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人與樹
    來源:光明日報 | 陳蔚文  2024年06月07日07:51

    一位教授朋友告訴我,前陣子回了趟老家,悲喜交加——為家鄉一河兩岸的老樹。悲的是他回去時左岸的樹已被砍掉,喜的是他及時制止了右岸的砍伐。

    原來,因建設河堤,朋友故鄉河道左岸一排蓊郁的老樟樹消失了,右岸的樹近期也準備砍伐。每次回到家鄉,他都會將這些樹攝入鏡頭,它們連綿成片,簇擁著水蔥蘢生長,使一方水土顯得格外靈秀。心痛之下,他設法向相關部門負責人建言:修堤本是造福群眾、功德無量的事,但若因此砍了百年大樹,家鄉父老不會記得新堤的修建,只會記得古樹的消失。這些樹是歲月的見證,也是本地歷史的見證,懇請一定保留!他還提出,這些樟樹本是種資源,不妨以木棧道圍起來成為景觀,增加河堤的美觀。

    還好,他的建言挽救了右岸的樟樹。

    許多同鄉得知此事后,紛紛向他表示感謝。一位幾十年未聯系的小學同學給他打來電話,說自己從小在大樹近旁生活,已有五十多年。

    樹存在的意義,僅僅是作為一種植物嗎?

    在我們的文化里,樹木自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嘉樹如我心,欣欣豈云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樹貫通著精神性,承載著情感寄寓。愛植柳的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到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不正是人類理想國的一種圖景嗎?

    朋友的家鄉,古稱“廬陵”“吉州”。宋元之際,文天祥曾在吉安縣固江鄉侯城書院種下柏樹,當時他還在讀書,共種五株柏,其中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鄉鄰對此頗為不解。文天祥說:“吾異日大用,當盡忠報國,此柏乃生。”這棵柏樹長大后,枝葉倒垂,別有異趣,文天祥也踐行了當年立志,丹心垂史。

    樹在呼吸吐納中,形成植物界的生態聚落,也構建起人類的精神譜系。

    《山海經》中記載的“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不僅有日晷之功能,還可溝通天地。《莊子》中寫道,樹為何生命力持久,因其上下生長,向上指天,向下扎地,立于宇宙之間。而人卻被稱為“橫目之民”,喜歡左顧右盼,始終在做橫向比較,很少獨立守神。莊子還在《逍遙游》里寫到了那棵著名的無用之用的臭椿樹,說“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人若果能做到像大樹一樣自本自根,自會天高地闊。

    日本女作家光野桃寫過一株巨大的樺樹,它參天而立,樹枝猶如巨大的屋頂伸展開來,朋友建議她把手掌放在樹干上輕撫,搖晃手臂,去感受來自樹木的力量。她試了之后,感覺有股暖流沿著樹干傳遞到手掌上。當她走近那株樹的裂隙,將背脊緊貼住樹干,同樣感受到一股力量,“附在肩膀和后背上那近乎麻痹的緊張感似乎也得以緩解”。此后,但凡遇到讓她有感覺的樹,她都會伸出雙手。“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見這些樹,我會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對著樹說:‘哎喲,原來你在這里呀!’”

    在芬蘭北部的拉普蘭德地區,有個“擁抱大樹世界錦標賽”,人們希望通過與自然親近的方式紓解壓力與焦慮。其中有項比賽內容是“自由式抱樹”,選手選定一棵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與樹進行互動。有的選手抱著樹為樹唱歌,有的選手為樹朗誦詩。有的選手嬰兒般蜷縮在樹上,像回到母親的子宮。有的選手在樹下放了好些美食,身穿小丑的服裝為大樹表演雜技。一位選手身穿棕色連體絨衣,惟妙惟肖地模仿棕熊抱著大樹蹭癢的動作,引得所有人開懷大笑——笑聲中,人們感覺樹木就是朋友,是親人,它們陪伴著人,撫慰著人,以那片生生不息的綠色,帶給人們平靜與信任。

    又想起了朋友家鄉的樹——相信在河道左岸,很快就會補種上一排香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