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老柯種藕記
    來源:長江日報 | 葉梅  2024年06月10日10:18

    葉梅,中國散文學會會長,生態環境部特邀觀察員。近年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大對撞》《粲然》、小說集《玫瑰莊園的七個夜晚》、生態散文集《根河之戀》《福道》《江河之間》,長篇人物傳記《夢西廂——王實甫傳》、兒童長篇小說《北斗牽著我的手》等。有多部作品獲獎、或翻譯成英、法、日、韓、蒙古、阿拉伯、印地語、保加利亞、俄羅斯等文字。

    2024年初春非同尋常,一團團棉絮似的灰暗云層聚集著裹纏著,沒邊沒沿。開始以為會有一場大雪,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極為少見的凍雨。一粒粒堅硬的雨珠從天降落,打落在地又很快凝結成片,覆蓋了江漢平原的大地。

    與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的水生蔬菜專家老柯,眼睜睜地看著凍結的土地,心急如焚,他連續幾天睡不著覺,火從心底冒出來,眼睛發紅、嘴角生瘡,他真想將這把火捧到田里去,化開那些嚴實的冰塊,那里是他和同事們多年精心培育的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有許多在他看來無比珍貴的種子、胚苗。

    老柯叫柯衛東,1963年生人,清瘦勁朗,走起路來步伐矯健,仍帶著年輕時的活力。他1984年從華中農學院畢業來到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師從我國著名蔬菜研究專家孔慶東先生,從事水生蔬菜資源與育種研究,已經整整40年了。

    在全國水生蔬菜領域里,低調謙虛的柯衛東曾擔任農業農村部公益性行業科技水生蔬菜項目、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水生蔬菜項目首席科學家,“十三五”農業農村部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品種改良研究室主任、蓮藕品種改良崗位科學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2023年5月,柯衛東當選中宣部、中國科協、科技部等部門發布的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

    他有些不知所措地說,真沒想到。

    1

    老柯自己沒想到,但大地已經記錄了他辛勤的足跡。

    湖北享有“千湖之省”的美譽,江漢平原上的湖泊就像撒落在大地上的一顆顆珍珠,“洪湖水呀浪打浪,洪湖岸邊是家鄉。四處野鴨和蓮藕,秋收滿畈稻谷香”,湖水蕩漾,蓮花開放,是人們常見的美景。但只有農科院的科研人員知道,水生蔬菜資源曾經存在的種種危機。

    顧名思義,水生蔬菜即為生長在水環境中的作物,比如蓮藕、茭白、芋、荸薺、菱等,這些水靈靈的植物是我國在世界上獨具特色的傳統蔬菜,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喜愛。但這些看起來可愛,吃起來爽口的水生蔬菜生長起來卻并不容易,且多為無性繁殖作物。40年前,國內只有極少數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研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也未曾被系統收集,以致許多優異的地方品種和野生資源瀕臨滅絕??滦l東就是這時踏進水生蔬菜研究所大門的。

    他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也都是踏踏實實的科研工作者,并不嬌慣孩子,柯衛東從小跟隨父母在山野里鉆進鉆出,曬出一身黝黑的皮膚。雖然如此,到了蔬菜研究所他仍然難免驚訝,這里沒有想象中的試驗室、辦公樓,有的只是泥濘小道、蚊蠅飛舞的沼澤,而且報到第一天,孔老就讓柯衛東到蔬菜園去,聽從一位種菜龍師傅的調遣。龍師傅其實也是一位科研人員,但看上去就是一位兩腳踩泥,樣樣活計拿得起的老農,見面就問他:“你知道什么叫田,什么叫地嗎?”21歲的柯衛東不知該怎么回答,龍師傅說,“有水的叫田,無水的叫地。田和地都可以種菜、種糧食,人都離不了。”

    水生蔬菜研究所就是跟“田”打交道。

    柯衛東學著龍師傅的樣子,赤腳踏進田里,踩出一身泥,漸漸地,覺得眼前的大田跟自己越來越親昵。你看只要播下種子或栽下小苗,土地就會毫不吝嗇、源源不斷地供養乳汁,讓其生長;對大自然所有的生物而言,天空好比父親,大地則是母親,農業科研是與土地和農作物打交道,也就是跟大地母親和她的孩子們打交道,這是一項多么了不起又多么有趣的職業啊。

    武漢市農科院水生蔬菜研究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創所元老之一的孔慶東對這個滿臉稚氣但有著清澈目光的年輕人寄予厚望,那時恰逢湖北蓮藕腐敗病大發生,孔先生決定成立蓮藕組,開展蓮藕育種及栽培研究,柯衛東很快成為蓮藕組的骨干。他跟隨在孔先生身后,眼見70多歲的孔先生親力親為,到野外收集水生蔬菜資源,也是一身水,兩腳泥,心中暗暗感動,更重要的是,他逐漸意識到,保護包括蓮藕在內的水生蔬菜的物種資源時不我待。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而農作物種質資源則是“芯片”中的“芯片”。作物種質資源是種業安全的基礎性資源,是生命科學原始創新及生物產業的物質基礎;一個國家擁有作物種質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及對其了解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科學和育種水平的重要標志。

    這個春天,我從北京去到武漢鄭店,在水生蔬菜研究所的田間,見到了柯衛東,話題自然由遠而近地圍繞著水生蔬菜。他滿臉嚴肅,說有學者估計,現在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向瀕危甚至滅絕,而農作物栽培品種也正在遞減,消失的農作物基因資源或許永遠無法找回。

    要知道稀有特異種質對育種成效具有決定性作用,回顧20世紀,農業品種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一不是得益于關鍵性種質資源的保護、發掘創新與利用。

    所以,農科院目前所做的包括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的建立和保護,極為重要。

    他還告訴我,近百年來,全球建立了各類物種保存庫、種質圃,在中國,新的國家作物種質庫已于2021年建成運行,是全球單體最大最先進的國家級作物種質庫,容量為150萬份,將滿足未來50年5000個物種的種質保存,被譽為種子的“諾亞方舟”。在湖北武漢,先后建立了國家油料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國家野生花生種質資源圃、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國家砂梨種質資源圃,由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承擔的國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也是其中之一。

    武漢水生蔬菜資源圃收集保存了國內外蓮、茭白、芋、菱、荸薺、蕹菜、慈姑、水芹、芡實、豆瓣菜、莼菜、蒲菜等12類水生蔬菜種質資源3000余份,含10科13屬32種2變種,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水生蔬菜種類、資源數量、生態型和類型最豐富的資源圃。挽救了一大批瀕臨滅絕的水生蔬菜種質資源。

    這些資源,都是多年來柯衛東領著團隊四處收集得來的。

    那些稀有的野生水生蔬菜品種都長在野外,甚至是人跡罕至的深山、林草茂密的河溪之畔,要去到那些地方,得乘火車、坐長途客車,然后爬坡下坎行走數十里,還得攜帶沉重的照相機、GPS、鋼卷尺、塑料標簽、原始記錄卡、測高表、種子袋、工兵鏟,以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及常用藥品。

    每一次采集都似乎是一次野外冒險,不僅辛苦負重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有時候還會遇到防不勝防的傷害,草叢中突然鉆出的毒蛇猛獸,湖區隱藏的血吸蟲,都讓他們不得不格外小心,但明知有險,偏向險行。數十年來,柯衛東就是這樣帶著同事們一次次背著行囊走入山野或湖泊之間,經歷千辛萬苦將尋覓得來的寶貝一件件請進水生蔬菜研究所的資源圃,如同梁山好漢排座次似的,給它們編號落座,讓它們從此得到研究所全體人員的精心呵護。

    2

    從天而降的凍雨讓柯衛東十分警惕。

    他平素不止一次對所里人強調,資源保存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一旦資源混雜或丟失,幾十年的工夫就白費了,說嚴重一點將會造成國家資源不可彌補的損失。我們要對資源的保存有一種“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

    在春夏高溫季節、突發大雨,冬季大雪的天氣讓柯衛東經常會睡不著覺,半夜驚醒,這已經是他的職業病了?;蛟S是因為睡眠不深的原因,柯衛東很早頭發就花白了。多年來,他養成一個習慣,一些重要的事情和細節怕忘記,會提前記在工作日志上,久而久之,已經記過幾十本了。

    眼下使用的是一個黑色的大16K筆記本,采訪他時,我發現老柯就將本子放在隨身挎包里,便問能不能讓我看一看?他略加思索后,笑著說:“不好意思,太潦草了,你不見得看得清?!崩峡碌难凵窈托θ菝鞒簡渭?,總帶著一股孩子氣,并不設防。

    于是我試著堅持了一下,他便從挎包里拿了出來。這本是從去年夏天開始使用的,封面上印著“工作日志、武漢農業科學院”的字樣,扉頁上印著:“熱愛農業,潛心科研,扎根沃土,甘于奉獻”,已經密密麻麻地寫了大半本,橫的、豎的、大字、小字,不拘一格,劃圈標號,字跡龍飛鳳舞,確實如他所說,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清。

    凍雨來過兩回,一回延續好些天,老柯的工作日志上增添了好些個驚嘆號。

    我們要做種質資源的“諾亞方舟”!

    覆蓋薄膜,防止凍傷!

    清理田溝,做到明水能排、雨住田干、溝無積水!

    低洼田塊,開挖“田”字或“井”字溝,以免積水浸泡……

    那些日子里,水生蔬菜研究所接任柯衛東的兩位主任,也是他的學生和得力助手朱紅蓮和匡晶,以及一些年輕科研人員都會不時收到柯衛東的短信:“預警!暴雨雷電即將到……”“預警齊發!雷暴大雨+8級大風來襲”“要到現場看看”……在他的不斷提醒下,水生蔬菜研究所對種質資源的保護更是加強了一系列措施。

    正月初十那天在鄭店,老柯忙得不可開交,主任朱紅蓮帶我也去現場看看。地面還結著冰,快言快語的朱紅蓮一路說“小心腳下”。道旁立著醒目的提示牌:“國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武漢)”。打開鎖著的鐵柵欄,只見棋盤格式的水池——即可栽種蓮藕和其他水生蔬菜的水田,從跟前一直延伸到遠處,帶著冰碴的水面倒映著日光,明晃晃的。每一格里都是一個獨有的品種,朱紅蓮說:“我們叫它資源。”

    哦,看上去平常的水田里卻是深藏著珍稀。

    這些“資源”在科研工作者的每日陪伴下,悄然生長。讓人震撼又感到奇特的是,在那平靜的格子水田旁,還排列著一行行“陶缸大陣”,幾千口赭石色的陶缸,列隊如雄壯的士兵,在冰雪中站立著。每一口缸里也藏有一種“資源”,是水田里那些“資源”的“復份”,也就是說,為保護資源,科研人員力爭做到萬無一失。有的缸被稻草捆扎,有的缸被白色的薄膜包裹,又像一個個胖嘟嘟的雪娃娃,在這個寒風凜冽的初春,它們安然無恙。

    柯衛東和他的同事們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使得“資源”們度過了這個異常天氣的凍春。

    過了3月,鄭店的資源圃里響起了一陣陣笑聲,柯衛東穿著一件灰藍條格的毛衣,外套一件灰色夾克就下了田,他一年四季就那么幾套衣服,這個冬春之時,也總是這么一身穿戴。他和一幫年輕人開始下田忙碌了,趁著天氣暖和,要從格子水田里選種、鑒定、試驗。農家的大田可以機耕、牛耕,而農科院這資源圃里的“小格子田”“大缸土”卻沒法施展,只能靠柯衛東和他的團隊,用小鋤頭刨,甚至用手掰。

    最費體力的,是給幾千口大缸里的“資源”翻土,要將一口口沉甸甸的大缸翻轉,倒出“種質”和泥土,然后疏松、檢驗。倒一口大缸需要四個壯勞力,他們身穿齊大腿的深膠靴,站在缸的四周,一人抬腳勾住缸沿用力往下一踩,旁邊三人則朝他的方向使勁一推,大缸里的水和土就“轟”地倒了出來。接下來,老柯和科研人員要對這一堆堆泥土里的藕、芋頭、蒲菜等“資源”,一個個檢驗、鑒定,進行蓮藕等作物資源調查和試驗數據采集。今年又新增了3000口資源保存缸,工作量也相應增加。

    還有那塊大約種了800份芋資源的地,要挖出來重新換地種植,對每一份資源都要進行性狀調查。芋頭每年都要換地,其他作物則3—5年換一次,掛牌移栽中不能出任何差錯。

    如同農人的春耕,每年如此,每天從早到晚都泡在了田里和試驗室里,這是他們最累但也是最快樂的時光。

    3

    路上雖然結著冰,開車都有些打滑,但這個春天仍然有人絡繹不絕地到鄭店來找老柯,他們操著各地的鄉音,都是來請老柯幫忙選種的,除了說種藕,也拉家常。

    鄭店隸屬武漢市江夏區,這里沃野田畦,兼有湖泊池塘,養得魚肥蝦跳,十里荷香。武漢市農科院的水生蔬菜研究所多年前從城區搬到鄭店,蔬菜所為大家安排了臨時宿舍。老柯的房間里很簡陋,墻角堆放著一摞敞開的紙箱,上邊斜放著一頂草帽,里邊放著大包小包的種子,與其說是宿舍,倒像是庫房。但也能看出老柯的小情趣,窗臺上擺放了三個小而圓的草團,柜子頂上立著一個暗黑的雕塑似的物件,一問卻是鳥兒、蜜蜂廢棄的鳥窩和蜂巢,桌上還擺放著一盆黃褐色干荷花一支蓮蓬,都是老柯冬天從資源圃里撿回來的。

    我看老柯在每包種子的紙袋上都寫了標號,以及種子的名稱:精心培育的鄂蓮1號到14號,我國選育的首批藕帶蓮專用新品種白玉簪1-3號,還有江漢平原傳統的老品種沔城蓮藕、巴河藕、黃灣貢藕等。這些種子在所里的種子庫已有儲存,但老柯習慣自己也留有備份,每天不看見,心里就不踏實。

    來鄭店找老柯的總是會問:“柯工,您看今年我們那個地方種哪個品種?”

    他們跟老柯相識已有多年,有的叫他柯老,有的叫柯工、柯老師,每個人與老柯的相識都有一段故事。

    從小在武漢市新洲區一個鄉村里長大的老熊,早年嘗試過做小生意,開出租車,但都沒能掙上錢,心里焦愁得很。有一天他漫無目的地開著出租車亂轉時,打開車載收音機,偶然聽到農科院有一位柯專家教農民種藕,不覺怦然心動。第二天他就開始四處打聽農科院,直接找到鄭店,找到了老柯,說:“教教我吧,我也想種藕?!?/p>

    本打算只是試一試,沒想到人家柯所長雖然是大科學家,卻一點架子都沒有,絲毫沒有看不起他這位普通的農民,熱心地接待了他,從此領著他這個種藕“小白”練了20多年的本事。在柯老師的指點下,有頭腦、手腳勤快的老熊從出租車司機到蓮藕種植個體戶,再到蓮藕合作社董事長,他栽種蓮藕的面積逐漸達到2000多畝,每年產值達千萬元,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還當選為區政協委員。

    每到春天,老熊都會到鄭店來請教。老柯也會去他栽種的藕田實地指導,多年來從未間斷,他們一起觀察藕的生長,討論市場的反饋,然后確定來年的種植。采訪老柯期間,我也隨他們一起到了新洲漲渡湖,老熊的藕田一望無際,天氣陰冷,但田里有人正在挖藕,田埂上有人在抬藕,把藕裝上貨車??吹贸鰜?,往車上排放那一節節帶泥的鮮藕是個辛苦的技術活,但兩位系著圍裙、戴著袖套、臉蛋紅撲撲的女子手段高超,一邊說笑著,一邊將一根根長而支楞的泥藕碼得齊嶄,就像一面不斷加厚的墻。

    漲渡湖挖出的鮮藕會運往全國各地,老熊說,眼前這車裝得滿滿當當的藕便是運往廣州的,當天發車,凌晨時分就會進到市場的地下車庫,明天一早就上了市,保證南方的市民能吃到他們栽種的好味道。老熊站在田埂上,環指著四周的藕田說道:“我們種的藕都是柯老師他們培育的好品種,粉的煨湯,脆的涼拌、炒藕片……可以做出上百道菜。蓮藕全身都是寶,藕帶、蓮米、藕粉,現在供不應求?!?/p>

    在漲渡湖老熊的合作社里,靠著一面墻的玻璃柜擺滿了金光閃閃的獎牌,墻上掛著一條橫幅:技術培訓“強腦袋”,產業發展“富口袋”。老熊當著我的面,緊緊握住老柯的手說,“這都是柯老師指導得來的?!?/p>

    老熊已跟漲渡湖的鄉親們商量,信心十足地還要擴種1000畝藕。這意味著更多在外打工的鄉親將返回鄉村,腳踩在家鄉的土地上,依靠科技和勤勞創造財富。

    在鄭店,我還碰到了漢川來的老王,他也是來看望柯老師,并請教今年的“香粉”種植的。老王擔任董事長的農業開發公司,可以支配的土地已達到了一萬畝,藕田是其中的一部分。早些年他卻是干屠宰這一行的,也是聽說柯老師選育的藕有市場,才改了行?,F在人稱王總。王總請老柯在漢川建了專家站,田里若有了問題用不著發愁,隨時可以把專家請到田頭。料峭春寒時節,老王卻紅光滿面的,說柯老師他們選育的藕,大大提高了產量,過去畝產藕2500斤,鄂蓮5號上市之后,畝產量達到了4500斤。他扳著指頭如數家珍,還有鄂蓮6號皮色好看,鄂蓮9號是“巨無霸”,都為早熟。還有一種晚熟的,叫“抱子”。

    這些藕的品種名字聽來很有趣,都是老柯和他的助手們取的。就跟新生兒取名一樣,老柯給每一個新品種命名都很用心,也很興奮,調動了從小愛讀的中華詩詞,以及牽動情感的聯想。有一個在疫情期間研制培育出的新品種,老柯特地取名“大白”,一來這藕白如玉,二來更關情的是為了紀念抗疫期間的白衣天使。

    老熊、老王這樣的“藕朋友”,近處的、遠方的,數不清。曾經有位研究油菜的科學家說一句話,柯衛東非常認同:農業科研就得圍著農民轉,圍著土地轉,圍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轉。為了推廣蓮藕品種,他曾經在鄉村一住就是幾年,每天跟農民吃在一起,干在一起,不認識的人會以為他就是當地的農民,而熟悉他的人更是把他當作了自家人,叫他“草帽哥”。

    4

    這個春天的夜晚,老柯又再讀了《哥德巴赫猜想》和《生物進化》,他認為做資源和育種工作,應該全面系統地了解生物進化、生命科學甚至社會科學的不同領域,從生命的早期起源到當今的生命多樣性、DNA和基因組信息,從基本的生命之樹構建到進化發育研究的成果,增加宏、微觀不同層次對進化的認識和把握。

    而面對我的采訪,老柯幾次說,“我們每天做的就是這些事,真沒什么值得寫的?!?/p>

    他這話有一定道理,他和他的團隊所做的科研的確是漫長而又單調的,幾乎每天都做著下田、檢驗、選種等同樣的事。說起來是創新,但周期長,出成果慢,育成一個受到市場歡迎的蓮藕品種,至少要6-8年以上時間,也可謂“十年磨一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足夠的毅力耐得住寂寞。而且與此同時,成功的選育只是一部分,還會有很多項目耗費心血而最終卻未能成功。

    前幾年,我曾因撰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造始末”而采訪到我國一批高能物理科學家,我發現柯衛東跟他們一樣,都是最能耐得住寂寞、并能經受得住失敗的人??茖W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科學家犯錯和失敗的次數比其他任何人都多,但他們從中獲得的知識也是最多的?!边@些年,老柯所獲得的知識沒有白費,他和他帶領的團隊不辭勞苦、不怕失敗而成功培育了一系列蓮藕的新品種。

    香氣撲鼻的排骨蓮藕湯是湖北名菜,而老百姓希望煨湯的藕要“粉”,口感會更好;原本要到9月份以后荷香微散,粉質蓮藕才能成熟,而為滿足大眾口味,老柯他們精挑細選地培育出了令人驚艷的蓮藕“香粉”系列,不僅口感粉糯,并在其他季節也可產出,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嘗到“粉藕”湯的好味道了。

    藕帶爽脆甘甜,還可以加工成年輕人喜愛的小食品,十幾年前,具有前瞻意識的老柯就帶領團隊開展“藕帶蓮”品種的選育,成功選育出優質高產白玉簪1—3號系列。近年隨著藕帶加工產業興起,藕帶需求量大增,受到人們喜愛的“白玉簪”也隨之大面積推廣。

    四月將近時,老柯和團隊人員在鄭店田間選擇各種類型的品種、品質和農藝性狀鑒定評價中,發現了一個令人興奮的單株,皮白、節長而勻稱,而且放了3天后還粉質細膩,香而微甜。他在發給我的短信中寫道:“眾里尋他千百度,找他好久了。”

    我注意到老柯將那藕稱作“他”,仿佛那是一位久違的朋友。

    我問,找到“他”之后,將會怎樣呢?

    老柯說,一是作為新品種直接應用,二是作為親本,再由此選育更新品種及科研,“他”的特點還有待挖掘,現在只是種在6平方米的小池,還要請“他”在大池、大田及不同生態環境下生存,觀察鑒定其性狀表現,對“他”的外觀、營養品質、優良性狀的遺傳規律也需進一步鑒定,還要通過雜交構建群體進行研究。

    老柯再一次興奮地說,這是我們找了多年,希望得到的資源。

    武漢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每年春秋兩季都會召開優異種質資源和新品種展示會,明媚的陽光下,鄭店的田埂上點綴著野花,“蓮優異資源和新品展示會”在漫天春光里如期舉行,中國農科院、廣西農科院、金華農科院等國內一些科研機構派來專家,與老柯他們進行一輪輪有益交流。全國種植大戶及各地的反饋如潮而來。

    其間有幾件事特別引人關注:

    一是送“蓮花湖藕”回家?!吧徎ê骸笔俏錆h蔡甸過去的老品種,如今,人們在勾起鄉愁的同時也勾起對老味道的懷念,但“蓮花湖藕”在當地早已無人種植。所幸的是老柯他們的資源圃存留著這個品種,此時如獲至寶,引種回到蔡甸,牽動了許多人的心。

    還有,送提純復壯的“黃灣貢藕”回原產地種植。這也是個老品種,若干年來,藕節越長越小,味道也越來越淡,老柯他們把脈問診,進行基因提純復壯,再送回原地,預計明年就又有了人們期盼的原味。

    這讓我想起,在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事跡一欄中,對柯衛東是這樣介紹的:

    “潛心研究蓮藕等水生蔬菜資源及育種40載,收集保存種質資源3000余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種質水生蔬菜種質基因庫;發明試管藕誘導方法及微型種藕繁殖技術,蓮藕每畝用種重量由250公斤降到25公斤,每畝節約種苗成本近千元;選育蓮藕新品種近20個,全國種植覆蓋率達85%以上,近10年累計推廣面積4000萬畝,取得社會經濟效益2000億元。顯著提高了我國蓮藕種植水平和生產效益,為我國蓮藕等水生蔬菜產業發展、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作出重要貢獻。”

    4000萬畝,2000億元效益,驚人的數字。

    那些數據是隨著一節節藕的生長而增長的,是老柯和他的團隊幾十年在大地上播撒的種子和心血,大地母親懂得,受到珍愛的植物也懂得,它們得意茁壯成長,從南到北,自由生長,以豐厚的果實來加以回報。

    5

    老柯的助手、學生有時會不客氣地給他提個意見,說柯老,您的辦公室臟亂差,盡是泥巴。

    是啊,老柯每天都在田里泡著,哪能不帶出兩腳泥?格子水田里有了浮萍,老柯會蹲下身子,用手一把一把地撈;蓮子成熟的季節,他會一遍遍地在田間梭巡,親手拾起一粒粒掉落的蓮子,為的是防止品種的混雜。

    有次一不小心,他滑倒在稀泥田里,腰重重地磕在旁邊的缸沿上,爬也爬不起來。他只好叫旁邊的人:“來,拉老夫一把!”聽他仍帶著幽默,其實腰間卻在劇痛,到醫院一檢查,肋骨竟然裂了好幾根。團隊所有的人都很心疼,至今念叨起來,還唏噓不已。

    老柯種藕,也種藕文化。

    他常對他的學生說,自然科學需要人文科學的滋養,科技工作者除了要在本領域下一番苦功夫,還要對其他領域有所涉獵,如文學、哲學、科學史等。老柯休息時愛下圍棋、打乒乓球、聽音樂、看電影、讀書,還愛讀古詩詞。他知道很多有關蓮藕的傳說。

    老柯給我說起江漢平原上有名的巴河藕,曾得蘇東坡的青睞,有詩為證:“巴河有藕天下奇,潔身方正舉世?。惑w長三尺無瑕疵,心多一竅有靈犀。神品有花難移種,靈根獨戀故鄉泥;七百年間為貢品,佳藕天成列御席?!?/p>

    這些年,有好些高校要聘老柯為教授,也有好幾家出版社約他撰寫有關水生蔬菜的科技讀物,他說行,但在人家一再催稿下卻沒有時間。

    時間都去哪兒了?

    他把時間都給了國家的“種質資源”,給了無數渴望幫助的農民兄弟。

    他是一位真正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的科學家。

    6

    小滿剛過,央視新聞播出一則“廣西柳州,萬畝春藕搶‘鮮’上市”,女主持人和一群藕農站在沒過膝蓋的水田里,身后是無邊的綠荷,翠綠的荷葉密密匝匝的,像是鉚足了勁兒。他們彎著腰從泥水里順著藕帶,輕輕地掏出一根根長有三節的嫩藕,這是過完春節栽種,經過六十多天的生長,便可以品嘗到的可口鮮藕。藕農說越新鮮越搶手,錯峰上市供不應求。

    老柯看到了這則報道,不無驕傲地說,這正是他們選育的早熟鄂蓮6號、9號。

    六月到來了,“中熟”的鄂蓮“香粉”“白玉簪”也都會相繼問世,滿塘荷花競相綻放,“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秀色空絕世,馨香為誰傳?”李白的詩像是在為老柯他們點贊。

    老柯說,歡迎你們到鄭店來嘗新藕,看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