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桐廬的磁力
    來源:河北日報 | 蔣子龍  2024年06月12日08:05

    浙江桐廬,“桐下結廬”,單是這名字,就充滿詩意。

    陸春祥《水邊的修辭》中說,遍嘗百草的神農,派遣盡得自己醫術妙諦的弟子迷榖,一路向南,到毒蟲成群、百姓缺醫少藥的蠻荒之地去獨自闖蕩,治病救人。

    迷榖行行復行行,一路行一路醫。當他覺得,應該找個地方停下來的時候,發現了今天稱之為“桐廬”的地方:

    “一條清澈的大江,綠波緩緩流動,另一條斜刺里殺出的支流,將一座山緊緊圍繞。山不高,卻蔥郁,東邊山坳有一大片平地,桐樹茂盛,此山與一望無際的群山逶迤相連。”迷榖就在大江邊的桐樹下,結了一座茅廬,開始采藥、救人、收徒、寫作,世稱“桐君”。

    繼《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之后,他也留下了一部堪稱中國古代醫藥學經典的《桐君采藥錄》。人們感念他,此地遂成為“桐廬郡”。

    桐廬便漸漸地無處不“桐君”,山成為“桐君山”,塔成為“桐君塔”,還有桐江、桐洲與桐君堂等。

    被桐君相中的地方,自然是人間勝境。此后,又吸引來無數文人雅士。

    據皇皇三卷本的《桐廬古詩詞大集》記載,自南北朝至明清,有1900多位詩人,為桐廬寫下了7400余首詩詞。比如,李白、孟浩然、王維、孟郊、白居易、羅隱、范仲淹、蘇軾、陸游、楊萬里等。僅唐宋,就有500多位著名詩人,留下了1400余首詩詞,“幾乎涵蓋了那個時期,所有重要詩人”。這些詩人都寫了怎樣的作品,隨后再說。先講他們為什么會競相趕赴桐廬?

    在桐廬獨絕天下的奇山異水中,有一面“鏡子”,歷經千百年的狂風暴雨、霧瘴彌漫而一塵不染,依然光華璀璨,能照出人的靈魂。

    正因如此,古往今來,諸多名人站在這面“鏡子”前,面對自己的靈魂,或警醒,或懊惱,或惶愧,或憤恨……

    這面神奇的鏡子,便是嚴光,嚴子陵。

    他滿腹經天緯地之才,以亦師亦友的身份,為劉秀答疑解惑,助他奪回漢室天下。

    劉秀成為漢光武皇帝后,想請嚴光回朝為官,輔佐自己。兩人同榻而眠,嚴光將一雙赤腳放到劉秀的肚子上,光武帝卻絲毫不怪罪,被傳為佳話。然而,嚴光還是辭謝不敏,劉秀也沒有強留。

    嚴光回到桐廬,在富春江邊一風景絕佳的高臺上垂釣。他這一伸桿,就讓所有文人學士無比崇拜:“惟將道業為芳餌,釣得高名直到今。”

    他釣魚,竟然成“道”。直如姜太公用“直鉤”,為周朝“釣”了八百年天下。

    李白何等狂放,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蓬蒿人”,甚至自比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欲上青天攬明月”。他親赴桐廬,見到嚴子陵釣臺,無法不慚愧:“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身將客星隱,心與浮云閑。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清風灑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長嘆息,冥棲巖石間。”

    李太白終究是誠直的大家。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池州刺史杜牧調任睦州刺史。上任后,他發現桐廬大好,拜謁嚴子陵祠后,寫下了著名的《睦州四韻》:“州在釣臺邊,溪山實可憐。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湲。好樹鳴幽鳥,晴樓入野煙。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詩中“潺湲”兩個字,最早是謝靈運用來形容富春江邊嚴子陵釣臺的:“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以后便有多人援用這兩字,包括杜牧這樣的大家。

    范仲淹被貶為睦州知州時,大修嚴子陵祠,寫下流傳后世的《嚴先生祠堂記》。其中有歌曰,“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成為千古傳誦的絕唱。

    他還一并寫了10首歌頌桐廬的詩:“瀟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新雷還好事,驚起雨前芽……”

    司馬光在《子陵釣臺》中也曾說:“吾愛嚴子陵,結廬隱孤亭。灘頭釣明月,光武勃龍興。三詔竟不至,萬乘枉駕迎。吁嗟今世人,趨走公卿庭。締交亦歡悅,意氣頗驕矜。其如古賢操,松筠耐雪冰。”

    照此援引下去,還有孟浩然、白居易、蘇東坡、王安石等眾多描繪桐廬的名篇佳作。其中,李清照顯得十分特別。她想到,古往今來拜謁嚴子陵的人絡繹不絕,無論是乘大船小船,無論是官員商賈,多是為沽名釣譽而來,實是有愧于先生之德。她偏要乘夜幕悄悄過釣臺,不驚擾嚴先生,于是寫下《夜發嚴灘》:“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

    愈是曬古人的文字,愈覺富春江邊、富春山下是詩詞桐廬、文化桐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