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廣西文學》2024年第5期|吳佳駿:肉體生長的地方
    來源:《廣西文學》2024年第5期 | 吳佳駿  2024年06月11日08:08

    生活實在是太沉寂了。

    我得回去,我們都得回去。在無根的城市里待太久,唯有踏上返鄉之路,我的心才是踏實的,肉體和靈魂也才能獲得些許慰藉。雖然每年返鄉,我的內心都在刮風、下雨和飄雪。

    今天是2024年農歷正月初一,連日的陰沉天氣出現回暖跡象。山村公路兩側的土崖上,黃色和粉色的野花探出頭,在東張西望。它們是在望春嗎?我坐在車內默默地猜想。父母則坐在車的后排座上,不說話,但我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只有我那兩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在你一句我一句地斗嘴,把歸鄉當成了郊游。這不怪他們,畢竟他倆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出生和成長。年齡又那么小,尚不知道生活之水的深淺。

    按往年慣例,我們是會選擇回鄉過除夕的。只因臘月三十那天,我父親的師娘去世了,我們得趕去吊唁。父親在十多歲的時候,就拜在一位老中醫門下學習岐黃之術。在那個艱苦歲月,他師父和師娘都待他不薄,有再造之恩。前幾年,父親的師父去世,他在其靈堂前長跪不起,悲痛欲絕?,F在師娘也歸西了,他不能不去吊唁。盡管,父親已罹患阿爾茨海默病,記憶力嚴重衰退,還走丟過多次??僧斔犅剮熌镫x世的消息,還是埋頭哭了起來。有些刻骨銘心的記憶,是會跟隨人一輩子的。

    我知道父親心情不好,卻不知該如何安慰他。前年十月份,我的奶奶去世,他同樣遭受重擊,彷徨無所依傍,常常躲到無人的地方落淚。我看著他孤單的背影,心里十分難受。奶奶無疑是父親精神上的一棵大樹,現在這棵大樹的根被斬斷了,那種無助和空虛引發的陣痛,沒有經歷過失親的人,無論如何是不能理解的。這之后沒多久,父親就因患病記不住事了。是上天垂憐他,替他在抹去痛苦的記憶嗎?誰知道呢,人世間的許多事,都是沒有答案的。

    老實說,我們這次回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給奶奶上墳。我想在父親還沒有完全失憶的時候,多領他去看看奶奶。哪怕他只消去奶奶的墳前站上一會兒,也是好的。父親需要這個儀式。身為他的兒子,我了解他。要是待哪天他連我也不認識了,我再領他去祭拜奶奶,我擔心奶奶會在那邊責罵我,怪我沒有照顧好他的兒子。我即使給奶奶燒再多的紙錢,磕再多的響頭,估計她也不會原諒我。

    好一陣顛簸過后,車就要抵達老家。在經過一條廢棄的水渠時,沉默著的母親開口了。她招呼我停車,說:“既然路過你奶奶的墳地,不如先去給她把紙錢燒了再回家?!蔽覀兌键c頭應允。奶奶的墳就在水渠的背面。下了車,我們手提香燭、鞭炮和供果,朝奶奶的墳地走。兩個孩子仍在嘻嘻哈哈,折斷路邊的芭茅穗子,相互打鬧。那一瞬間,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也曾跟他們一樣,充滿了童真和天趣。我也曾折斷過樹枝或野花,拿在手里揮舞著,在朝霞或晚霞中奔跑。那時候,我缺衣少食,沒有夢想,不懂得人生需要揚帆啟航。也不會有人諄諄告誡我,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任我是下河摸魚蝦還是上樹掏鳥窩,只要我每天在太陽落山前回家,父母都是放心的。這種野蠻生長,極大地培養了我的獨特個性和孤勇品質。以至于我踏上社會后,不管走到哪里,骨子里都難掩那股子野性??梢娨粋€人的不合時宜,都是有原因的。你從小生活的環境,將影響你日后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只可惜,從前那無憂無慮的日子,我再也回不去了;就像曾經帶給我歡樂和愁苦的故鄉,我再也回不去了。

    圖片我在這座老屋里出生和長大。多年前,因修公路,老屋被拆,重新蓋了新房

    奶奶的墳堆上長了不少高粱,這讓母親大為驚訝。她清楚地記得,安葬奶奶時,我們是沒有點種高粱的,只種了蠶豆和豌豆。母親說,這屬吉祥之兆,奶奶是想借此告訴她的后人,自己在那邊過得很好。聽母親如此說,我們都倍感欣慰,虔誠地蹲下身子,替奶奶撕紙錢、擺供果、點香燭。唯獨父親傻傻地站在旁邊,目光凝視著奶奶的墳頭,好像在跟奶奶說心里話。斯情斯景,瞬間讓我想起安葬奶奶的那天清晨。毛毛細雨在空中飄灑,喧天的鑼鼓震徹山谷。幫忙抬棺和掩墳的人,以及老老少少的送葬人群,站滿了墳前的草坪。父親拿著“引路幡”,木木地佇立著,看上去不悲也不喜。而我的幾個姑姑,一直在流淚,眼睛都哭腫了。直到抬棺人將奶奶的遺體送進棺木的那刻,父親才如夢初醒般沖上去,試圖抓住奶奶。旁側的人趕緊制止他,他才沒有猛撲。見父親那樣,我原本悲痛的心越加悲痛了。

    母親邊燒紙嘴里邊默念著什么,也可能是在祈禱。她和父親一樣,都是對奶奶有話說的人。我不想讓他們沉浸在對奶奶的思念中,趕快叫兩個孩子過來給他們的曾祖母作揖、磕頭,還故意說些寬心的話,以分散父母的注意力。其實,不只是我的父母還沒有從失去奶奶的悲痛中走出來,我的姑姑們依然如此。自奶奶亡故后,我經常在抖音上刷到我的三姑和四姑對奶奶表達哀悼的視頻。特別是四姑,發了許多奶奶生前的照片,還配上悲情的歌曲,見之令人垂淚。大家心里都明白,不管是誰家,只要老人還健在,姊妹或兄弟們就會邀約,在逢年過節時去看望老人,聚一聚,聊聊天,共同維護著血緣親情。一旦老人離世,彼此間的情分自然也就生疏了。有些相隔數年,都不會碰頭打個照面。每個人都有一大堆不見面的理由,時間長了,也就跟陌生人無異。這便是中國家庭的普遍現狀。當然也有例外,只是占的比例很小。就拿我的幾個姑姑來說,奶奶活著時,她們每年春節都必定會來我們家拜年??赡棠套吆蟮漠斈甏汗潱齻兙蜎]有一個人來我們家了。我知道她們都忙,既要照看孫子,又要干活養家。身為底層人,求生不易。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的,真正的原因還是在于我的奶奶已不在人世了,有點“樹倒猢猻散”的意味兒。有什么辦法呢,人與人之間,不論是親人還是朋友,沒有哪種關系是穩固的、持久的。誰也別指望能與誰肝膽相照,不離不棄。親情關系還好一點,你看現實生活中那些朋友關系,同事也罷,閨蜜也罷,哥們兒也罷,倘若離了利益這根繩索的捆綁,沒有多少人能夠相扶相攜走到最后。

    我曾有個忘年交,他喜歡寫小說。我們隔三岔五都會相約碰面,論文學,談心事,可謂無話不說。我原以為,能跟這樣坦蕩、耿介的兄長結義,實乃人生一大幸事,因此分外珍惜。誰知道,交往到后來,他時常將新寫的小說拿給我看,請我提意見。我對朋友素來真誠,每次都有啥說啥,從不遮遮掩掩,欲說還休。他聽后似乎也不氣餒,還面帶微笑地掏出紙筆來記錄我說的意見,感謝的話說個不停。再后來,他可能覺得我是在裝糊涂,干脆挑明了說,希望將他寫的小說刊登在我編輯的刊物上。如果上不了我們的刊物,也希望能替他推薦到其他刊物發表。在友情的施壓之下,我挑選了他寫得較好的一篇小說,讓其反復修改后,推薦到一家文學刊物發表了。那段時間,他都興奮異常,見面就說:“老弟,謝謝你,我這輩子綁定你了?!蔽抑荒芸嘈ΑL到甜頭后的他,挑燈夜戰,寫作越加勤奮。只要寫出新作,就興沖沖地傳給我。他的意思,我懂。然而事實是,他的小說越寫越糟糕,感覺不是用筆,而是用模具在生產。一段時間過去,他見自己的作品再也沒能刊發出來,便懷疑我根本沒有將他的小說推薦出去。為消除他的誤解,我將好幾家刊物的退稿郵件截圖給他看。他看后仍是不悅,責怪我沒有誠心幫忙。在他眼中,好似全國各地的文學期刊編輯都是沒有原則和底線的,只要關系到位,混熟了作品就能遍地開花。他的態度和認知,令我后悔當初替他推薦作品發表。一次,他請我和另外幾個朋友吃飯,或許是喝了點酒吧,他竟然當眾大罵我不仁不義,在座的人無不愕然。從此以后,他便與我斷絕了往來,留給我的只有痛。這便是友情,我相信此事絕非個例。

    圖片我在這所學堂里上到小學五年級。當時學堂只有一個老師,他既教我們知識,也教我們做人

    扯遠了,還是說回上墳的事。就在我們燒完紙,要轉身離開時,身后突然有人說話:“你婆婆的墳風水好啊。”聽聲音,我就知道是根子大爺。他的家就挨著我奶奶的墳。我見他笑瞇瞇地走過來,趕緊迎上去,掏出煙來散。像他這樣的人,我是得罪不起的。我奶奶的墳占用了他的“宅基地”。其實也不是他的宅基地,他原來的房屋在山腳下,公路修通后,為圖出行方便,他便在公路附近的山丘旁修建了新房。這樣一來,他就強行說新房周圍的山地都是自己的宅基地。也沒人對他的蠻橫表示抗議,都是本村人,抬頭不見低頭見,除非萬不得已,誰也不愿結仇。我奶奶離世時,唯獨在他新房旁側選中了墳穴。母親深知,若不是自家的田地,要想在那里安葬老人是件麻煩的事情。那些天,根子大爺主動跑來擔任“香燈師”。所謂“香燈師”,即是幫助道士做些燒紙、點香和放鞭炮等活計的人。千萬別小看了這個差事,孝家是要按照每天兩百元的標準開工錢的。如今,在鄉村生活的人越來越少,若遇到某家操辦喪事,幾乎找不到幫忙的人。根子大爺是干這種事的老手,凡我們村有老人去世,都是他出任“香燈師”。他自己樂意,孝家也樂意。根子大爺有個小兒子,剛過弱冠之年,成天游手好閑,性格又古怪,動不動就要掄刀傷人,以致村里人都不敢招惹他。根子大爺每次去做“香燈師”,都要將兒子帶上,目的是想讓孝家將“扎靈房子”的事交給他兒子做。這樣,他們父子倆又可以多掙幾百塊錢。當時,根子大爺也向我母親提出過請求,讓我們將奶奶的“靈房子”交由他兒子扎。母親當即去跟道士商量,誰知道士也想獨攬此活兒,肥水不流外人田嘛。這可讓我母親為難了,搞不好自己就會成為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但我們心里都清楚,辦喪事肯定是以道士的意見為主。要是得罪了道士,必定沒有好果子吃。無需思忖,母親只能委婉地將情況告知了根子大爺。根子大爺表面上裝得很大度,心中卻怏怏不樂。故當我們提出將奶奶的墳穴挖在他的“宅基地”上時,任憑我們是給他下跪,還是謙卑地說好話,他都態度堅決,死活不同意。結果還是母親經驗豐富,偷偷地塞給他一沓鈔票,他才和顏悅色地答應了。

    我歷來對某些鄉村風俗深惡痛絕,但我置身這樣的生存環境中,根本無法掙脫。假如我們不按風俗替奶奶操辦喪事,今后我父母就沒法回村了。他們會被鄉鄰罵為不孝,會被人戳背脊骨和吐唾沫。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鄉村也在發生變化,可許多根深蒂固的觀念卻依舊沒變。不管你進城多少年,只要你的長輩還在鄉下生活,或最終要送長輩落葉歸根,你都得按照風俗行事。反之,你收獲的必將是羞辱而非榮耀??v使你再有權勢、再有名望和地位,一旦違背了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村民們就不會認可你,他們會從心里將你除名,視為忤逆之子。這不是愚昧與文明之間的博弈,也不是落后與進步之間的較量,而是對鄉土社會結構和人倫秩序的維護,更是對傳統文化和禮法制度的恪守。

    近年來,經常有城里人將自己亡故的老人拉來村中安葬。要是以前,若死者不是本村人,是休想來村里入土的。村民都很團結,尤其是村中的長輩,嚴守著決不讓外人來村入葬的規矩??刹恢獜暮螘r起,這個規矩變了。只要死者的家屬給錢,即使死者不是本村人,也可以拉來村中安葬。過去那些嚴守著規矩的老人們的后人都已進城謀生,不再關心村子里的事,也不大關心自己的父母。他們頂多在逢年過節時回家吃頓飯,就匆匆地跑了。老人們知道時代不同了,更知道錢的重要性。只要能掙錢,誰還愿意守著規矩呢?

    據我所知,城里人來村中安葬一個老人,收費都在萬元以上。有個別經濟條件優渥的家庭,只要能為亡親覓得一塊風水寶地,他們甘愿多拿一萬到兩萬塊錢給村民。這與城里的公墓相比,已經算便宜了。位置稍微好點的公墓,一個墓坑差不多要賣十萬元。故村民們只要聽說有人要來村里入葬,他們都會流露出欣喜。盡管按戶頭平分下來,到他們手中的錢也沒多少。但對于農民來說,小錢也是錢,有總比沒有好。他們寧可得罪族人,也不愿得罪錢。在一個重利輕義的社會,沒有人傻到會跟錢過不去。

    這讓我想起發生在幾年前的一件事。村中修子大爺的大兒子病逝,跑去幫忙的人,個個都要求開工錢。若不開工錢,他們就袖手旁觀。挑水要錢,切菜要錢,劈柴要錢,挖墳穴要錢,抬棺要錢……這讓本就不富裕的修子大爺苦不堪言。但為讓兒子順利下葬,他也只能沮喪著臉答應。

    修子大爺有三個子女,兩男一女。死去的大兒子是個單身漢,生前在縣城附近的一個手工作坊看管庫房。他因強奸作坊老板的閨女,入獄八年。出獄后,落下滿身疾病。他時常吐血,每次吐血都會暈厥。沒多久,便歸西了。他的二兒子,在十多年前入贅到另一個鎮落戶后,就跟他疏遠了,幾乎不見回來。他的女兒,比她兩個哥哥的命運稍微好點,嫁給一個理發師。夫妻倆在縣城買了個門面,靠開理發店維持生計。修子大爺操辦完大兒子的喪事后不到一年時間,他的老伴不知是悲傷過度,還是絕望透頂,也病逝了。跟他大兒子去世時的情形一樣,跑來幫忙的人同樣向其索要工錢。若不給,大伙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把修子大爺氣得周身發抖。

    這就是如今的鄉土社會。在我的童年記憶中,過去無論誰家辦紅白喜事,全村男女都會跑來義務幫忙。沒有人會開口要錢,即使主人開錢,也沒有人會收。大家都說,鄉里鄉親的,談錢就見外了。那時候的人多淳樸啊,哪像如今,遍地都是勢利之人。

    最刺痛我心的事,是在給我奶奶辦喪事時,華子大爺的舉動。在我心里,華子大爺是村里最本分、最厚道、最仁義的人。他素來樂于助人,不圖回報。從我記事起,他就沒少幫我們家的忙。無論是插秧割麥、栽苕收豆,還是耕田翻地、修房造屋,華子大爺的身影都會出現在我們家。這讓我一直對其心存感激。華子大爺只有一個兒子,是個江湖牙醫。每逢趕集日,他便游走于各個鄉鎮,擺攤設點,替人安裝假牙度日。華子大爺的兒媳婦是貴州人,在縣城一家家政公司上班。

    圖片我從小在這條河流上往返。河對面的山坡上,坐落著我的家

    我還在讀初中時,他的兒子就將這個貴州女人領回了家。那些年,華子大爺的兒子兒媳經常吵架,鬧得雞犬不寧。他兒媳婦罵他兒子欺騙了她,將她哄到這個窮山惡水之地。女人每次破口大罵,華子大爺和他兒子都默不作聲。等女人罵夠了,怨氣也就消了。后來,當他們有了孩子,女人似乎也認命了,不再大吵大罵,整天只顧埋頭干活。遺憾的是,他們生的小兒子,先天小腦發育不全,走路歪歪倒倒,說話言辭不清。如今都成年了,行為舉止卻依然似幼兒。起初,華子大爺的兒子兒媳將其接到縣城的出租屋,讓他每天專門負責照顧自己的小孫子。一年之后,大概是他們覺得生活成本太高,索性讓華子大爺將小孫子帶回鄉下生活。我每次回村都能看到華子大爺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小孫子,在鄉村公路上散步。目睹他們爺孫倆相依為命的身影,我的心非常難受。

    可就是這個誠實、善良的老人,那天在幫忙捆扎抬我奶奶遺體的竹架時,竟然也毫不客氣地問我要工錢,這讓我的心比平常看到他們爺孫倆散步的身影時還要難受。我理解華子大爺的生存處境,即使他不開口要工錢,我也不會虧待他。但他就是主動開口要錢了,他此舉讓我五味雜陳。我心里明白,在華子大爺向我開口要錢的那一瞬間,這個村莊留給我的最后一絲美好已蕩然無存。

    我該說什么好呢?我能指責華子大爺不對嗎?能指責我的父老鄉親不義嗎?永遠不能。我在想,要是我跟他們一樣生活在鄉下,從來不曾離開過故土,說不定,我比他們還要變化得厲害呢。罷了罷了,任何對他人的道德指責,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一個人,要是沒有生活在特定的環境,是不可能設身處地進行換位思考的。

    我相信,我的鄉鄰們也不情愿自己變成這樣。但若是不這樣,他們又該怎么活呢?身為底層人,選擇求生的空間原本就很狹窄。在嚴酷的生存面前,他們也只能隨大流,不然就沒法活。

    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不會的,生活教我們會。這不,當我給奶奶上完墳,去往另一處祖墳祭祀時,恰好碰到修子大爺的女兒在給她母親上墳。她母親的墳旁,添了一座新墳。她不但在母親墳前燒紙,同時還在新墳前燒紙,這讓我納悶。我試探著問:“這新墳里埋的誰?”修子大爺的女兒回答:“我父親?!蔽乙幌伦用闪恕@^而問道:“你父親什么時候走的,咋沒聽村里人說?”修子大爺的女兒沉默半晌,才告訴我實情。她說自她母親去世后,她就將父親接去縣城生活了。進城后的修子大爺,成天神思恍惚,老念叨著回鄉下。但她不放心父親獨自在鄉下過日子,沒同意他的請求。三個月前的一天早晨,她不見父親起床,推門一看,修子大爺已經死在床上了。因有前面哥哥和母親的遭遇,她料到若將父親的遺體拉回老家辦喪事,必定又沒有幫忙的人。為省事,她直接將修子大爺火化后,悄悄地將其骨灰抱回老家入土了。她說,自己是嫁出去的女子,平常跟村中人沒什么交情,也沒人愿意幫她安葬父親,她如此選擇無疑是最明智的。她還說,照她的想法,根本不想將父親抱回老家安葬,只因父親生前多次向她表示,希望自己死后能挨著老伴兒的墳下葬,為滿足父親遺愿,她才將其送回故土的。

    我聽她如此說,心中更是無比凄涼。晚上,我一宿沒睡著覺。躺在老家的木床上,望著窗外的月光,我好想痛哭一場。最近五年,我熟識的村中長輩,一個個先后離世,這帶給我巨大的傷感。故鄉對我來說越來越陌生,曾經熟悉的一切都煙消云散了。我不敢想象,倘若再過十年八年,我的故鄉會是什么樣子?雖然現在國家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好:房屋修漂亮了,公路通了,天然氣通了,自來水通了……可仍舊不見有多少進城的農民返鄉重建家園。我不是三農專家,無法從理論上分析造成此種現狀的根源,我只能說事實。唯有事實是騙不了人的。還不只是我們村,這些年因工作關系,我深入全國不少省市的鄉村進行過走訪和考察,所看到的情形與我的村莊沒啥區別。但愿這種現狀只是暫時的,畢竟已有有識之士參與到鄉村建設的事業中來。

    第二天起床后,我趁母親做早飯的時間在附近走了走,發現在我家旁邊,被挖掘機刨出來一條機耕道。我順著機耕道朝山坡上攀爬,想看看此道通往哪里。待我爬上坡后,看見整個坡頂都被翻耕成了田地。田地里種滿了蠶豆,綠油油的嫩苗在陽光下生機盎然。我猜這成片蠶豆肯定不是農民種的。后經打聽,果不其然,是有人承包了坡地,試圖發展經濟作物。也許,這便是新農村煥發出的新氣象吧。

    吃罷早飯,我又沿著鄉村公路漫步。當我走到村頭池塘的拐彎處時,一座氣派的小洋樓赫然矗立在我面前。小洋樓周圍,還建有游泳池、觀景臺和休閑涼亭。我出于好奇,走近細瞧。鐵柵門之內,鮮花成行,幾只鳥雀在花叢間跳躍,別有意趣??梢哉f,這簡直就是一個康養勝地。我萬萬沒想到,這個閉塞的村莊,竟會藏著一處花園式景觀。

    圖片我坐在故鄉收割稻谷后的秧田里,追憶往昔時光

    它是何人所建呢?是有人衣錦還鄉,建造這個“小園林”供自己養老嗎?我正這樣想時,村民廣子大爺背著手、叼著煙向我走來。他一見我就熱情地打招呼:“小吳回來啦。”我微笑著連連說是。一陣寒暄過后,我問他這處景觀是誰發財后建造的。哪承想,廣子大爺的回答讓我感到意外。他說:“咱們村誰有實力建造這么奢侈的房子,是區里一個什么部門投資修建的?!本o接著,他又給我說了一大通內幕,越說我越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廣子大爺到底是此事的見證者,連某些細節他都說得一清二楚,這充分說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據他透露,這個部門為修造此處景觀,占用了四戶民宅。他們與村民簽訂合約,租用其住房進行改造,每戶人家一次性支付租金六萬元。租房的使用期限為二十年,租期滿后,即將房屋歸還給房主使用,但不拆除和破壞所有改造設施。這四戶被改造房屋的主人是親弟兄,其中一人本事很大,在社會上挺吃得開。

    廣子大爺說完,朝我嘆口氣,擺擺手,轉身走了。我不知道他所說的是否屬實,我只知道這處“世外桃源”就在我眼前真實地存在著。我也不想去對這處“小園林”做任何的猜測和妄評,但我只想說一個事實——在一個閉塞之村建造如此奢華的一個處所,會有人來消費和度假嗎?如果有,他們會是誰?

    午后的陽光有些稀薄,我的兩個孩子在嚷嚷著要返城了。昨天晚上,他倆都沒睡好。一會兒嫌床鋪太硬,一會兒嫌被子有霉味。直吵嚷到后半夜,他倆才安靜入睡。今天剛起床,他們就在向我母親抱怨,催促著要離開這個“鬼地方”。

    我理解孩子們,這個村莊不是他們的“血地”。這塊土地既沒有哺育他們成長,也沒有承載他們的苦樂,更沒有安放他們的心靈。他們只是這個村莊的過客??晌也灰粯?,無論這個村莊是貧窮還是富饒,是荒蕪還是繁盛,我都會念茲在茲。哪怕我躺在城市里的空調房中做夢,我夢見的也依舊是村莊里的場景和人事。

    換句話說,這個被我稱為故鄉的小村莊,是我的“精神之母”,它塑造了我的性格和心性。故我無論走多遠,都割舍不了對它的思念和感恩。我深深地懂得,它不僅是我肉體生長的地方,也是我靈魂誕生的地方。

    【作者簡介:吳佳駿,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紅巖》文學雜志社編輯部主任。在主要文學刊物發表作品逾兩百萬字,入選各類年度文學選本數十種,主編有年選《散文隨筆選粹》(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小魂靈》《小街景》《小卜辭》《我的鄉村我的城》等十余部。曾獲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冰心散文獎、絲路散文獎、長安散文獎、豐子愷散文獎、劉勰散文獎、重慶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