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小河淌水清悠悠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斯 雄  2024年06月19日08:03

    10年前,出差到云南,第一次去大理白族自治州,在蒼山腳下的洱海邊轉悠了好幾天,湖光山色令我流連忘返。

    我覺得這么美的景色,又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應該會有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民歌,便問當地陪同的人。對方脫口而出:《蝴蝶泉邊》。

    我說,這首應該不算民歌,是電影《五朵金花》的插曲,屬于創作的電影歌曲。

    對方又說:《小河淌水》。

    “啊?《小河淌水》是你們大理的?”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小河淌水》確實名氣很大,都知道是云南民歌,但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不知道《小河淌水》出自大理。

    大約看我有些不解渴,陪同的人又補充說:“我們現在正邀請文藝大家,整理創作新的代表性歌曲呢……”

    10年后的2023年,我機緣巧合地轉場到云南工作,便迫不及待地想著盡快再去大理看看。行程安排中有大理州下屬的彌渡縣,注明是“《小河淌水》的誕生地”。

    我眼睛一亮。

    彌渡縣位于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東南,相傳古時候,這里是一片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為諱水患,清代年間改稱“彌渡”。

    早上驅車從彌渡縣城出發,約1小時抵密祉鄉。密祉鄉有條文勝街,唐宋時期,茶馬古道北南向穿街而過,曾經是古道上一個繁盛的驛站。古道往北,是茶馬古道的滇藏道,經大理往麗江、迪慶,奔西藏而去;往南,經思茅、臨滄通往南亞、東南亞。滇西人過去所說的“窮走夷方急走廠”,其中的“夷方”,大體是指緬甸、印度、泰國等地。

    文勝街道全長約800米,兩旁是林立的店鋪。街心的引馬石從文盛街北的文明閣一直鋪到村南的鳳凰橋,全部用長約1米、寬約30厘米不規則的石條首尾相連,兩邊砌以不規則的散石,雖然凹凸不平,卻也結實實用且別有風味。古街兩邊的住家和店面,還都基本保持原樣,木結構的門臉,透著歲月的滄桑。據說,不長的古街上,當年有聶家店、桂花店等六七家大客馬店,有“魯、張、李”等諸家煙館,還有“張小狗”等十余家雜貨鋪……為古驛道上長年累月“走夷方”的趕馬人住宿、補給及貨物運轉提供便利。直到清末民國初年,這里每天有上百匹的商務馬幫到此打尖歇腳。

    文勝古街北盡頭處,有珍珠泉,因泉眼中“圓圓水泡連升上,好似珍珠滿井中”而得名。珍珠泉邊,有條潺潺流淌的亞溪河。河中用石塊斷續搭出一條路,跨過河,正對面山坡上以棕色石塊鋪底做成一面墻,上面赫然刻著《小河淌水》的詞曲:

    哎~~~

    月亮出來亮汪汪

    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

    清悠悠

    哎~~~

    月亮出來照半坡

    照半坡

    望見月亮想起我阿哥

    一陣清風吹上坡

    吹上坡

    哥啊哥啊哥啊

    你可聽見阿妹

    叫阿哥

    這首如天籟之音的歌曲,實在太熟悉了。詞曲簡短、精煉,清新、質樸,婉轉、低回,無論看著還是聽著,眼前都能呈現一幅讓人心動的畫面:

    月光下,留守在家的阿妹,抬頭看見懸掛在天上的明月,遠望那朦朧的群山,低頭細看腳下那涓涓的小河流水,見景生情,從心靈中迸發出柔情萬千、纏綿悱惻,悠然、縹緲,癡情、雅潔,感傷、凄婉,傾訴著對馬幫阿哥無盡的思戀與情意,飄向那阿哥所在的遠方……

    《小河淌水》于1953年由云南歌手黃虹在北京首演,俘獲了無數人的心,很快風靡全國,傳唱世界,成為中國民歌經典之作,被西方音樂界譽為“東方小夜曲”。

    所不同的是,西方小夜曲起源于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由青年男子夜晚對著情人的窗口歌唱。《小河淌水》卻是女人唱給情郎聽的,情郎其實沒聽見,抒發的是自己的內心。

    有人說,“真摯比技巧重要,所以鳥總比人唱得好”。話雖難聽,卻不無道理。

    我特意在網上檢索了一下,當代有七八位歌唱家先后演唱過《小河淌水》。云南話“是鍋不是哥,唱雪不唱水,說耶不說月,讀尼不讀的”,黃虹的演唱帶有那個年代民歌演唱明顯的鄉土氣息,嵌入云南方言,地方風味濃郁,有原生態的感覺。后來其他人的演唱,各自演繹,各有千秋。但我想,如果把原本簡潔的曲調弄繁復了,或者過于炫技,雖華麗卻有失純真,真誠深沉的味道和濃度,會失色很多。

    走在文勝古街街心路面的引馬石上,看著兩邊密布的鋪面和大馬店斑駁破舊的木門臉,能讓人感知到當年馬幫在這里的絡繹不絕、浩浩蕩蕩,仿佛還有門臉背后深情打望、夜夜盼郎歸的幽怨倩影。

    思戀與幽怨好似一把刀,美好而殘忍。一旦唱出來,無論大膽直白,還是隱忍含蓄,每每都能戳到人心最柔軟處。

    一路陪同我們的周美潤,就出生、成長在文勝街道,現在是彌渡縣花燈劇團團長、彌渡民歌非遺傳承人。他告訴我,“十個文勝人,九個會唱燈”,而《小河淌水》幾乎人人都會唱。

    午餐的時候,大家不自覺地由《小河淌水》聊到民歌的情趣。周美潤說,民歌很多都是情歌,雖然也不乏直接且大膽的,但一般還是很含蓄很藝術的,常常一語雙關,欲說還休,如能意會,則意味無窮。

    午餐快結束的時候,周美潤即興獻唱一曲:

    霜降時節夜風涼,

    小星點點照愁腸。

    郎要出門趕馬去,

    留妹家中好孤單。

    周團長唱得很投入很深情。問起歌名,他說叫《趕馬調》,是阿哥唱給阿妹聽的。

    臨離開密祉的時候,周美潤很得意地告訴我,2011年,以《小河淌水》為代表的云南彌渡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0多年來,《小河淌水》不斷被許許多多中外歌唱家用各種唱法加以詮釋,還被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改編為鋼琴、小提琴、古箏、二胡、豎琴等器樂曲演奏;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演唱的《今夜月明》,其旋律就是《小河淌水》的旋律。

    在彌渡,在密祉,山還是那座山,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小河仍在潺潺流淌。只是茶馬古道和馬幫,早已淡出了歷史舞臺,曾經繁華喧鬧的驛站,大都已呈凋敝的景象,只能供人憑吊了。

    可由茶馬古道和馬幫衍生出的《小河淌水》,至今仍被廣為傳唱。這旋律,這歌聲,真誠而質樸,有情更有愛,作為歲月流水的回聲,穿越時空與地域,注定還會永久流傳,經久不衰。

    “非遺”助力文旅,至少在中國已成常態。“《小河淌水》誕生地”如今果真已成品牌,成為越來越多游客的旅行目的地和打卡地。成群結隊的尋訪者拉動了當地的文旅產業,已然打造出新的經濟增長極。

    或許,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