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王屋山下
    來源:新民晚報 | 曹宇翔  2024年06月10日10:20

    我這是第三次到濟源,來向這里的山河大地和愚公移山精神致敬。這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發(fā)地。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一個無窮無盡對一個民族賦能的精神力量發(fā)動機。對我個人來說,簡直就是人生的加油站,心靈的大學(xué)院。

    耳邊又響起從小就會背誦的《愚公移山》中的話:“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句話鼓舞了一個民族,預(yù)言般地讓我們看到曾經(jīng)積貧積弱的祖國,今天日趨繁榮富強。我軍人出身,18歲入伍,60歲從部隊退休。在部隊從將軍到士兵,這句話每個人都能脫口而出,這句話幾乎響遍我42年軍旅生涯。

    我對濟源有一種天然親近感。濟源,濟水之源。我老家的濟寧、濟南因濟水而得名。幾年前,曾與幾位詩人和老家濟源的作家李洱,在寫有“濟水之源”大字的巨石旁合過影。濟源之水,曾流經(jīng)我的故鄉(xiāng)山東,滋養(yǎng)過那里的大地五谷。我勞動的祖先,從水缸里舀起一瓢清水,這瓢水也許就來自王屋山下。

    王屋山下,愚公身邊,就是黃河。第一次來濟源是1997年,與雷抒雁等幾位詩人參加《詩刊》和河南日報活動。那時小浪底工程還沒竣工,黃河岸邊有無數(shù)日夜奮戰(zhàn)的人們。站在愚公塑像前照了相,我感到他老人家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甚至感到他借給我一把鋤頭。當時活動主辦方贈給每人一方大硯臺,我隨手轉(zhuǎn)贈給一位喜愛書法的朋友。我心想,我已帶走這里的珍寶,只是你看不見。

    第二次來濟源是2020年6月。從北京到濟源,中巴車要跑9個多小時。旅途漫長又沉悶,在車上我唱起了當新兵時唱的歌《北京頌歌》。同車一位茅獎得主,不知何故也喜歡此歌,我倆在車上一起放聲歌唱。我們年齡不同,故鄉(xiāng)不同,經(jīng)歷不同,但都曾是外省青年,星夜兼程,向紫禁城奔馳。

    這次又在愚公塑像前照了相。見到早已建成的黃河小浪底工程,激動人心。我寫過這樣的詩句:“笙簫的黃昏,《詩經(jīng)》的黎明/日出日落走遍夢中大地/撫摸開閘的稀世壯美,黃河/最后的峽谷,沉雄力量堆積在深處/激流飛天,整個大地都在轟鳴/讓我搓動大手如面對一輪蓬勃朝陽/像巨人翻身而起,自此咦啊向東……”

    愚公移山精神不是一句空洞口號,而是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生活細節(jié)里。是勞動和創(chuàng)造,是埋頭苦干與堅忍不拔,真實豐盈、鮮活又生動。在祖國大地上有眾多愚公身影,都市烈日下急匆匆前行的外賣小哥是,前天給我家安裝空調(diào)、汗水濕透工服的師傅也是。各行各業(yè)建設(shè)者,勤奮工作的人們,都是愚公移山精神傳人。正是有了這些人,生活才有了熱騰騰活力,匯成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時代洪流。

    天上從不掉餡餅。不論哪個行業(yè),那些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都有吃苦耐勞的愚公移山精神。我對其他領(lǐng)域知之甚少。就文學(xué)這個行當,見過不少無所畏懼的當代愚公。我是第三屆軍藝文學(xué)系學(xué)員,我那一屆獲茅獎、魯獎的同學(xué)有五六個。我見過他們寫作,一位同學(xué)桌上有一摞半尺高稿紙,一月后竟讓他寫沒了。這位寫小說的同學(xué),也獲過魯獎。

    愚公移山精神是整個人類的財富。愿景和初心,久久為功的偉業(yè)。只要人類存在,就會面臨各種困境。跨越地域、國界、信仰,愚公移山精神在人類天空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輝。巨人推石,排山倒海,人類文明,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