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劇院紅色原創大戲《好八連》亮相天蟾逸夫舞臺 “霓虹燈下的哨兵”有了新注腳
上海越劇院原創現代大戲《好八連》以《霓虹燈下的哨兵》為創作靈感,讓兩代八連戰士“隔空對話”。(上海越劇院供圖)
從藝40余年,越劇名家許杰在舞臺上穿軍裝的機會屈指可數,更不用說和一眾男演員們英姿颯爽地集體與觀眾見面,“大家的精氣神都聚在了一起”。作為“光榮之城”2024上海紅色文化季的紅色舞臺作品展演劇目,上海越劇院原創現代大戲《好八連》昨今兩晚登陸天蟾逸夫舞臺。
創作靈感源自一代人的記憶《霓虹燈下的哨兵》,《好八連》從中拓展出現代敘事,讓“好八連”精神在當下繼續閃耀。“在上海解放75周年到來之際,《好八連》的上演對于上海越劇人來說意義非凡,我們努力向觀眾證明,越劇始終貼近時代,擁有廣闊的創作空間。”許杰說。
鍛造軍人氣質,演員為角色軍訓
在演出后臺,1949年“好八連”的行軍包和當代八連戰士的背包整整齊齊地緊挨在一起。劇中,相隔70年的兩代“好八連”也正是因為軍魂的傳承密切地連接在一起:2019年,一場特戰考核即將開啟,新兵秦小軍才能出眾,卻露出年輕人自我和浮躁的心態。為將其鍛造成真正的八連戰士,指導員嚴斌費心籌謀。而多年來以精神支柱給予其力量的,便是因1962年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而家喻戶曉的八連第一任指導員路華。
接到“嚴斌”這一角色,演慣才子佳人的陸派小生徐標新內心有過猶疑:“這個角色太難了,沒有小生的框架可以套,沒有程式化的動作可以借鑒。”經過思慮之后,他下定決心,就像代代相承的“好八連”一樣,身為中生代的他,應當給年輕的后輩男演員們做個榜樣。創排初期,為更好地塑造演員的軍人氣質,劇組特地安排了為期一周的軍訓,由八連退伍教官全程指導,訓練內容涵蓋了隊列、拳術、體能、行軍、戰術訓練等。
正是這一次體驗,讓徐標新對軍人有了切身的體會。8月份的酷熱天氣里,走單邊橋走到雙腿雙臂發抖,但仍要緊緊抓住鏈條,以防掉入水中;匍匐前進,汗水粘著飛蟲吸進鼻子,仍要奮力接近終點。“軍人的信念和堅韌,那時候我充分地體會到了。”《好八連》演出前,徐標新暫時“清空”之前的傳統戲記憶,一遍遍回味軍訓時的時光,“站在臺上的一刻,我和嚴斌真正地融為了一體”。
“好八連”精神永不過時,戲里戲外皆有傳承
說好軍旅故事,離不開對軍旅生活的深度了解。據《好八連》編劇莫霞介紹,主創團隊曾先后七次赴“南京路上好八連”所在部隊采風、交流、座談,參觀宿舍、訓練場地等,并與八連第26、27任指導員、連長及業務骨干長期反復交流。作品里戰士對頭盔的深沉情感便是來自采風。演習與真實戰場不一樣,沒有生死,但戰士的頭盔相當于頭顱,當戰士在演習中被判定為“死亡”時,必須摘下頭盔。看到戰士們珍視頭盔如同珍視生命,主創深受震撼,并將此嵌入劇中。
上海越劇院第十代演員馮軍和其飾演的“秦小軍”同樣年輕,這也讓他對人物從小自私到最終成熟的轉變過程更有體會。“這個角色既復雜又簡單,他有著豐滿的人性。我不想回避他的一些暗面,更想展現出他如何一步步受到好八連精神的激勵,完成蛻變。”因為《好八連》中的作戰場面,馮軍還用上了過去在戲校學《盜仙草》《擋馬》的武戲功底,這才有了劇中搶背、下高、飛腳等一連串精彩展示。
“震撼、好看、越劇味濃。”第一輪演出過后,觀眾給出了最直觀的反饋。越劇戲迷愛聽唱腔,《好八連》不因是現代戲就忽略了劇種本身的特點。演出中,陸派、尹派、范派、徐派、袁派等悉數登場,幾乎是一人一流派。根據劇情需要,演員們作出調整。為了展示出軍人的沉穩,徐標新在清麗飄逸的陸派基礎上加強胸腔音,并吸收了滬劇、錫劇男演員的演唱方法。與此同時,作品也凸顯了越劇長于抒情的風格特色,著重刻畫了戰友情、母子情、夫妻情、姐弟情。
戲中有傳承,戲外同樣是幾代越劇演員的接力。今年恰逢上海越劇院男女合演團成立65周年。“《好八連》這部作品和永不過時的八連精神,對于我們演員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徐標新對記者表示,“越劇雖然年輕,但沒有停止過發展的腳步。我們會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向觀眾演繹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