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劇本《華羅庚的最后講演》: 以文學之美展現瑰麗的數學人生
12月2日,由江蘇省演藝集團話劇院舉辦的《華羅庚的最后講演》(歐陽逸冰編劇,劇本發表于2023年第11期《劇本》雜志)劇本研討會在南京召開。與會專家圍繞該劇的主題開掘、結構特色、人物形象塑造與文學意蘊的表達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本版對專家發言進行了摘編。該劇擬于明年排演,與廣大觀眾見面。
——編 者
多年來華羅庚為推廣“優選法”和“統籌法”,經常深入廣大工廠、農村,圖為華羅庚與農民在一起
華羅庚(左一)、老舍(左二)、梁思成(右二)、梅蘭芳(右一)的合影
塑造了一個具有傳奇色彩 “每一分鐘都屬于算學”的華羅庚
□黎繼德(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
歐陽逸冰編劇的話劇《華羅庚的最后講演》(以下簡稱《華羅庚》),是我所看到的國內科學題材中構思最奇、結構最新、手法最巧、表現最佳的一部作品。這部劇的難得之處,首先是編劇在耄耋之年,以極大的藝術勇氣和膽識,觸碰了很不看好、很不討巧、很少成功的科學題材。劇中,編劇發揮高度的藝術創造力和藝術想象力,以特有的情感飽滿、詩意流淌、美感充盈、哲理閃爍的筆觸,刻畫了一位世界級大數學家。他以“洮湖攬月”“生命重光”“清華破曉”“劍橋崛起”“聯大人杰”“晚晴情深”六場戲,將華羅庚一生諸多重要而精彩的故事轉化為戲、編織成錦,真實、完整、生動、多側面、多層次、多維度地展示了華羅庚從青蔥少年到智慧老人、從初中生到大數學家、從理論研究者到“優選法”推廣者的人生軌跡,凸顯了華羅庚癡迷數學、自強不息、勇攀高峰、服務社會的勇毅精神和可貴人品,塑造了一個具有傳奇色彩、富有科學品格、胸有人間大愛、抱有宏大理想、“每一分鐘都屬于算學”的華羅庚。劇中描繪了華羅庚從高深理論研究走向普通生活和社會實踐、把數學還給人民、讓數學遍地開花的科研道路,大大深化了全劇主題,表現了華羅庚的崇高境界和寬闊胸懷。
在講述華羅庚的故事時,編劇沒有簡單重復史料,而是進行了大量的戲劇性創造。比如,在講述少年華羅庚因酷愛算題,沒有看好店鋪,惹怒父親這個故事時,采用了時空疊加、事件穿插、意識流的手法,從華羅庚最后的演講開始,回溯到他和妻子吳筱元的洞房之夜,再引出少年華羅庚的演算故事,進而描寫華羅庚和吳筱元的初相識,讓少女吳筱元在大街上、橋底下撿回所有被華羅庚父親扔掉的演算草紙,使華羅庚感到吳筱元就是“菩薩下凡”,給原故事嫁接上新故事,增添了新的情感色彩,在戲劇性場面中描寫了他們如洮湖月亮般美好的濃情蜜意。再如,編劇并沒有費力不討好地描寫華羅庚在劍橋求學的過程,而是巧妙地設計了他與黃佐臨的不期而遇,在誤會中刻畫獨特性格,在交流中展示理想追求,在碰撞中顯現精神風貌,起到了平淡中見情趣、情趣中見人心的作用。這種創造,在全劇中比比皆是,處處顯示著作者的匠心。
不僅如此,《華羅庚》還精心刻畫了眾多科學家、文學家、戲劇家和進步學生的獨特形象。如數學家、翻譯家王維克,為推薦華羅庚不惜得罪當局,憤然辭去教職,離開金壇中學,凜然大義,風骨高標;如數學家熊慶來、楊武之,物理學家葉企孫,為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據理力爭,識才愛才惜才護才之情躍然紙上。劇中許多描寫,事不多而意無窮,筆不贅而趣味濃,充分展示了編劇擅于捕捉性格特點、長于挖掘人物內心、精于設置戲劇情境、嫻于講述戲劇故事,以小見大、以少勝多、寓人于事、寓理于情的卓越才華和白描功夫。與此同時,這些人物也讓人看到了華羅庚成長的時代,體現了作者的深入思考。
該劇大大突破甚至顛覆了一般化的敘述方式,獨樹高標,開創新境。其敘事結構極為罕見。全劇用“復調”手法,形成三個聲部。第一聲部是華羅庚的演講,第二聲部是吳筱元的旁敘,第三聲部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華羅庚的演繹。三個聲部中,最絕妙的當推五個華羅庚的設置。這五個華羅庚,既是一個人,又是五個人,既同頻共振,又各自為政。除了演講的華羅庚,其余四個華羅庚既是當事人,又是敘述者,既在劇情中,又在劇情外,既是現實的,又是非現實的,既是即時的,又是他時的,既是整體的,又是獨立的。他們是當事人的時候,就是不同年齡、不同時期的好兒子、好學生、好父親、好丈夫、好愛人,集體塑造著華羅庚;他們是敘述者的時候,就是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解說者、評判者、思考者,眾聲喧嘩著華羅庚。而且,五個華羅庚之間又形成超時空的人物關系,有動作有事件有情感有爭辯,有符合人物年齡、身份、性格、思維、心理的種種表現。不僅如此,五個華羅庚又和吳筱元形成了“一對五”的關系,與之共同回溯歷史、傾訴情感、品味人生。這種人物設置,打破了戲劇時空,突破了戲劇法則。正是這五個華羅庚的設置,使得全劇的敘事自由靈動、卓然不群。藝術是有規則的,理應遵循,但杰出的作家例外,因為他們是創造規則的。這部戲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就創造了一種新的規則。
基于史實的卓越想象與合理虛構
□汪守德(原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藝術局局長)
《華羅庚》的六場戲寫得很扎實,很精彩,很生動,是具有高價值、高水準的傳記體作品,是一部寫人物性格、人物靈魂的戲。編劇用跨越時空的寫法塑造主人公,內容精湛、細節精彩、結構精心,具有較高的思想藝術價值。
劇本寫的是世界級的科學家,就應該由優秀的劇作家進行人物塑造。編劇的創作手記《追求與希望》幫助我們理解了作者在創作上的思考和在現有史實基礎上進行的卓越想象與虛構。該劇塑造了華羅庚高大的、真實的、親切的形象,塑造了一個可以走近、可以仰望的、有啟示意義的人物,他的精神品格是我們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講述者和四個年齡段的人物同時在臺上出現,進行心靈的、情感的互相碰撞,具有特別獨特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劇本很巧妙地揭示了華羅庚不同側面的個性,在這種特定的戲劇情境中形成了獨特的形象。劇作家具有廣闊的視野,從中國到世界,從歷史到現在,體現了他豐富的創作經驗。
營造主線清晰富有詩意的戲劇情景
□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
這是歐陽老師用心用情用力創作的一部關于數學家的戲劇,他以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在日本學士院的講演為契機,以靈活多變的戲劇時空,串聯起一位偉大的數學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
其一,這個題材選得好,有主題的深度,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華羅庚是位數學家,算學數理的世界是抽象的,戲劇卻要求必須創造出具象的、有生命質感的人。因此,這個題材一般人難以把握,作家卻能以其數十年積累的創作經驗,從容應對挑戰,在高處立足,在險處出招,成功創作出這部優秀的劇作。該劇將百年強國夢、科學救國夢與華羅庚的個體生命歷程進行了呼應交織,愛國心與強國夢成為支撐主人公奮斗人生的精神動力。
其二,該劇的戲劇結構出新出奇。編劇了不起之處就在于能突破自己,不斷創新。該劇以華羅庚的最后一次演講打開戲劇視角,讓一位站在數學巔峰上的大家的講演貫穿全劇。這次演講仿佛是用話語、用聲音開啟的神奇之門, 串聯起他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個時期。定點的講演場面和變化的人生景觀形成復調式、雙線型戲劇結構,讓“當下”與“從前”,“結果”與“過程”有機統一在主線清晰、富有詩意的戲劇情境之中。
歐陽逸冰很注意表現華羅庚作為數學家的獨特個性。華羅庚將數學當成生命,對待數字符號、數學公式構成的抽象世界,他如癡如狂、不舍不棄。華羅庚一生經歷過四次生死考驗,前兩次,在金壇他遭遇嚴重傷寒,抗戰中防空洞被炸他被埋于厚土之下,幸有其妻吳筱元生死相守,舍命相救;后兩次,他在東北突發心梗,在日本頹然倒下,夫妻二人隔空相望而無法攜手,心有千千結卻欲說還休。
其三,以人物傳記為藍本的戲劇較為忌諱敘述一個單一的故事,讓敘事架空人物,這部劇卻能獨辟蹊徑創出新意。劇中用五個華羅庚的形象,從不同年齡、不同層面展現一位數學家的傳奇人生。他們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互相質詢又靈性相通,他們彼此形成各自的鏡像,又共同組成不斷求索、不斷攀登、變動不居的華羅庚;而與之對應的卻是那個真心不改、由紅顏到白發的吳筱元,簡直像數學的變量和常量一樣,組成了生命的方程式。
在導師們的推薦下,華羅庚到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本來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但是他卻并不在乎這些頭銜,在他眼里,“最高學歷并不等于最高水平”。“智慧的泉水,噴涌的是學識和才華,絕不會漂浮出光環和帽子”,他超絕的才華和解答難題的能力,讓國外的數學家嘆為觀止,但是他卻在抗戰爆發后毅然回國,在西南聯大,有時竟在防空洞里教學,成為數學三杰之一。
其四,該劇重在寫情,寫靜水深流般藏在心底、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夫妻情,還有師生情——王維克、熊慶來、楊武之、葉企孫等人對華羅庚的栽培之功,華羅庚對陳景潤的慧眼識英雄。該劇也表現了深厚的朋友之情,華羅庚與聞一多抗戰時期同住一個屋檐下,彼此惺惺相惜。
作者傾盡心力表現華羅庚的命運軌跡,在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師生關系、家庭親情之中,表現他為數學而跳動的心靈、他的獨特個性以及生命選擇的唯一性。華羅庚此生不變的數學夢、不斷攀登的數學高峰與復雜多變的社會歷史環境形成戲劇性張力。數學的嚴謹規范與人生的變動不居之間充滿了戲劇性,數學家們代際傳承中的彼此支持、相互成就,體現著中華民族偉大的人文精神。
其五,作家寫的是一部廣義的詩劇,含蓄蘊藉、溫柔敦厚,有美學旨趣。該劇是科學與美學的結晶,反映人生與命運的詩意,劇中有大量的中外詩詞的引用,即將數學公式化用作人生詩情的內容。我覺得這是歐陽逸冰自身的濃郁深情為戲劇主人公賦予了詩意性靈的濡染。臺詞寫得很漂亮,比如華羅庚總結的數學之美,他說:“跨越坎坷就是流暢的美,沖破散亂就是和諧的美,打開混沌就是規律的美。”數理的世界、抽象的符號系統與生動真實的生命形態交互作用,這會為舞臺呈現帶來新奇的藝術景觀。
最后,提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僅供參考:一是此劇的內容很豐富,可能演出時長比較長,可以考慮做適當的精簡,比如黃佐臨的出現,顯得有點突然。也許在英國劍橋大學他們確實有過交往交集,但在本劇當中的作用有限。二是對于華羅庚的“優選法”“統籌法”,可否做比喻性的形象化的表現?
時空運用自如又符合邏輯
□姜志濤(《中國戲劇》雜志原主編)
我一氣呵成地讀完整個劇本,特別激動。該劇結構新穎巧妙,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同時注重了戲劇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忠實于原人物的真實經歷和事件,但又不像一般傳記那么枯燥,有一定的傳奇色彩。全劇六場,場場都很精彩,每個人物都像不經意出現,但都是精心安排,鏈接自然巧妙,時空運用自如又符合邏輯,文學性強,文化含量高。讀這部劇本是一種享受,沒有深厚的文化積累寫不出這樣的作品,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學問,把寒門子弟自學成才的經歷寫得非常精彩,引人入勝。信手拈來的人物也寫得很可愛,臺詞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既有哲理的深度又有思辨的精神,還有完美的文字表達,文學性非常強。華羅庚是傳奇,是榜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很期待這部戲的舞臺呈現,預計將會是一部很有影響力的作品,我的意見是,篇幅有些長,可以稍作刪減。
為人物傳記的戲劇表達提供了鏡鑒
□毓 鉞(劇作家)
最初聽說歐陽老師要創作這個劇本時我很擔心,選擇華羅庚作為創作原型,很有挑戰性。看完劇本后,我發現文中所呈現的不僅是簡單的華羅庚三個字,其中所蘊藏的內容遠遠超過了華羅庚。一部好作品塑造的人物應該超越人物符號的限定,成為一個精神范本。劇中閃爍著理性的光芒、學術的光芒,在混沌的年代談理性、在無目的的年代談奔赴、在流于“躺平”的年代談站立,這是作品的精神價值。
編劇的提煉不僅僅是對人物和素材,也是對自己的提煉,浸潤在劇本字里行間的是一種真正的情懷,那不是詩人散漫的情懷,不是風花雪月,而是對時代的解讀和回答。我真心希望江蘇省演藝集團能把這個戲立起來,面對和回答這個世界的一些困惑。
這個戲從技術層面解決了人物傳記非常難寫的那部分。其可貴之處在于,編劇從一個傳記性的人物題材中找到了自己的戲劇手段。這個戲非常成功和可貴的戲劇性要素是這五個人,華羅庚的五個年代,從幼年到成年,五個人的不同時代同臺出現,符合了戲劇性的另外一種張力。戲劇性有很多種可能的組合,我認為五個華羅庚的呈現破除常規,富有思辨性。讀劇本時有閱讀的快感,不只是文字的美,不是錦詞麗句,不是詩意的表達,而是由于這五個人的存在形成的一種張力,引導人們期待著每一次張力的充盈。
不同情節出現的不同時期的華羅庚,為該劇提供了戲劇的豐盈性和不可測的觀賞性,這是懸念。歐陽逸冰提供了這個手段,導演、演員和舞美等二度創作人員要抓住,這是這個戲的觀賞性,這是觀眾想在舞臺上看到的戲劇張力。同時還需要對舞臺呈現進行選擇和創新,為這個劇本理性思辨的空間提供舞臺。
篇幅確實有點長,需要刪減,散碎人物有點多,如果只是出現一下,是否有必要?結尾,偉人的聲音之后的戲略有拖沓。
呈現了科學家的多彩人生
□劉玉琴(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高級編審)
該劇是話劇題材選擇與形式探索的大膽嘗試,拓展了舞臺上科學家形象系列,是對時代倡導科學家精神的有力呼應。劇本完成度好,主題正向、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富有戲劇邏輯和沖突,可看性強。編劇以富有創意的戲劇思維,樹立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科學家形象,新鮮勵志、可親可感。近年來舞臺上出現了許多科學家的形象,此劇中的華羅庚卻與眾不同,獨特而深刻、立體而可親,充滿戲劇張力,具有吸引廣泛觀眾群體的優秀基礎。
一、結構獨特,對科學家精神人格的多側面書寫新穎具體、形象生動,是戲劇舞臺內容與形式創新的大膽嘗試。科學家精神世界的源流揭示得生動多元。全劇以華羅庚最后一次演講為背景,串聯起主人公坎坷多變、光彩華麗、堅韌勤奮的一生。劇中將華羅庚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最后演講時的形象,分由五人扮演,不同年齡段的華羅庚分處不同時空,又可以共處同一時空,他們穿插交織,互相接續、補充,完善、升華了由店員、教員、助理到愛國科學家的形象鏈條,其心理空間與物理空間切換便捷,人物塑造趣味盎然、別開生面。從簡單到復雜、從交叉到對比、從起點到終點、從途徑到巔峰,華羅庚的人生經歷猶如美妙和弦,在戲劇舞臺凝匯成哲理、思辨與勵志的光,具有強烈藝術沖擊力。
二、切口別致,通過華羅庚妻子吳筱元的視角展開科學家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吳筱元與華羅庚的五個形象,形成男女主人公“一對五”的非對稱格局,這是話劇舞臺的可貴探索。既鋪陳了華羅庚與妻子的靈魂相依、華羅庚的生活與學術經歷的起伏不凡,又展現了站立在科學家背后的夫人的忠誠美麗。這樣的設計既使場面豐富可看,又讓人物互相激發,構成立體化沖突點,妻子的平凡與偉大轉化成科學家靈魂的另一重鏡像,含意雋永。
三、矛盾沖突設計起伏波折,既有時代氣息的描摹又有微觀細節的營造,人物群像生動自然,有觀賞價值。劇中每個人物都充滿看點,他們相互交織,讓舞臺趣味盎然。一個科學家的多彩人生在舞臺清晰呈現。“我走的每一步路都是算學,我的每一分鐘都是算學”,人物面對不幸時的樂觀與內心堅強令人感佩。
四、全劇的臺詞平實有力且富有詩意,彰顯了話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劇中一些金句令人印象深刻,“什么都阻擋不了我學習,只要有書,有紙,有筆,我就能讓自己的腦海刮起鉆研學問的風暴!”“一看到難題我就興奮,就好像士兵攀上云梯,翻身登上城堡,插上勝利的旗幟”“智慧的泉水噴涌的是學識和才華,絕不會漂浮出光環和帽子”,等等。一些場景的營造,如雜貨店的演算、被“活埋”、隔簾談美等,折射了編劇的詩性想象和情節架構能力,為科學家畫廊增添了新的藝術形象。
歷史的真實是戲劇創作的堅實基礎,這個基礎是藝術想象的支點。該劇在真實性基礎上開展合理想象,突破以往傳統敘事框架,以新穎表述手法展現科學家的不平凡精神,與時代精神倡導有強烈的契合,具有時空穿透力。
但劇中涉及人物較多,要注意詳略比例,可選擇重點情節、場面重點經營,突出戲劇效果。
真正的戲劇文學是“可讀”的
□孫 浩(劇作家)
這個戲的題材具有唯一性。一個在國際數學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大數學家,幾十年來都沒有劇作家去寫,因為他是大數學家,常人難以企及。而耄耋之年的歐陽老師竟然如此具有挑戰精神和創新精神。他采用了極富挑戰性的現實時空和歷史時空交錯運行的方式,把中國不同時期的歷史風云和華羅庚的人生際遇、性格追求有層次、有調度、有魅力地交錯展現,構成人物動作和戲劇場景。
全劇讀來宛如高山流水,流暢自然,毫無違和感。編劇設計了五個不同年代、不同年齡段的華羅庚形象,他們交替出現在不同的戲劇場景里,五個華羅庚的性格既有差異又有同一性。他們之間還有交流、有對手戲,這太有意思了。實際上這就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對自己過往的回望和反思。這種創造性的表現竟然處理得如此熨帖自如。這個想法既大膽、獨特又完美契合這部作品的整體風格和藝術追求。像建筑高樓大廈一樣,結構設計是藝術美的根源之一。敘事的創新性首先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劇中,華羅庚這個人物凝聚了歐陽逸冰80多年的人生體驗,融入了他漫長藝術生涯中形成的文化積累和藝術積累以及對筆下人物深厚的真情實感,所以才能把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國家、民族不同歷史階段上下求索的心路歷程,表現得真切感人。
在題材開掘方面,這部作品采用了兩個角度。一個是家庭角度,一個是數學角度。從洮湖開始,到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數學研究所,這些豐富的線索縱橫交織,織成一個多元、立體、豐富、多彩的華羅庚形象。吳筱元說:“羅庚的生命是數學,我的生命是華羅庚。”這樣樸實的語言,具有千鈞之重,令人眼眶濕潤。因為吳筱元的堅持和鼓勵,中國才沒有失去一個偉大的數學家。感人的細節塑造了這位了不起的女性。日寇的飛機來轟炸,把華羅庚和學生們都埋在了防空洞里,救援的人們要用鐵鍬挖土,吳筱元堅決不同意,怕鐵鍬傷到華羅庚和學生們,她自己帶頭用手挖,終于把華羅庚和學生們都救了出來。這是生命對生命的救助,是愛情力量的展現。這樣的戲劇情節怎么能不感人呢?
我一直認為,對于劇作家來說,戲劇創作的第一位是文化能力,作家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就很難深刻地認識生活,很難本質化地表現生活、展現人物性格。我最感興趣的是劇中營造的大量生動的細節。比如,王維克老師看到華羅庚的真才實學,啟用只有初中學歷的他擔任學校的庶務,而導致自己被開除,但他說:“他們敢!是我把他們開除了。”一句話把一個僅出場一次的人物寫得棱角分明、光芒四射。
劇本還有一個名字叫作戲劇文學,真正的戲劇文學應該是“可讀”的。作為文學,就一定要有細膩的文學手法、優美的文學語言、高質量的文學品格。該劇以六場戲,從六個方面、六個角度來表現華羅庚的人生道路。這六個部分像一張網,把華羅庚的性格和內心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
該劇的文字洗練、干凈、漂亮。話劇的臺詞應具有歌唱性、節奏感、韻律感,這部戲在這一點上為話劇創作做出了表率。劇中,華羅庚在與聞一多談論數學之美時說:“數學研究就好比溶洞發現,當你不怕黢黑,循著熔巖滲出的叮咚叮咚的滴水聲,跨越一塊又一塊頑石,蹚過彎彎曲曲的溪水,撫摸著潮濕的巖壁前行……突然發現,幾束利箭般的陽光從洞頂開口射進來了!啊,多么神奇,多么壯觀!那洞中姿態各異、造型不同、長短參差的鐘乳石構成了幻境般的童話世界!這就是數學家獨享的快樂!”這樣的臺詞才是話劇臺詞,即便只是用眼睛去看,也會讓人感覺像在讀詩歌、讀散文一樣。
我相信,這部作品一定會成為話劇舞臺上的扛鼎之作,期待早日看到它的舞臺演出。
(文中照片均為華羅庚紀念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