還是冷待,抑或野蠻對待?作品通過一系列故事告訴人們,面對各色動物,面對世間萬物,首先要平等對待,然后要敬重,有敬畏之心,更應該將他們視為自己,當人來“愛待”,像愛自己一樣愛動物,愛世間萬物。

    “融融”雖然只是一個小寵物,但是全家人將它當作家庭中的一員來看待,當作“人”來看待。“從這一天開始,我們家里將增添一位新成員。”“比如說,它是大骨骼的人。”請注意,這里的用詞,是“人”,而不是“貓”。一字之差,便看出作者所秉持的態度。

    張煒因為有事沒有前去迎接“融融”,“心里有些歉疚”。這“歉疚”實際上就是一種尊重和敬重。這種對動物的尊重,還包括不勉強對方。“如果昨天在林子里壞了你的好事,我現在向你道歉。”“幾天以后你還討厭這里,我們就把你送回原來的地方。”張煒這種愛,甚至是沖破既有“誓言”,不顧一切的愛。“面對它們的眼睛,面對一個簇新的活潑的生命,其他一切都不顧了。無法遏制的巨大喜悅伴著濃烈的愛意,潮水一般涌來,最終淹沒過頂。”“這不是一般的愛,而是難以忍受、日思夜想,非要和它們在一起、非要相守和廝磨不可的那種欲望。”

    在張煒那里,愛動物,不僅是關心它們的生活,它們的冷暖,它們的溫飽,它們的生死,更要關注它們的精神,它們的思想。中秋之夜,他們不僅給“融融”做月餅一樣的食物,更是將它抱到陽臺上,一起觀賞天上的月亮。相比較而言,他們一家人更關注動物的心靈和思想。

    張煒提出了“一只貓一天里要用多少時間進行思考”的問題,并且發現了“貓和人在對待思想及其成果的時候,似乎是完全相同的”這一重要成果。“在我所見過的動物中,貓無疑是最善于思考的。”“它們除去睡眠,大量時間都用來思考。”以致外祖母曾說:“它有想不完的心事,我真想勸勸它,別那么較真。”“它多么小,心事反倒這么大,還是讓我們多想想吧,別讓它累壞了。幾十年過去了,張煒忘掉了很多事情,可是就沒有忘記外祖母那個詞:“心語”。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更加明白了它的含義,也知道了“心語”在動物和人的一生中有多么重要。

    深層書寫了動物對人類的條件性反饋:關愛,溫暖和幸福

    正所謂“善待動物,就是善待我們自己。”因為,人類怎樣對待動物,動物就會反過來怎樣對待人類。人尊重動物,動物便會尊重人;人愛護動物,動物便會愛護人;人給動物以溫暖,動物也會給人以幸福。反之亦然,你對動物兇殘,動物自然也不會軟弱。只要我們真心實意地熱愛動物,它們便帶給我們心靈的充實和幸福。

    動物幫助人驅趕寂寞和憂愁。“小獾胡幫我們趕走了許多憂愁,這是它了不起的方面。”“現在好了,有了小獾胡,我可以長時間待在屋里了。”動物帶給人快樂。“現在完全不同了,因為一只小貓的加入,我們茅屋里已經有了三口。這種熱鬧勁兒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由于小來的到來,我們家里變成了最能吸引孩子的地方。”

    動物帶給人甜蜜。就連小獾胡的呼嚕聲,在“我”看來,也是那樣甜蜜。“這聲音甜甜的,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聲音。從此以后我會記住:人的夜晚只要有這樣的聲音相伴,就一定是最好的夜晚。”“月光,小獾胡的呼嚕,全家人,這些加一塊兒,成為最美妙的時刻。”

    動物帶給人充實。“只看著它的眼睛,一切便悉數得到滿足,仿佛人生再無他求。”人對動物有多好,它們便對人有多好。“小獾胡對家里人的親密程度是不同的。它最愛的是外祖母,其次是我,其次是媽媽。因為媽媽是十多天前才認識它的。”

    深刻揭示了衡量現代的人標準和尺度:愛,唯有愛

    張煒在關于人與動物關系的討論中說:“任何族群對動物和植物的態度、處理的方法,一定程度反映出他們總體上的文明程度。”這里的族群,當然包括人類。在《芳心似火》一書中,張煒寫到了對“一棵樹”的態度:“衡量一個現代人是否在物質世界里退化和變態,是否正常和健康,其中一個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對一棵樹或一片樹生發感情上的聯系。比起愛寵物,比起對一些動物產生感情,愛樹木更難一些。”很顯然,這是一種范圍和視野上的擴大與引申,從人與動物的關系,擴大引申到人與植物,甚至擴大延伸到世間萬物。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愛,是人類和萬物的尺度,也是衡量現代人的唯一標準。它體現的是人類總體的文明程度,還折射人在物質世界里是否“退化和變態”,是否“正常和健康”。作品中有一段話,可以看作是這部書的“文眼”:一個人對動物有那么多的愛,肯定是一個善良的人。張煒及其家人,就是這樣的人。

    讀這部書,讓我想起一個西方關于貓的故事。《德伯家的苔絲》的作者、英國著名作家哈代,臨死前曾留下遺囑,要將自己埋在家鄉。可是按照英國政府的規定,哈代作為著名作家應該埋在作家公墓。哈代死后,這個問題讓操辦喪事的人感到了為難,對此人們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將哈代的心臟安葬在家鄉,將他的軀體安葬在作家公墓。

    哈代去世后,人們將哈代的心臟取出來放在一邊,卻不小心被他家的一只貓給吃了。怎么辦?又有人想出一個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將那只貓埋在哈代的家鄉,依然將哈代的軀體安葬在作家公墓。如此以來,看起來是“兩全其美”,其實卻是一個非常殘忍、毫無人性的辦法。因為,那只貓,雖然偷吃了一顆“偉大的心”,但它畢竟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愛的川流不息》的現實意義就在于,當今時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善待動物,善待植物,善待萬物。“黑煞”一樣的惡人,并不鮮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除了自身對其他萬物都極度冷漠的人,并不鮮見。在另一部作品中,張煒曾經嚴肅地指出過那“如海潮一般的詛咒”。 《愛的川流不息》問世,如果能多少換回某些人的某些良知,將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也是它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愛的川流不息》張煒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21年4月版

    作者簡介:李恒昌,鐵道戰備舟橋處黨委書記。中國鐵路濟南局作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首批簽約作家、2021年度泉城實力作家。曾獲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中國鐵路文學獎、劉勰散文獎提名獎等。先后出版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1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