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散文》2024年第6期|介子平:你們都顯年輕
    來源:《散文》2024年第6期 | 介子平  2024年06月28日08:08

    01

    多數人沒有天資

    如我這般年紀后才會接受,多數人在任何領域沒有任何天資,包括我自己。

    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天下讀書人的追求,無外乎金榜題名。莊昶《送戴侍御提學陜西序》云:“今之世,科舉之學盛行,求者曰是,取者曰是,教者曰是,學者曰是,三尺童子皆知科第為榮,人爵為貴,一得第者輒曰登云,輒曰折桂,輒曰登天府,歡忻踴躍,鼓動一時。自童習以至白紛,率皆求之,殫竭心力,必獲乃已。”然科路兩側,撲于左右者,不計其數,料天資不逮。

    入職訓練時,只須聽幾場宏大不乏空泛式的鼓動演講,便會激蕩出思緒的陣陣浪花,遂將無形的卓越設定為有形的目標。“祝你風光,舉世無雙。”話音未落,不覺已是口干汗多,五心煩熱。學習焦慮,工作焦慮,情緒焦慮,容貌焦慮,焦慮已成生活一部分,林語堂似看出了其中奧秘:“世間的萬物都在悠閑中過日子,只有人類為生活而工作著。他工作著,因為他必須工作,到處是義務、責任、恐懼、阻礙和野心。”做了人類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生而為人,著實辛苦。生命無非二事:一曰生存,一曰發展。在追求卓越的路途上竭盡全力,不過勉強溫飽生存,此非調整目標、偏離方向,無奈之奈矣。已經不合適者,以后也難合適,成年人的選擇,只得自己負責。盡管如此,無論怎樣不堪,但凡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敬重。

    世上許多事,一旦了解得太多太細,便會失去為之奔波的動力,小樓風雨我心灰,開始眷戀一茶一飯的平凡。平岡小坡,數竿修竹,消閑遣日,自己陪伴自己,一日清閑一日仙。然即便偶做半日神仙,心中發毛,徘徊留之不忍廢,慣性使然,下海容易上岸難。上老下小一肩挑的年齡,犁公打春牛,哪里是打,不須揚鞭自奮蹄。三十發胖,四十脫發,五十眼花,六十記不住,七十睡不著,八十聽不見,來日可期乎?不及尋醫問藥,在一個平和的早晨,有人停在了昨日。

    李思訓“期月方成”,吳道子“一日而就”,所謂成就,有法而無式,不受外來的強制與規范,你不會遇到第二個你,即便是你,亦無可復制。知止而后安,以熱愛的方式對待生活,偶爾成就一回,便可成為平凡生命中的一次傳奇。多數不負韶華跑在前面的人,都是在別人浪費時間時超前的,我看未必。漫不經心的外表,聰慧穎敏的里子,成熟,意味著停止展示,學會隱藏。繪畫尺幅很大,沒有焦點;論文發表不少,不見觀點。好作品因少而稱好,興往神來,妙手偶得之。虞集《道園學古錄》說書法甚能,“有得力于天資,有得力于學力。天資高而學力到,未有不精奧而神化者也”。生有奇稟,夙慧冠群,謂之天資高;行必端,履必深,謂之學力到。天資高而學力到,不過眾人皆知之道理。枯榮有數,得失難量,有道是天資高學力也到,仍未必有所成就,如唐才常者,“以學問之深淳如張之洞,思想之高尚如張之洞,辦事之練達如張之洞,識解之老成如張之洞”。滿腹文章,白發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此命也;文章蓋世,孔子厄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于渭水,此運也。通俗地說,不是你不夠好,是你來得不夠巧。

    學力程度決定下限,大功俱在史,個人天資決定上限,小節無須書,古來如此。“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把創作的沖動誤以為是創作的才華。”學力足天資高的錢鍾書最有資格說出這番告誡。

    02

    店員的臉色

    余幼時家不裕,衣食勉強,因無其他娛樂,至樂莫如讀書,卻無錢購買。多數時候蹭書讀,蹭伙伴的書,你半天,他半天,再去書店蹭一天。

    昔時閉架售書。第一本遞來,快速翻閱幾頁,第二本遞來,又快速翻閱幾頁,第三本便不好意思指點書名,店員也會不耐煩地問到底買不買。

    正如每個單身漢都想交個廚師朋友,每個讀書人都想交個書店朋友。據那廉君回憶,傅斯年每到一地,不多日便與當地書店老板成為朋友,每次買到好書,總要對眾人炫耀一番。到臺灣后,一家書店開張請他題字,他便寫道:“讀書最樂,鬻書亦樂;既讀且鬻,樂其所樂。”

    魯迅與內山完造的關系,大致也如此。內山完造《魯迅先生》一文回憶二人初次見面情形:某次,有一先生與幾個朋友來店購書,其穿件藍長衫,胡須濃黑,眼睛澄清,個子雖小,卻洋溢著一股浩然之氣。挑了幾種后在沙發坐下,一邊喝著老板娘遞送的茶,一邊燃上一支煙,指著挑好的書,用流利的日語說:“老板,請你把這些書送到景云里二十三號。”內山即問:“貴姓?”回答:“周樹人。”內山惶恐道:“啊,你就是魯迅先生嗎?久仰大名,失禮了。”有沙發可坐,有茶水可喝,“賓至如歸”不光是一句口號。從此之后,內山開始了與魯迅近十年的交往。據魯迅日記統計,其間魯迅去內山書店五百余次,購書千余種。1928年至1935年間,每年購書多則兩千四百余元,少則六百元,所購多為日文書,且多自內山書店購得。同時,魯迅著作也委托其代理,僅1936年7月至11月間,便售出所托書籍十六種,一千六百余冊。魯迅生前唯一為人作序的書,是內山完造的處女作《活中國的姿態》。內山完造《花甲錄》記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一次,魯迅對他說:“老板,我結婚了。”“和誰呀?”魯迅爽快地回道:“就是和那個許廣平呀。”有一陣子,魯迅會帶些年輕人來店,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幾人,柔石也是其一。魯迅嘗言:“學生們年紀輕,沒經驗,常被騙子們利用,當作墊腳石。沒有比騙子更令人痛恨的了。他們為了構筑和穩固自己的位置,或者為了自我標榜,動輒把思慮欠周、血氣方剛的青年當作踏板。”說這話時,魯迅的表情顯得很激動。

    內山書店是日人內山完造在上海開設的一家書店,因與魯迅關系密切廣受關注,遷客騷人,時會于此。《申報》文藝部主筆朱應鵬《到內山書店》一文介紹:“店內的陳設猶如圖書館,書架沒有一扇玻璃門,可自由取書閱讀。且在中央放幾把椅子,供隨時坐下閱讀。”《懷內山書店》作者史蟫回憶喜歡此店的理由,“不僅是為了那里面有我所需要的書籍,同時也為了里面的店員特別和氣”,且“這種和氣的態度,在中國一般新書店里也是很難見到的,因為店里賣的雖是新書,用的卻仍是舊式店員”。在國人所設書店,總有一個小伙計在一旁監視,如果你翻了半天書最后卻沒買,則會擺出另一副嘴臉。“這種情形在內山書店卻是完全沒有的,店員們任你去翻閱架上的書籍,不拘多少時候,都沒有人來干涉你。”此即對顧客的信任,敏感的讀書人很在意這一條。

    萬卷圖書供覽,一枰棋局佐歡,一代讀書人的理想,不過如此。胸藏文墨,腹有詩書,與儲書盈室是兩碼事。雖如此,逛書店積習難改,以為那里依舊是交換思想之所,品種雖琳瑯,卻引不來關注。拆去塑封的那本,干干凈凈擺放上層,而未曾拆封的品種,也就永遠無人拆封,甚至無人為之注目駐足,因為無人好奇其內容。人力成本上升,偌大店面,找不到店員,除卻冷冰冰的提示牌,無須看誰的臉色。又有誰還將書店當作城市地標,名曰書店,文創產品比重過半,加之咖啡銷售,圖書已成紅紅綠綠的背景墻。多少家書店未及作別已然消失,再去時悄然改賣服裝。

    讀書人敏感異常,冷落不得,也熱情不得。對于店員的過分殷勤,戴望舒《記馬德里的書市》一文頗不以為然:“第一,他分散了你的注意力,使你不得不想出話去應付他;第二,他會使你警悟到一種歉意,覺得這樣非買一部書不可。這樣,你的全部的閑情逸致就給他們一掃而盡了。你感到受人注意著、監視著,感到擔著一重義務,負著一筆必須償付的債了。”

    中年以去,鬢影蕭蕭,歲月疾如流,床頭書翻不上幾頁已昏昏欲睡,光顧書店的次數自然越來越少,其利用價值似乎走到了盡頭。偶進店,拍照感興趣的品種,隨后網絡下單,節省幾兩碎銀。即便讀書階段的孩子,補習班、興趣班占據假日,也沒有泡書店的時間。各家店面的教輔書,多擺在入口或一樓位置,以便利行色匆匆的學生。四處覓職、東走西顧的年輕人,力不從心,更無余暇逛店,較之房貸車貸,讀書真就是奢侈之侈,無聊之聊。不知所措的年紀,事事不盡人意,生存的煩惱,靠讀書解決不了。名曰為了理想而奮斗,實則為了生存而掙扎,畢竟公眾行為充滿功利,面對現實,曾經的信念,無以自圓其說。

    時下,讀書人未必讀書,退而求其次,然“書店再小還是書店,是網絡時代一座風雨長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難舍劫后的萬卷斜陽”,董橋《今朝風日好》里的這句話溫馨卻落寞。讀屏或也能讀到等量齊觀的內容,齊邦媛便“希望中國的讀書人,無論你讀什么,能早日養成自己的興趣,一生內心有些倚靠,日久產生沉穩的判斷力”。但愿如此,通過絕去功利之念的讀屏,也能培養起寬容、悲憫的胸懷。

    03

    你們都顯年輕

    新舊道德并存,彼此融合,相生相發。全舊或全新的人固然有之,多數人大抵新舊兼從。人格上人人平等,能力上千差萬別,一代不如一代的遺老心態,是對舊道德的留戀在作祟。

    年少的自己,恍如昨日,你重復著別人曾經重復的日子。有韻為詩,無韻為文,人老莫作詩,永遠有寫不出的佳句。過去的事就不提了,有我襯托,你們都顯年輕。

    春至河開,又是一年,一年中的幾個日子,特別適合來此。站在祖墳的荒坡上,越過黃昏線,終于看清了來時的路。一個土堆就是一代人,一個土堆就是一個隔代的故事。過去停留在此,現在游走無定,誰也不知死亡何時到來,而這正是死亡的奇妙之處。臺靜農悼張大千《傷逝》云:“當我一杯在手,對著臥榻上的老友,分明死生之間,卻也沒生命奄忽之感。或者人當無可奈何之時,感情會一時麻木的。”日子不咸不淡,習以為常,難免麻木下去。

    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憑河臨風,問語蒼茫。王云五《岫廬八十自述》開篇即說:“人生斯世,好像一次壯游。”只有生命美麗時,世界才美麗,而多數人不是苦旅,便是逆行,短暫的光明,不足以照亮前程。一會兒海灘,一會兒高山,一陣紐約,一陣巴黎,站在照相館里,老板不時換著幕布,在無趣中找著有趣。生活中有一種不存在的存在,不真實的真實,眼前之事,才是上帝呈現的真實。

    歲月不堪數,故人不如初,早結婚的好處,大概就是離婚時也很年輕。城市越來越大,離家越來越遠,十字路口太多,極易失散。有人再見,有人再也不見,從容,就是滿不在乎,不肯輕易隨人,自由的極致,無非隨時可以離開不喜歡的人與事。有多少關系,到頭來不過是禮尚往來,流于虛言,獨處者,多是從熱鬧場早退的社交達人。趨時之人,時過境遷后,每每淪為笑柄。悔其少作、諱莫如深者,定有事事不可告人的尷尬。

    不管肯不肯輪轉,在輪回的軌跡上,百川歸一。狄更斯在《雙城記》里說:“人生就像在圓圈上行走,越接近終點也就越接近起點。”回到起點的,不是容顏,也非童真,而是一些類似孩提的行為。就我而言,那個年月,吃飯是一種享受,現在,琢磨吃喝的時間,又多了起來。

    介子平,1964年生,山西人。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館研究員,山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散文學會副會長。出版有《青燈》《煙霏云斂》《少年文章》《消失的民藝·年畫》《褪色的記憶·連環畫》《雕刻王家大院》《畫說山西古代壁畫》《大韻書法》《風華丹青》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