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找到觀看和認知世界的獨特方式 ——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國際交流會側記
日前,由中國作協外聯部指導,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辦,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童趣出版研究院承辦的“童書創作:構建成長的力量”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國際交流會在京舉行。活動分為上下兩場,來自中國、黎巴嫩及瑞典的10位兒童文學作家及研究者到會交流,圍繞“融媒體時代,兒童文學如何書寫當下兒童的精神世界”及“繪本閱讀與兒童審美能力培養”兩個子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兒童文學創作:共情當下,賦予未來
上半場活動由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原主席、生命樹文化促進中心理事長張明舟主持,黎巴嫩阿薩拉出版社社長、IBBY黎巴嫩分會主席謝琳·克萊迪,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納楊、作家出版社編審左昡及兒童文學作家王璐琪圍繞兒童文學創作相關話題展開交流。
張明舟在主持時提到一句英文俚語:“You are what you eat,you are what you read(人如其食,人如其讀)”。在他看來,兒童文學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的力量,好比是兒童精神成長的主食。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故事,講述并展示這些故事,有助于讓世界成為多元文化的百花園,體現出人類的平等、尊重等核心價值觀”。當前的科技發展,使得世界日趨扁平化,兒童文學作家應當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通過更多優秀作品來啟迪和教育孩子。
納楊在介紹活動初衷時表示,當前社會的閱讀狀態與習慣已經發生顯著變革,并對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當下的兒童文學創作應當注重“共情與給予”,“共情”是指兒童文學應緊密貼合當下少年兒童的思想情感與生活習慣,理解他們在網絡普及后(即所謂“Z世代”)與上一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確保作品能引起當代孩子們的共鳴;“給予”是指寫作者們需要肩負的責任:通過作品提供人生啟示,讓孩子們從書中了解人生的多樣、世界的廣闊以及生活的本質。此外,兒童文學始終要確保內容的可讀性,無論寫作如何展開,最終仍要回歸到滿足兒童閱讀需求這一根本點上。
謝琳·克萊迪在發言時說,當今世界的飛速發展,導致了很多新現象的出現。寫作者要更多關注少年兒童所面對的成長問題,如與父母的溝通方式和在學校中的情況等。另一個顯著的變化是網絡平臺的使用: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很多線上的網絡閱讀平臺,這些平臺能夠便捷地提供海量書籍,讓閱讀更為方便,大大改變了孩子們的閱讀方式。這種改變有利也有弊,如何更好地應用互聯網技術去推廣閱讀、提升閱讀效率,是我們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左昡談到,在當下的社會中,孩子們的生命節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他們的生理成長節奏明顯加快,比如孩子們的身高,與過去的同齡人相比是難以想象的;另一方面,由于身處被手機和互聯網環繞的時代,他們的視覺節奏也發生了巨變,獲取信息的途徑更為豐富多元,不再局限于書本。如今的孩子已不再是被動接受故事的群體,他們主動選擇和獲取信息,主體性顯著增強。寫作者需要努力適應并把握這種節奏變化,跳出固有思維,與“Z世代”共情。“我們需要去深入了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跳出現有的認知框架,與他們平等對話。在這個扁平化的世界中,他們在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跨越障礙、追尋夢想,我們應該尊重和珍視他們,幫助他們連接世界,實現自我成長。”
王璐琪談到,今天的青少年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變得孤獨,他們看似在通過屏幕連通世界,實則個體被割裂,忽視了對集體的融入。她本人的創作正是試圖通過描繪青少年的成長困境,幫助他們調整心態,找準自己在集體中的定位。
談及對特殊少兒群體的關注和書寫,大家認為,寫作者在觸及這類題材時,應避免浮光掠影的、外部的獵奇式描寫,要從孩子自身出發,描繪孩子如何自我應對和解決問題,不要過多摻雜成人視角。在創作不同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時,作家心中應該堅守一個關鍵的原則,那就是以平等的視角,去尊重和表現每一個兒童的每一段童年,無論它發生在身邊還是遠方,在當下還是歷史中。兒童文學的責任是將歡樂播撒到全世界,無論身處何種境遇的孩子,都有權利因童年的快樂而有勇氣面對一切。
繪本閱讀:審美教育的重要啟蒙
下半場活動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暉主持,IBBY瑞典分會主席團成員蘇珊·桑德斯特羅姆,北京作協副主席周曉楓,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葛競以及圖畫書作家、插畫家田宇就繪本閱讀相關話題展開對談。
陳暉在主持時表示,繪本被視作融合了至少兩套語言系統(文字和圖像)甚至更多符號系統的綜合藝術形式,其獨特的創意元素,能夠有效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在圖文互動中全情投入,鍛煉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兒童審美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是多元的、多層次的,審美能力的構成同樣具有多樣性,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圖畫書,只要其思想內涵深刻、藝術表現卓越、制作工藝精良,并充分考慮了兒童的理解力和閱讀習慣,它們都能有效地展現美,進而支持和促進兒童審美能力的發展。
蘇珊·桑德斯特羅姆談到,圖畫書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它們體現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以及各異的插畫師風格,同時也受到讀者個人審美的影響,因此無法斷言哪一本圖畫書在美學價值上絕對優越。但圖畫書中的圖像必須與故事內容和敘述方式相契合,也就是說,選擇什么樣的圖畫書呈現給孩子,取決于我們希望傳遞給他們何種信息和體驗。
周曉楓做過8年的兒童文學編輯工作,談及自己的兒童文學創作,她表示,自己如同逆流而上的鮭魚,在不斷向源頭和初心回歸。“我相信,通過關注和理解內心深處那個陪伴我半生的‘孩子’,能夠學會與真正的孩子共情。”在她看來,無論散文、小說還是繪本,作品中那些天真的、具有創造性的畫面是最珍貴的,那些未經太多規訓的任性、野性和天然趣味,能夠激發孩子們的善意與誠意,保護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和熱愛。“希望孩子們從文學中汲取的,不僅是表面的形式美,更是內在心靈的持續滋養,讓他們能夠在陽光和風雨中茁壯生長、快樂奔跑,成長為內心豐盈的人。”
田宇從事圖畫書工作多年,對“講故事”的熱衷和對書籍本身的鐘愛,是他創作的重要動力。“書籍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它們在許多關鍵時刻都賦予了我力量。作為作者,我渴望通過創作書籍來回饋世界,無論是自己撰寫的文字,還是他人提供的文本,我都會全身心地投入,致力于讓圖畫與文字巧妙融合,讓二者共同編織引人入勝的故事。”他談到,文字與圖畫各自有各自的重要性,兩者的緊密結合、相互補充,是創作優秀圖畫書的核心所在。
葛競在對話中表示,在繪本創作的過程中,細致觀察與情感投入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技巧本身。少年兒童有他們自己獨特的審美視角,這種視角往往容易被成人忽視,但其背后同樣蘊含著個體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要充分肯定并贊美孩子的獨特發現,避免以成人的常識框架去否定其新穎、勇敢的觀點;要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見解,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這種互動比單純的教授更能激發孩子的熱情,有助于引導他們建立和培養起主動探索和表達的能力。
此外,關于繪本在審美能力培養過程中起到何種作用,大家還談到,與文字的直白表述不同,繪本往往能夠將對世界的看法巧妙地隱藏在畫面背后。通過欣賞繪本,孩子們得以與作品建立豐富的情感連接,體驗到超越單純言語的多層次美感,既能直觀地感知美,又能領悟其中所蘊含的人生思想、情感表達及對世界的獨特觀察,這種深度體驗對兒童乃至全年齡段人群的審美能力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兒童文學作品應當具備全年齡的適用性,其滋養作用不應隨著讀者年齡增長而“作廢”,而是要能伴隨人的一生。總體而言,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畫,兒童文學的首要任務都是要培養孩子的熱情,讓他們與文學藝術發生深層聯系,鼓勵他們主動去發現、去表達,去找到觀看和認知世界的獨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