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學》2024年第6期|余艷:?黃金周·黃金屋
這是益陽清溪村的荷塘月色。
一池清荷,在初夏的月光里散發耀眼的光亮。荷塘邊,一幢青瓦白墻的民居,在荷葉與月光間顯現。這里是清溪村村民卜雪斌的家,也是首批清溪書屋之一“立波清溪書屋”的所在地。此時,映月荷花塘,書香與花香聯袂成畫。
“五一”假期的第二天夜晚,都21:40了,打理“立波清溪書屋”的卜雪斌夫婦,準備關門收場了。突然,四道強光射來,兩臺車拐彎就往書屋來——
“別關門了,迎客!”
其實這天兩口子累壞了。天不停地下著雨,游客卻潮水般地涌進書屋。兩口子的分工永遠是一個前場引導講解,一個后場備擂茶服務。幸虧有市里上初中的勤快女兒回來了,拖把不離手,一邊拖地還一邊關照游客……
眼下這么晚了還有游客來,一看就知道是兩個家庭共七口人。節日里游客多,堵車耽誤了時間,他們是不甘心路過清溪村卻不進來讀讀書、“看看”周立波。
一個小男孩下車見到卜雪斌就喊: “爸爸爸爸,這就是在電視里見過的那位書老板伯伯,我認得!”
人稱“斌哥”的卜雪斌迎上前去,直接就問:“在電視里認識我啦?那我問問,我為什么能上電視呀?”男孩噎了一下,身邊的女娃大概10歲左右,搶上來回答:“因為你愛讀書,因為你開了這個書屋。”男孩突然醒悟,強調“還是周立波先生的大書屋”。
斌哥滿意地點點頭,笑迎兩家人進屋。
這么晚了,如果只走一圈,十分鐘就能搞定。可斌哥熱情高漲,開始介紹:這里陳列著周立波創作及其他作家創作的描寫周立波生平故事等內容的4000多冊書籍。周立波當年坐在他家,跟他爺爺奶奶促膝而談的場景在這里被還原:四張老竹椅,小桌上是熱騰騰的香擂茶,親切的話語,滿溢的真情……
高個頭男人的妻子齊老師說:“你這里我來過。那時這里還是一家擂茶館,賣的擂茶六元一杯,你說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一百多杯。可我當時就想,光喝茶太單調,要是能坐下來有本書看就好了。沒想到,這才多久,這么高大上的農家書屋就建起來了。關鍵,你進步可不小啊。一番到位的解說,令人如置身于《山鄉巨變》里的鄧家屋場,來了一場新舊山鄉巨變的對比,這時代的巨變就出來了……這書屋肯定火,哪能不火呢?”
斌哥好一陣感動,吐露心聲:“從2022年‘五一’開業起,書屋到現在已是第三個年頭了,不進步就不配做書屋!如今,王蒙、艾青、梁曉聲等大作家和出版社的書屋,二十一顆珍珠般排在清溪兩邊,越來越多的村民,像我一樣當上了書屋主理人。”
“進門聞花香,出門聞書香。在外闖蕩幾十年沒找到的生活真諦,回家鄉辦書屋找到了。”看得出,斌哥和鄉親們在村里吃上了“旅游飯”,當上了“書屋老板”,見證的是文學賦能鄉村振興之蝶變,也參與并享受著新山鄉巨變帶來的成就感。
清溪村的天啊,一下就亮了!
入夏的和風拂過片片荷塘,與荷葉一同掠過清澈的溪水,這是縈繞在清溪村永不停歇的歡樂的歌。
月光如點點碎金,在荷塘里閃爍著、跳躍著。斌哥正站在書屋故事展示區,給兩家人熱情介紹著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創作故事。
“立波清溪書屋”是一棟兩層樓建筑,一進門,兩行大字格外醒目——“為人民創作”“為時代放歌”,正中央懸掛著周立波勞動時小憩的照片。書屋融入了創新畫、微型景窗等藝術作品的點綴。故事展示區、作品展示區和優雅閱讀區,功能劃分明晰,似乎都在還原立波先生當年創作和生活的場景,傳遞人民作家深入人民、扎根農村的崇高精神。
斌哥引著兩家人,講書中的故事,講周立波的《山鄉巨變》和極具時代感的《新山鄉巨變》,大人孩子都聽得津津有味。
“這《山鄉巨變》你好多都能背,了不起!這書屋就沒有做不好的。”
“要背呢,還要結合自己的理解向游客詮釋這本著作的精神內核。第一年摸索,第二年上路,這第三年……”
“成精了。”
“不敢不敢!”
泡一杯香氣四溢的擂茶,挑一本心愛的書籍,現實版“向往的生活”就撲面而來。大家接過斌哥的妻子卜小青端來的擂茶,坐了下來。
“給我們講講你蛻變的故事吧,電視里聽的太不完整。”齊老師的目光瞥了瞥三個孩子。斌哥心領神會,坐下來,娓娓道來……
“我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清溪村。《山鄉巨變》這本書里,有個‘亭面糊’,青布棉襖上補丁摞補丁,說的就是我爺爺當年的時候。那時候日子苦,一年四季經常餓肚子。”斌哥從家史說起。
周立波回鄉的1956年前后,身為“貧雇組長”的父親與周立波一起開過會,建社積極分子的母親也跟大作家握手聊家常。父親說,周立波剛來時,只知道他是大官、大作家。母親說,周立波好隨和,沒架子,見到誰都打招呼。大作家不太講究,粗茶淡飯,到哪家能吃就吃,也不注意形象,有時候不刮胡子就上工,卻對所有農活感興趣。她記得周立波第一次捆柴捆不緊、扎不牢,但還是霸蠻在學……
在近十年深入家鄉的創作里,周立波在與村民的朝夕相處和細致觀察中,寫下了被世人傳頌的《山鄉巨變》《山那邊人家》等文學作品。從此,清溪村作為記錄時代變遷的場地而被銘記。
“就這樣,清溪村有了實實在在的文化內核。只是缺乏文化的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
回想前些年,外出打工,去過東北,還到了東南亞。在印度尼西亞,斌哥被毒蚊蟲叮咬,雙腿長水泡,高燒半個月不退,差點送了命。幾年打工賺的血汗錢全部都花在了去廣州、香港治療的費用上。
轉了一大圈,苦吃了不少,錢卻沒多賺。家里人再也不準他出門打工。可不打工,家里就缺錢。“兒子又考上了大學,無奈我只能又背上行李外出,在青海打工時,我兼了兩份工作,每天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工作,一天的工作時間長達十六小時!我穿越了可可西里,還去過新疆、西藏……”
直到2018年,家里給斌哥打電話,說村里正在搞鄉村振興建設。他回家一看,改造力度真大,環境變美了,鄉村振興真正全面展開了。他記得有次回家,遇上了清溪村剛興起的“鄉村旅游”熱,前來游玩的游客把進村的路都給堵住了。家門口能堵三個小時,斌哥知道,這人氣下不得地!
不走了!
斌哥趕緊把這十多年打工賺的錢拿出來,將自家的兩層小樓裝修一新,想著在家開個擂茶館,總比出去打工要強多了。
“我大概就是你剛開擂茶館時來的,那時候哪有這么漂亮。”
當時,左鄰右舍可不看好農家書屋,50歲的斌哥卻想抓住這個機會。他最先到村委報名,不要補貼,不要租金,整個“不談錢”,只求把“立波書屋”的牌子給他。憑著一股憨厚與執拗勁,書屋的牌子給了他,只在“立波書屋”中間加了“清溪”二字。
“記得2022年春節過后,鎮里、村里、清溪文旅集團,都在宣傳作家清溪書屋的建設。領導們上門跟我講,在你家建農家書屋,行啵?我想都沒想,脫口而出‘我愿意我愿意’。幾天后,裝修隊進家門時,我就跟我88歲的老母親說,我們家要建書屋,而且是建周立波書屋。她老人家笑得合不攏嘴,連說,好好,你爸爸當年就想子女多讀書。只是當時家里太窮,做不到……”
短短一個月,經專業團隊設計施工,農家屋升級為清溪村第一家農民書屋。
“到我這一輩讀的書也不多,但孩子們喜歡讀書,我也只能騎摩托車在周末或農閑的時候,送兩個孩子到市里的新華書店或圖書館看書。我想他們多讀些書,指望他們都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都能成才。”
立波書屋在“五一”小長假的熱度加持下,開業首戰告捷!
從此,游客多了,愛文學的人更多!孩子們安安靜靜地坐在桌前,沒有位置的就在靠近書架的地板上讀。大家讀著立波先生的《山鄉巨變》,再讀《新山鄉巨變》,看今日清溪人拿著遙控器指揮無人機……斌哥熱情地跟游客攀談,給小孩子講故事,有周立波先生書里的故事,也有自己父親和周立波先生交往的故事,他的淳樸厚道和貼心的服務吸引著一撥又一撥游客駐足。
書屋一開業就“C位出圈”!緊接著三個月后,中國作協接二連三舉辦“中國文學之鄉”的活動。這可不是一般的帶動,是文學助力鄉村的大舉措。百余位大文人、名作家,一撥撥地來,清溪村的天啊,一下就亮了!
買書的、看書的、拍照的人,越來越多。書香味濃了,人氣更旺了。近處城鄉的不說,東北、天津等外省市的游客都來書屋打卡,還吸引了泰國、馬拉維等國家的游客來研學旅游。中國作協的文學賦能鄉村,帶火了當地旅游,富足了村民。
“記得有一位游客,她叫陳勝輝,經常帶著一兒一女來書屋看書、買書、喝擂茶、吃小吃,每次都是意猶未盡地回家。在她的推介下,她當老師的鄰居又帶著一個班48名學生來到立波書屋,買《山鄉巨變》的連環畫,我也給他們講起了兩本書:《山鄉巨變》描述我們清溪祖輩建設清溪村的故事;《新山鄉巨變》寫的是當代清溪的智慧農業。里面的人物都特別真實,都是我們身邊人奮斗致富的故事!現在清溪書屋影響力越來越大,每來一個人,我都給他們講周立波的故事,傳承立波精神,再帶他們體驗地地道道的鄉村生活,這生意好得下不得地!我和鄉親們精神富有,都在不同的旅游接待崗位上賺錢養家。我做夢都想不到,我這昔日農民,待在家里能賺到文化錢!”
真正趕上了好時候啊!清溪村成了人們爭相游覽的好地方。滿村的文化書屋,讓今天的村民轉變觀念并迅速完成身份和職業的蝶變。誰能想到,祖輩扛鋤頭、背犁耙的農民,還能滿腹詩書開書屋、做文化。村風都改變了,以前的老觀念、舊思想被沖刷得一干二凈。這以后,文化帶來的書香氣息一定會讓村里子孫后代視野更開闊。
“《新山鄉巨變》里有這么一句話,‘周立波先生寫《山鄉巨變》留下來的精神遺產,我們正傳承著,努力續寫屬于自己的新山鄉巨變!’真是說到了我們的心坎上了。鎮里、村里經常給我們講,我們是新時代農民,正在經歷著新山鄉巨變,一定要再加一把勁,把清溪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第二年,在小荷初露尖尖角的“五一”假期,斌哥管理的書屋又迎來了新的飛躍。
清溪人的精神,都立起來了
七十年前,清溪之子周立波回到家鄉,用自己的文學獎金在我們村里建果園、辦養豬場。果園每年產的三萬多斤鮮梨,讓家鄉的鄉親父老都沉浸在山鄉巨變的幸福中。后來,每到果子收獲的季節,清溪村的鄉親們都站在村口望……可是,再也沒盼回我們親切的大作家!
近兩年“五一”前后,我們終于盼來了中國作協的大作家,像當年周立波那樣深入人民,用他們的知識、名氣助力鄉村振興,清溪村繼立波先生之后,開始了第二輪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此,清溪村一年一個樣。高鐵站修到了家門口,柏油路通到了農家院,磚瓦房變成了小洋樓,我們農民呀,成了頂呱呱的文化人。”說這話時,斌哥帶我們站在了家門口一望無際的荷塘邊。
“一年四季,水是綠的,山是青的,天是藍的,云是白的。種田機械化,生活智能化,村里建起了清溪劇院、百畝梨園、連環畫長廊、清溪里民宿,這些都成了時髦的網紅打卡點。如今的清溪村就像是個大花園,門前屋后,一年四季都是花,到處是香噴噴的,空氣都是甜的。晚上,路上都是亮堂堂的。當年立波先生‘想親手把家鄉打扮成一座美麗的花園’,現在全都變成現實了!”
村里環境好了,來旅游的人就多。自中國作協打造“中國文學之鄉”后,清溪村的人氣更旺了,來這里看書的、喝茶的、拍照的、散步的人越來越多。
“現在的清溪村,看哪里都剛剛好。”斌哥發自內心地感慨,“人人都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建在村里的國聯(益陽)食品有限公司擁有6條小龍蝦生產線,可解決2000多人就業;騰出手的村民,就做文旅,賣土特產。‘農旅融合’精準造血,清溪村與周邊村一起,年接待游客達100萬人次以上,旅游綜合收入超兩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6萬元。”
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又給當地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如今的益陽,“智能機換人、大專家種地”。大數據穿針引線,三大平臺“農村電子政務”“農村電子商務”和“智慧農業云平臺”鋪好了天上地下的巨網。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魔幻般打造新農村,形成村民生產、生活智能化全新體系。原來寂寞的土地,成了人們爭相游玩的地方。
“這變化徹底改變了清溪人的命運!我就是個代表,找到了一條致富的好路子——開立波書屋,做傳統小吃!想想前些年,打工人過年回來,話題就是‘我要去珠海,他要去上海’。村里的打工人遍布全國!村里的老人、孩子們就忍受著留守之苦,夫妻經歷著離別之痛。現在新山鄉巨變,我們這些人全都回家了!
“我是最幸運的。連續兩年,中國作協系列活動,我作為村民代表參加,與莫言、劉慈欣、麥家、阿來等大作家一同交流。沒想到,我一個農民與他們聊得那個親喲,他們的粉絲也慕名來書屋打卡。我那手機就響個不停——那是微信到賬、支付寶到賬的聲音,聽得人幾多開心喲。
“一個感覺,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我們的立波先生又回來了!我的干勁全上來了。
“為搞好書屋,我抽了25年的煙戒了;
“為經營好書屋,我熟讀《山鄉巨變》到大段的精彩片段能背下;
“書屋營業后,我既‘磨嘴皮子’,又‘練筆桿子’,樂在其中。
“為讓解說更接地氣,我走訪村里的老人,搜集整理周立波的生平故事;向研究方言的學者求教,詮釋、追溯益陽方言的根源;組織開展讀書會,共讀周立波的著作。
“今年,我這個書屋總經理又有了新身份,兼職了書屋講解員。這個工作有點難度,外地游客多,普通話不行,怎么辦?戴著斗笠想當秀才,只有多學習。白天沒空,我就每晚對著鏡子練,睡前對著枕頭練!我講,我堂客聽,再及時糾正!這效果居然不錯。現在我的講解,外地游客全能聽懂!
“讀著學著,農大哥開始有了文化自信。農民怎么了,照樣能成文化人!我參與‘重走立波路’,去大師當年去過的村子,訪先生留在民間的故事;還開始研究《新山鄉巨變》,把七十年的變化對比著講;再走出去開講座,講清溪村的書香、旅游!我還被請到中南大學跟師生們分享這些經歷呢。”
書屋,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村民,留下游客。有空閑時間,村民就來書屋看看書。鄉親們都說,閑時看書富腦袋,旅游接待富口袋!我們世世代代生在清溪、長在清溪,在山鄉巨變中長大,一定要增長知識和見識,傳承好立波文化,再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
立波先生晚年時曾對益陽籍的鄧煥章將軍說還要回益陽,寫山鄉巨變的續集!今天,中國作協的大作家們來了,山鄉巨變的續集在清溪村開篇了!有大作家的新章,也有我們新農民的文章。
說歸說,重要的是做。立波書屋冬天的關門時間,由原來的18:00改到21:30。春、夏、秋季估計會調整到更晚……
“所以,我們才有今晚的機會。”齊老師也感慨了,“再想想,打造文學之鄉,核心是讓農村美、農民富。我冒昧地問一下,這書屋賺錢嗎?”
斌哥心里那個爽,直接說:“只要書屋開門,就會有錢賺。就說去年,有一天的營業額就有8000多元。”
那是一位常來的游客。自家孩子有個家委會。他們將13個家庭組織起來,搞了個讀書打卡活動。課程要求: 到立波書屋,講立波故事,挖變化細;讀書會每次要講述40到50分鐘;體驗活動在四家書屋——梁曉聲書屋、立波書屋、兒童書屋以及紅色基因書屋。整個打卡路線走下來要步行兩公里。
斌哥不僅對著方案一一照辦,還“打包”村里的其他書屋一起行動。活動搞得聲勢浩大,十分圓滿。最后統一結算,那一天的營業額是8060元。
“這里搭幫文學大師們的引導。2023年,中國作協第二輪活動請來了王蒙、曹文軒、劉醒龍等作家來助力清溪。作家們和我們面對面交流,他們建議我們做粉絲讀書會、圖書熱銷品評會……我們這些農民總算懂得了如何經營文化產業,如何通過文學活動推動大眾讀書,同時還能賺錢。僅去年,我們就免費幫助各黨團支部、社團組織及周邊各學校舉辦黨團活動讀書會達100多場次,參與書屋讀書會的人次達5000多。”
在清溪村,文化振興的浪潮浩浩湯湯。村里新建的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可容納圖書50萬冊;“文約清溪”活動每月邀請作家、專家授課。從人民作家周立波那里漫流而來的一縷書香,浸潤著這一方山水,孵化出一座座黃金書屋,在文學波瀾的浸潤下,清溪人正在打造 “中國文學之鄉”。
僅立波書屋銷售《山鄉巨變》和連環畫、《新山鄉巨變》等各類書籍就達兩千多冊,營業額達到20多萬元,傳統特色小吃的收入也有非常可觀的數字。關鍵是還帶動了全村共謀發展。以前愛打牌的村民,不再心心念念著搓麻將了。大家聚在一起都在說跟書有關的事。有的村民,白天扎腳勒手下地干活,晚上扎進書屋安安靜靜讀會兒書。不為什么,陶冶情操都好。民風淳樸,村風清朗,書屋能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就一定能讓他們的精神立起來!
“清溪書屋群”被中宣部印刷發行局評為“全國最美農家書屋”。因營業最早、人氣最旺、收入最高,立波清溪書屋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屋”。斌哥自己也升級為半個“文化人”,生活富足,充滿詩意。
走清溪,看振興,讓農民嘗甜頭,讓農業有奔頭,這民生答卷呀,都寫在了田間地頭!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清溪村的山水,全都香了!
一條蜿蜒小溪穿村而過,田園、果林、荷塘間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白墻青瓦的民居。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5月的清溪村宛如一幅清新高雅的水墨畫卷。畫卷之上,一座座散發著優雅書香的清溪書屋花朵一般悄然綻放。
七十年前,清溪村是周立波筆下充滿鄉愁、激蕩改革風云的熱土,一場“農村合作化”開啟翻天覆地的山鄉巨變。如今的清溪村,處處透著山水田園的詩情畫意。
立波清溪書屋、作家出版社清溪書屋、王蒙清溪書屋、艾青清溪書屋、遲子建清溪書屋……二十一家各具特色的農家書屋,將清溪畫卷的輪廓勾勒得更加立體、豐滿,芬芳四溢。
這些書屋都是在原有民居、農舍的基礎上改造而成,既不浪費土地資源,又與整個清溪村很好地融合。書屋集書籍售賣、文學交流、休閑住宿等功能于一體。
在這里,你可以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家的作品,沉醉于書海的同時,甚至有機會與偶像進行交流;在這里,你可以沉浸式體驗《山鄉巨變》中的復原場景,重回那段浸潤著泥土芬芳的時光;在這里,你還可以喝上一杯當地村民現做的益陽擂茶,拉拉家常,聊聊變化。
二十一家以王蒙、艾青、梁曉聲、賈平凹、莫言等作家或出版社名字命名的書屋已建成開放。這些書屋,庭院、布局、展陳等各具特色,其中作家書屋根據作家的出生地、創作風格、作品來設計,部分書屋還與數字媒體新技術“聯姻”,實現一屋一景一風格。
書香撲鼻,游客絡繹不絕。夢想照進現實。斌哥與一批村民辦書屋、做文化,借助文學的力量,成了這場“新時代山鄉巨變”的見證者、親歷人。
這個“五一”小長假,車流如梭,游人如織。
就在中午,分布在各個書屋點的主理人們,急匆匆地聚到立波書屋,邊吃飯邊聊著各自的書屋事。
“這里是我們全體書屋主理人每天的中餐聚餐點,這個時間段也是我們交流經驗、取長補短的最佳時間。”斌哥話語剛出,就有人笑說:“我們每天都聽斌哥給我們傳經送寶,他帶領我們奔文化前程。”
斌哥最先介紹的是遲子建書屋的主理人孫桂英。走近一瞧,好一個書香氣質美女。
“我來介紹一下。孫桂英,遲子建書屋的主理人。”斌哥以“班長”身份介紹著,“今年2月,靜候多時的她,才如愿以償做起書屋。她何其珍惜,又何其努力。家鄉老師的書,她一本本讀。一個孩子來了,她認真講;一隊人馬到了,她預習過的內容也早已成竹在胸……”
一次次,把作品中漫長時間帶來的滄桑感講給游人聽;一回回,把充滿鄉土情懷和溫暖安定的治愈特色講給讀者聽;再把最熟悉的東北家鄉圖景一并凸顯。“桂英的講解真到位。”游客一傳十、十傳百,因一個特色講解員,游客更多地涌入遲子建書屋參觀。
“斌哥,游客們都是奔著書屋去的。其實,白雪、木屋、雪松、庭院烘托出的東北氣息,讓我感覺就像天天生活在自己的‘原鄉’,太有感覺了。”孫桂英總算搶過了話題。
原來,孫桂英從小生活在東北,18歲跟著父親回到家鄉益陽,而后嫁到這里,成了地道的清溪村村民。桂英不知是不是嗅著周立波的文氣兜兜轉轉來到這里,但從小她就愛讀書,傳記、歷史、女性小說,她都看。有好長一段時間,她就想去新華書店上班,或去哪家書店打工。清溪村打造文化品牌,正合她的意。她是那種恨不得天天捧著書、時時做文學夢的女青年……
她來了,不用離開家和孩子就能實現兒時的“書女”夢。而且,她瞄上了同鄉作家遲子建的書屋。作家的生活,她懂;作家的感悟,她有共鳴。
可是,書屋已有人主理。桂英不管,只管靠近。她在遲子建書屋樓上當了個民宿服務員。不多想,能受些熏陶就行,至少能有空下樓讀讀書也好。那段時間,遲子健老師的書,桂英一本本讀過,還寫讀書筆記。《額爾古納河右岸》她更是熟讀幾遍,很多段落描寫的都是她熟悉的場景,她都能迅速背下。有時主理人有事讓她頂替一小會兒、一兩天,她就在現場用心找感覺。
這一“頂替”不要緊,“頂”出個優質的講解員來。
“自從確定了以文學、文化推動鄉村振興的思路,清溪村就開啟了加速發展模式。游客來村里買書、讀書,村民在空閑時也常坐在書屋里。而我,也找到了我人生的最佳位置。”孫桂英一臉的滿足,笑得燦爛……
想聽聽兒童書屋的李群芳怎么說,她利索地起身。“就在旁邊,現場說更直觀。”我知道,她是怕怠慢了“五一”這天到來的游客。
如同五彩斑斕的積木搭起來的兒童書屋,造型奇特,童趣飛揚。書屋二樓窗口探出一只戴著眼鏡的長頸鹿的腦袋,屋頂還趴著一對熊貓母子。
兒童書屋與作家出版社書屋是兩位好兄弟鄧日光、鄧世峰在主理。之前,他們聯合開了一家燒烤店,生意特別好。但那兒不適宜書香村打造,他們便將各自地理位置很好的家宅轉建成兩座書屋。他倆的妻子,李群芳、劉勝男,都是經營書屋的好手。
此時,童趣十足的書屋的老板娘李群芳說得頭頭是道: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書屋新開辟了親子讀書園,重建了兒童趣味堂……書屋內部設置了閱讀區、互動區、親子共讀和玩耍區域,得時不時精心照看,包括提醒看書久了的孩子到灑滿陽光的柔軟地毯上玩上一會兒。
她還準備將一個兒童游樂場建在屋外的地坪里,吸引更多的孩子來讀書……
聽到這,斌哥頓有同感:“立波書屋一到節假日,連地上都坐滿了讀書人!閱讀區域嚴重不足!尤其看到孩子們捧著書到處坐,我心里就覺得有愧,就想不惜一切代價增設新場地。最好設置一個專門的兒童閱讀區。你不知道,孩子們翻動書頁的聲音,比什么音樂都美妙!聽著聽著,歡喜和疼愛就涌上心頭……”
“讀書的習慣就該從小培養,我想利用二樓、三樓的空間擴建一個主題民宿,能吸引更多下至少年兒童上至大學生的這類讀者群體,讓書屋更富生命力,也能讓優質文學資源滋養一代又一代接班人。”
斌哥和李群芳你一句我一句地把我們都聊感動了。“是哦,我們今天的努力,不就想孩子們的未來更好?”
“所以,大家都做得非常努力,而且很有成效。”斌哥列舉了幾家,“梁曉聲書屋管理員彭珍和,是屋主的兒媳婦,書香的熏陶讓她漲知識了,現在她考入了湖南大學深造;我在立波書屋外搭起了棚子賣擂茶,游客多的時候日入千元;畢飛宇書屋的二樓將改造成民宿,下面看書,上面住人,一定能形成互補……”
各家書屋都紛紛效仿斌哥經營立波書屋的做法。在他的影響下,二十一家農家書屋迅速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農家書屋集群。
“希望以后家家戶戶都是書香民宿,都建書屋,所有的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都到這里來,書寫新的時代故事。”斌哥對未來充滿期待。
老支書鄧仁佑家做了人民出版社書屋。在返回立波書屋時,路過那兒,老支書忍不住又走了進去。正看見自己的兒媳劉勝男在一批游客中講解:“我們的書屋展示了作家出版社近七十年的崢嶸歲月和這些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100多部鄉土文學和紅色經典文庫的精品力作,308位知名作家的照片資料。它們栩栩如生地呈現在這里,以直觀的方式,積淀著豐厚的文化養分,它們成了巨變中的清溪村的精神食糧。”
“這些都有數字技術加持,視覺效果更鮮活。作家們的珍貴手稿,瞬間在固定空間里靈動起來。”劉勝男列舉了一些手稿,“這是作家莫言僅用83天寫完的長達50萬字的長篇小說《豐乳肥臀》的手稿;1999年出版的余秋雨轉型之作《霜冷長河》的手稿也在這里……這些有生命、有溫度的文字,讓讀者零距離領略大家風范和他們創作時的激情與力量……”
清溪村的書屋群,迎來了游客,潤澤了村莊,更造就了一批“帶土味、接地氣”的新文化人!
一天的見聞,把人裝得滿滿的。書屋里的斌哥仍滔滔不絕:“你問我讀博的兒子?他大學讀風景園林系,研究城建規劃這一塊。如今在新加坡讀博。畢業后,我想讓他回村里發展,利用自己所學,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這就對了!”說話間,兩位年輕人進了屋。來人是現任清溪村黨總支書記的八〇后青年蔡真,他后面跟著的是鄧旭東。這位“網紅小東哥”是返鄉青年,是清溪村主抓宣傳的村委,還是九〇后的省人大代表呢。
“清溪村就是要有志有才的青年回鄉建設。”蔡真轉頭對兩家游客滿腔熱情地說,“看到這里還燈火通明,就知道,這么晚能來書屋的,一定是清溪村的鐵粉,謝謝你們!”
四個大人頻頻點頭,三個孩子圍上來直樂。齊老師連忙說:“晚了,晚了,我們該出發回家了。”
小東哥上前一步道:“聊得這么開心,今晚就不走了嘛,這里的民宿好得很呢。”大人正猶豫,孩子們鬧起來:“不走了,媽,我們今晚就住這里吧。”
蔡真的話又隨即跟上:“咱們的精品民宿配套清溪大劇院、圖書館,加上各種文化景觀、五彩繽紛的夜景,明早再走走帶露珠、伴音樂的潺潺溪水路……”他說著,瞄一眼笑嘻嘻的斌哥,“再讓這些立起了精神、鼓起了腰包的清溪新文人給你們多講幾個故事,您會覺得不虛此行的。”
“是啊,是啊,現在就是這感覺。”
“你們明天走一圈看看就會知道,這清溪村的人心回來了。村里有60多名年輕人陸續從廣州、深圳、長沙等地返村創業。村里大大小小的農家樂、鄉村民宿、特色土菜館有 30 余家,帶動超過500人就業——明天去嘗嘗清溪特色土菜。”
清溪的巨變吸引了100多位新媒體達人通過線上平臺講述新山鄉巨變的故事,帶動清溪村及周邊農副產品銷售額實現了倍數增長——“明天去淘淘土特產,沒準就上了鏡。”
“其實,不斷涌來的游客和讀書人,都是聞著書香來,帶著知識回,下次還再來。”同伴呼應著齊老師,“一不小心啊,清溪村成了我們八方來客向往的詩和遠方!”
齊老師掃了一眼幾個同伴:“那……我們就住下了?再多看看清溪村美景,再讓孩子多受點教育……”
“書屋喝擂茶,農家品美食,再入住書香民宿,一條龍的服務,村里全能搞定!”小東哥說得無比自豪。
新話題突然又展開了,你一句我一句:
“以前,他們是普普通通的村民,現在成了鄉村文化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成為了文學之鄉最樸素的基層代言人。二十一家書屋相繼落地清溪村,村民能從房屋出租中獲得可觀收益,還能從書籍售賣中獲得利潤分成。而文學之鄉的建設,使得清溪村的八方來客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小東哥一說就有人接話:“我們甘當‘現金流’”。
“一個村,因為一位作家、一本書,生命力、創新力綿延不絕。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十多年來,清溪村一年一個樣。文化漫清溪,山鄉新巨變。”
“我們也問當地村民,現在的清溪村最吸引人的是什么?是書香!漫步在這個溪流潺潺的村莊,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百步之內滿是書香。花園,已是清溪人的幸福家園;巨變,正從書中走進現實。立波先生啊,做夢都在笑。”
“周立波《山鄉巨變》留下來的精神遺產,我們傳承著,正努力續寫自己的新山鄉巨變。黨和政府始終關心我們農民。書屋是政府裝修好的,是想用文化提升來吸引客流幫扶我們。書屋有好生意,農民就有好光景。”
走清溪,看振興,農民嘗甜頭,農業有奔頭,農村有鄉愁,清溪村將鄉村振興的民生答卷都寫在田間地頭。天地間、山水處,一支飽蘸墨水的妙筆,正在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徐徐繪就一幅“文化興、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壯麗畫卷。
書香,把清溪村的山水全染香了!樹下的農家竹椅上,幾個人正歇息、閱讀,聊著遠方……
很晚,書屋的燈一直亮著,大家似乎把時間也給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