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五個生日
    來源:長江日報 | 丁以繡  2024年06月14日07:27

    生日,是一個人出生的日子。一個人的生日只有一個,身份證上記載著這個重要日期,經法定程序認定,難以更改。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用的生日可能不止一個。比如,在我們老家,人們一般有兩個生日,一個是陰歷生日,就是農歷生日,另一個是陽歷生日,也就是公歷生日。在我們村,誰過的不是農歷生日呢?記得小時候在黃天臘月,稍有點講究的人家再窮都要買一本厚厚的臺歷掛在茅草屋梁柱上那與大人視線齊平的鐵釘上,每天撕一張。孩子們都會在臺歷中找到自己生日的那張,折上一角。因為一年里只有那天,媽媽才會為過生日的自己專門做一碗掛面,里面“窩”三個雞蛋。小孩們一年中最大的期盼好像就拴在那張紙片上了——選的那紙片上的日期肯定是陰歷的生日。

    現在新年到了,很少有人在臺歷上做生日標記,我再也沒有機會等媽媽給做“三個雞蛋一碗面”了,但對生日往事的記憶伴著甜蜜的酸楚依然清晰深刻。日影西斜,年齒徒增,陰歷陽歷生日的辨析慢慢失去了意義。我漸漸覺得,大多數人的生日其實有五個,絕不是一個。時光荏苒,風雨滄桑,每過其中的一個生日,人就再長一歲、重生一次,領略不同的人間風景,直至老去。

    1

    第一個生日。來到世上的日子,就是我們通常在各種表格中填寫的出生日期。

    人的生命,受之父母。將從娘胎中分離的日子作為生日來紀念、作為自然人生長的起點,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其實,這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準確日子,這個世界有了我們,是在這之前的10個月。“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所以我們南方人的年齡有兩個,一個是虛歲,一個是足歲(周歲)。所謂虛歲,就是人一出生就是一歲了,每過一年再長一歲。如果一個人在臘月出生,那么在春節后的正月里還沒滿月,就可以說今年兩歲了。這么說,如此虛歲計齡是有足夠科學依據的,這才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真實的時間。因為精子和卵子結合,經過母體中10個月的演化生長,才可以脫離寄生的母體,作為肉體的個體獨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出生時,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存活了10個月。這樣計算人的實際年齡不是更準確、更有意義嗎?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那是3900萬分之一的精子最終戰勝同伴贏得的機會,這讓我們對父母給予我們難得機會來到這個世界一遭感到無比的珍貴。有多少個難以稱為“兄弟姐妹”的他們最后沒有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一享盡性化育,經受陽光雨露,目睹斗轉星移,見識大千世界,經歷人世沉浮,這是多么大的遺憾啊!我們每個人都要感恩自己的父母,當然要特別感恩偉大的母親!10個月寄居母體,母親在人生的爬坡期經受了無比的沉重,與我們朝夕相處,日夜相伴,為我們營造了最好的生存環境,提供最好的營養,呵護著我們生長發育。脫離母體后,人生中再也沒有這樣為你遮風避雨、全力哺育又生死相依的庇護者了。但是,在這一層意義上我們大多看不見,足歲計齡多少體現了這種遺忘。

    我們日常感恩的,是說每一個生命誕生后,都籠罩在父母無限憐愛的目光里,他們永遠注視關愛著這個小生命長大、成人、遠行。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高中語文老師在全班宣讀同學范文中的句子:“每天早上,母親都倚在門框上看著我背著書包上學去。”永遠不理解,有的人與父母反目成仇,只為一己之利之念,這是怎樣的禽獸?永遠不理解,有的人不顧父母的撕心裂肺,由于某種遭遇拋下父母離開人世,這又是怎樣的無情決絕?

    話扯遠了。我現在身份證上的陽歷生日是從陰歷改過來的,這里還有個小故事。早年,我所有檔案里的生日都用陰歷。后來上大學,一次在校內新華書店發現了一本萬年歷,快速翻到自己陰歷生日那頁,查出了陰歷生日對應的陽歷日期,自此,心里滋生出一種奇怪的感覺,好像自己過去過錯了生日。那是各種社會思潮泛濫的上世紀80年代。是我覺得陰歷生日土氣嗎?也不完全是,反正總覺得哪里有點不對勁。在后來辦第一代身份證時,我還是老老實實地填上陰歷日期,直到多年后一次身份證丟失,我到派出所補證才改用了陽歷生日。那時互聯網剛剛在國內使用,還沒有全國人口戶籍數據庫。補證時,心中那萬年歷的聲音一直在提醒我:把生日換成陽歷吧,那才是正宗的呢!于是,我在派出所紙質的個人情況信息登記表上就把日期改為陽歷了。當我惴惴不安地把登記表遞給年輕漂亮的女公安時,她掃了我一眼,好像還將登記表信息和集體戶口卡片核對了一下,就順利通過了審查。毫無懸念,也沒有周折,我的生日就變成了陽歷的了。我敢打賭,我們村絕大多數后來在大城市打拼的人,身份證上使用的還是陰歷。回想起來,在潛意識中這大概意味著經歷了成年禮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要有種決絕切斷的意思,個體是這樣,群體和社會發展中多少都可以看到這種“割袍斷義”的行為。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陽歷生日也給我帶來一些麻煩,直至今日。我的身份證號與一位來自四川的小伙子完全相同,在國家建立覆蓋全國人口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時,據說發現全國有幾百萬人身份證重號,作為身份唯一識別碼這個問題必須解決,我榮幸忝列幾百萬之中。一次,朝陽區東四派出所所長親自帶隊來到位于菜市口我謀職的單位,苦口婆心解釋“一人一號”的重大意義,贊揚我政治覺悟高,有大局觀。我十分體諒所長的苦衷,便在改號的文件上簽字確認了,只是我后來多次在辦理有關銀行等事務時,反復遭遇了不少“苦難”,這是后話了。

    2

    第二個生日。上學的日子,是精神出生的日子,從此我們漸漸由懵懂無知的頑童成長為知書達理的翩翩少年郎了。

    上學讀書在老家叫“發蒙”,對個人叫發蒙,對社會叫啟蒙,一個意思。古代蒙學讀物《聲律啟蒙》用的也是這個詞。實際上,我很長時間一直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詞,直到工作多年后的一次奇遇,才讓我了解這個詞的深意。那是在牛市大街北口,一位中年男子走過來和我說話,我以為是要問路,便停下腳步,誰知他低聲細語問道:“你是否要了解天主?”——啥意思,要向我布道嗎?突如其來的一問讓我愣住了。我反問:“天主教講的是什么?”“是啟蒙。”“《圣經》說上帝創世,難道在公元前(基督降臨前),世界就不存在嗎?”“那是一個蒙昧的世界。”

    一番對話,看似和風細雨,實則火花四濺,然后彼此各奔東西。

    我自然是不信天主基督的,只是自此明白,肉體的出世是第一次出生,精神的出生才是真正的出生。精神的出生,讓人有了靈魂,這靠的是“發蒙”,就是上學。“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這個道理。老師讓我們重生,課堂、書本讓我們脫離獸性、遠離愚昧,進入到文明的世界中來。這樣說來,將教育制度化是人類發明中的一項偉大的發明,義務教育制度是人類創造的偉大制度,它讓人種得以更好延續、文化得以發揚光大、文明得以永續傳承。不過,慧根高低決定了你何時可以“開竅”及“腦洞大開”的程度。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誠哉,斯言。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我們遇到的每一位好老師都是我們的“仲尼”,將什么樣的大詞獻給教師,都是一點都不為過的。教師給你打開了走向文明世界的窗戶,讓你脫離蒙昧、清醒自在地活著。我們要永遠記住給自己發蒙的老師,他們是再生父母。

    3

    第三個生日。這是喜結連理的日子。結婚意味著什么,真難以一言道盡,但這也一定是人的再生日,因為,婚前婚后的個體是不一樣的,夫妻彼此重塑了對方的人生。這里姑且用三句話來概括婚姻:起于兩情相悅,成于責任擔當,終于舉案齊眉。

    當你遇到心儀的另一半,那份激情似烈火閃電,可將自己燒盡,其實那是自然魔力的驅使。估計自古以來最美的詩歌百分之六十以上是贊美愛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戲曲、小說、電影里都有浪漫或凄慘的愛情故事。《詩經》開篇就是“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輾轉反側”,讓多少癡情人春夜無眠。但是有句話說,沉溺愛河的人多弱智。這是愛情在作祟,例證愛情對飲食男女的改變,是婚前的兩情相悅階段。

    激情過后的大概率理性選擇是婚姻。如何將愛情之美在婚姻中保留下去,讓婚后柴米油鹽的現實生活持續婚前的浪漫風情,直面每天無休無止的一地雞毛,不退卻,不躲避,是亙古不變的人間話題。婚姻的小狗窩中,雙方共筑遮風避雨的小茅屋,遮蔽著來自塵世的疾風驟雨、酷暑嚴寒,男人和女人從中可以獲得從未有過的成長。

    暫停一刻,贊美一下那些美滿的婚姻吧。婚姻是上蒼的恩賜,讓人在家的溫暖中走向成熟。擔當、彼此忠誠是婚姻持久的重要基石。婚后和信賴你、依靠你的另一半生活在一起,才能夠走出父母翅膀的庇護,獨立面對周遭的世界,嚴肅思考生命的拷問,勇敢肩起生活的重擔,這里沒有絲毫可退卻的余地,也沒有偷奸耍滑的借口。紙婚、銀婚、金婚、鉆石婚……將這個生日持久直至白頭偕老,最詩意的狀態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將一杯濃烈的美酒化為香氣四溢的春茶,不溫不火,持久散發沁人心脾的芳香。

    有智者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對于愛情的下一步持悲觀態度,這種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兩情相悅時愛情有多美好,夫妻反目成仇、相互背叛時怨恨就有多深。普天之下即便“沉潭”“石刑”,即便身敗名裂、眾叛親離,那出軌劈腿者前赴后繼,下里巴人和廟堂之君皆所難免。畢竟,兩個擁有各自獨立自由的靈魂,一半對另一半只有相遇,不可能完全擁有。婚前你是誰?是一個高貴的靈魂在世間游蕩,婚后則是一對靈魂結伴同行。如何破解相互獨立又彼此擁有的家庭生活,是人類一大難題。薩特和伏波娃終身廝守又各有婚外生活的自由,宣示了婚姻約束界限的另一種解釋。

    你尋尋覓覓的另一半到底是什么?《西游記》中有很多奇異的故事,最神奇之一是“真假孫悟空”。一個人只有一個肉身,只能經歷一個時空世界。但是,人有豐富的靈魂,靈魂可以幻化出千百個模樣,周游世界。受到肉身的束縛,人開竅后會想:“此生和此心能夠分開就好了。”可以說,婚姻就是我們找到了另一半,通過另一個靈魂去感受無法涉身的世界,分享生之快樂。琴瑟和鳴、比翼連枝、如膠似漆、相濡以沫、伉儷情深、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夫唱婦隨、白頭到老、比翼雙飛……我們是在另一半里再生著,猶如孫悟空一樣有真假身形。

    這樣想在某些人看來或許太扭曲、太迂腐、太狗血了。其實,這意味著婚后的男人已經不是從前的男人,婚后的女人已經不是以前的女人,婚姻讓男人和女人走進了對方的世界,重生了。為人夫為人妻都要彼此感謝。

    4

    第四個生日。是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日子。父母和孩子是相互賦予生命的。父母給孩子賦予自然生命,孩子反哺父母以更具意義的社會生命。從庸常者的視角對哺育下一代的人生體驗進行審視,從為人父母的第一天起,自己也獲得了重生。

    為人父母的快樂其實是自己陪著孩子在世上重走了一遭。人們總希望長命百歲,哪怕為能多活幾天,也動用了很多心思,求神拜佛也好,給醫生塞紅包也好,打雞血、練神功也好,其用意莫不如此。生活中常見,有些遇到了大病的人,為了生命能夠多延續幾年幾個月甚至時以日計不惜動用血本,直至傾家蕩產,吃盡苦頭,最終命財兩失,這種對生命長度不計成本的追求令人扼腕。如果僅講經濟動物的功利性,養一個孩子,與其一道成長,他/她會讓你再活一次,你就像同時在20余年后的平行時空中再生了一次、再走了一趟,這何其值得。這種行走,能給我們上三堂課。

    第一堂課就是自己此生的二三十年后的平行生活。人生也有涯,長命亦不過百歲。有生物學家說,生物的壽命是其性成熟的6倍長度。對于人來說,一般18歲性成熟,百歲正是其大限終點。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類有太多的文字對這一大限的存在表示遺憾和無奈。不過,如果生一個孩子,就是將這種百歲的經歷平行復刻出一組來,人生就是百歲的倍數,其實際意義與人的生命延長無異,一輩子活出了二三輩子。比如,家長通過孩子,知道20年后的社會流行什么歌曲,大家愛吃什么小吃,追逐什么明星,聊爆什么話題,哪里有網紅打卡地,哪天有打折網點銷售……色彩繽紛的生活,是孩子在帶著自己緊追慢趕,一步不曾落下,自己心態也保持著年輕。僅有的能夠達到同等效果的是讀書,在此不提。

    第二堂課是生命的塑造。常見人說,自己這輩子沒啥出息,唯有這個孩子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我是不大認同借助兒女實現自己難酬理想的,但是客觀上,幾乎所有的兒孫不僅繼承了長輩的生物基因,性格、興趣、愛好,待人接物方式,職業婚姻選擇,危機公關處理等等方面,都從長輩那里得到了文化基因的傳承。生活中常見這種現象,一個孩子有比較大的壞毛病,如果細細地觀察分析,一定會從父親、母親身上或雙方關系中找到原因,幾乎難有例外。所以,發現、克服自己的缺點,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榜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孩子在督促自己成長。還有,在孩子成長中父母精心提供各種環境和條件,付出難以言說的心血和苦楚。對于父母來說,這也是人生的第一次,特別是在撫養獨生子女的時代,父母難有試誤糾錯的機會,所以,為人父母也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長的。

    第三堂課是愛的教育。“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如此溫情的霸道話語,幾乎成為共識,這份愛是營造家庭幸福的一種美德體現。父母的偉大正是產生于對成長中的生命用愛來塑造,“虎毒不食子”“舐犢情深”“父愛如山”“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游子身上衣”“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使父母成為子女心目中最偉大的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下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嫉妒是人性的弱點,古今中外,無處不在,但是,極少有父母對子女取得的成績產生嫉妒,反而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超過自己,孩子取得的成就越大,父母越高興、越自豪。記得20世紀80年代的一次大學座談會上,一位江西的同學講過這樣的故事。他家在江西革命老區,交通閉塞,村民生活窘迫,他是村里第一位來北京上大學的,父母自然覺得無比榮耀。榮耀是需要借助物質來呈現的。一位女同學是部隊子弟,江西同學便請這位女同學買了一件軍大衣寄給了父親,老父親穿著軍大衣,從村頭走到村尾,見人就介紹大衣的來歷。當時覺得這位父親太過招搖了,但今天自己也到了這位老父親的年紀,可能也常有這位父親一模一樣的幼稚舉動。這些顯擺的背后,是親情真切流露,是對自己孩子哪怕一點點成績的驕傲宣誓,驕傲中深藏著濃濃的愛意。愛,是鏈接長輩和下一代之間的韌性紐帶,父母施之與子女的反哺,也形塑著父母健全的人格,豐富了父母完滿的人生。

    5

    第五個生日。是確立人生信仰的日子。肉體凡胎,終不過是人間俗物;穿過滾滾紅塵,終要在信仰的大地上棲息,這就是信仰的意義。

    人,是群居的動物,又是有目的性的高級動物,確立人生信仰,個體渺小的生命融入了浩大無垠的事業,人生由此更加廣博、厚重、醇綿;但也因此戴上了鐐銬,人生步履亦更加沉重。信仰也會計算年齡,產生后它也會生長,有的會遷移、畸變,但經常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愈長愈加堅硬。生命是可以寄托的,最好的托付就是托付給信仰,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和魅力。堅定的信仰一旦誕生,在信仰成長的日子里,它會爆發出石破天驚的偉力,創造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業績。

    古今中外有無數的人為信仰生死。17世紀拓殖美洲的清教徒,無法承受英倫島國宗教環境,漂過兇險萬丈的大海,在茫然無知的新土地上創造新生活,這需要怎樣的勇氣。不過,為自己的信仰在美洲大地對原住民殘酷掠奪殺戮,這與生而平等的信仰背道而馳,又是何等的諷刺。俄國十二月黨人,這群貴族青年軍官和知識分子不認同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為理想的社會最終選擇了苦寒的流放之路,現在還記得初次見到偉大的油畫《弗拉基米爾之路》對自己心靈產生的巨大沖擊。

    中華大地上為信仰獻身者不可勝數。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為信仰獻身的童年標簽。歷數下來,無數信仰者都是堅持信仰,走過長短不一的人生。齊太史三兄弟前赴后繼,就是為了維護史官書寫信史的信仰。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就是為了維護君臣大倫的信仰。幽幽廣陵散曲終人散,繁華落盡,那是嵇康窮途末路,對傲人風骨和魏晉氣節堅守的信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對生生不息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仰。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是一曲最動人心魄的悲壯的長歌,陳延年、陳喬年、劉伯堅、江竹筠、瞿秋白以及無數懷抱信仰的志士仁人,留下英名的和默默無聞的,都揮灑熱血堅守著自己不變的信仰。家書在家人間傳遞信息最能表達真情,如中國畫報出版社的《紅色家書》、人民出版社的《信仰的力量》、中共黨史出版社的《英雄兒女——志愿軍家書》,其中都有催人淚下的兒女情長,有精忠報國的深情表白,有對生養的這片土地的無限眷戀,有對偉大民族奮發崛起的殷切期盼,是一片博大無邊的深沉的愛的海洋,它們匯聚在一起組成了對家國興盛的堅定信仰……

    有信仰的人生是不容易茍活的,確立了人生信仰,人不是再生,而是永生了。

    生日,是人生起點,是從零到一的開始;是節點,是漫漫人生路中一次次小憩;是對起點的回望,是對終點的展望。生是向陽的,給人以希望,但生的過程是痛苦的,是人生八苦的第一位;生也是遺憾的,每生一日,離死亡之日愈近一點。人生的美好和珍貴正是有這樣的復雜性,才顯得如此色彩斑斕、瑰麗壯觀。

    兒時不知生之艱,向死而生是破生死局的法門。將送別之筵吃成重逢的預演,將人間悲劇看作歡樂頌歌,不憂不懼,不忮不求,笑對人生,過好每一個上蒼賜予的生日,是人生應有的態度。

    (作者為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編委會主任、《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