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與人物相輔相成 ——《擂鼓墩》創作手記
我曾應約為曾侯乙編鐘寫了一部非虛構作品,即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曾侯乙編鐘那些事》。我的一個文學兄弟陳應松讀過我的一些非虛構作品,他說,老哥,你的那些故事和細節,可以拿出來,寫成小說,一定很棒。這些年,我從我的非虛構作品中拎出一些故事人物,寫了 不少的小說作品,《擂鼓墩》是其中的一篇。
當工地上挖出幾個銅罐子后,一個在工地負責工程的軍人,覺得地下可能有文物,就去找當地的文化館文化局,人家派人來看了,說這地方沒有文物,還嘲笑他有點小題大做,想立功。但這個軍人,在上級要他按進度繼續炸山的情況下,還是一次次往文化局文化館跑,最后來的一個人懂點文物,確定下面有東西,從而挽救了國寶被開山炮轟成齏粉的命運。如果沒有這個執著的軍人,我們就沒有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曾侯乙編鐘了。
發現編鐘的偶然過程,充滿了傳奇與故事性。一個堅持己見百折不撓的人,有性格。故事和人物都有了,這篇小說就好寫了。
寫小說,就是寫故事寫人物,我說的是中國式的現實主義小說。現代主義的小說可以不要故事和人物,它們可能只要一個敘述人,敘述意識的流動與一種感覺和幻想。我不寫這樣的小說,也寫不了這樣的小說。
小說的故事要好讀,小說的人物要有性格。故事講得好,人物性格從故事中凸顯出來。人物寫得有性格,能使人物在故事中表演得更精彩,故事就更好看。
故事和人物,相輔相成,就是一篇不錯的小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