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網絡視聽新使命研討會暨第三屆網絡視聽創新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許 瑩  2023年12月18日11:53

    12月10日,由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主辦,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承辦的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網絡視聽新使命研討會暨第三屆網絡視聽創新發展論壇成功召開。此次論壇云集了11位網絡視聽研究領域的專家,圍繞網絡視聽內容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場景、新業態、新路徑,為網絡視聽行業持續繁榮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胡智鋒線上參會,他在題為《中國網絡視聽節目發展的新態勢與新特征》的發言中結合具體案例,闡發了不同形態網絡視聽節目的新態勢:“電視劇溫暖現實主義創作成為新風尚,以直面現實的藝術觀、積極正向的價值觀、溫暖明亮的審美觀,帶來進取向上的正能量;綜藝節目原創IP彰顯新活力,以《種地吧》為代表的新時代綜藝發展出新空間,以《新民歌大會》為代表的節目通過媒介融合激發新創意。”

    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于丹以《新媒體語境下文化傳播學科教學新探索》為題,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了經典的大眾傳播理論在新媒體語境下遭遇到的消解和挑戰。她指出,我們不應該只是出于恐慌的心態看待經典理論的消解,更多時候它其實是在被延伸,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呈現出來。文化傳播學科本身帶有跨學科性質,今天的研究者需要把傳播學當成一個窗口,更多地激活跨學科的知識,形成有效的化合反應,激蕩出新的解釋。”

    北京大學數字媒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主任、教授邱章紅以《世俗的童話:小微敘事的話語邏輯》為題,表達了對以微短劇為代表的小微敘事作品的思考。他認為“未來電影傾向于奇觀表現和深度表達,承擔著意義追隨的功能,而小微敘事作品將承擔起娛樂功能;小微敘事投射出烏托邦式的奇異幻想,以世俗的童話思維撫慰人心。”

    《中國電視》雜志執行主編、高級編輯李躍森圍繞“網絡微短劇的商業邏輯與藝術邏輯”解讀了微短劇的特點。在他看來,微短劇具有人物扁平化、情節碎片化、敘事跳躍性的創作特征,但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難以覓得其中獨創性的IP作用。他指出,藝術與市場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關系,“微”不應僅理解為體量微小,還應是制作上的精微和內涵上的微言大義;“短”則不應僅是時間的簡單切割,還應是對生活的高度提煉和情節的高度濃縮。

    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院長、教授程檣以“網絡主播的人格化傳播”為切口,結合自身的創作經歷和研究轉向,展望了未來播音與主持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他指出,隨著AIGC的發展,將對虛構類影視內容帶來巨大沖擊,包含更多人類真實情感的非虛構影視作品則難以被人工智能復制,例如網絡主播們之所以能夠吸引粉絲是因為數字人難以模仿的人格化特質,因此年輕從業者們需要面向未來市場的變化,找到自身難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定位。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顧亞奇圍繞“元話語、數字化與南方轉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視聽傳播新動向”的議題,指出在元話語構建上,應以“人類視角”取代“國別視角”,以“地球村式”共同體取代“中心-邊緣”等級格局,構建中國的原生形象體系。

    北京師范大學網絡影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智華聚焦“中國網絡影視發展路徑探尋”,結合具體視聽作品提出應“強調互聯網思維在網絡影視中的運用,以全球視野進行國際傳播;增加對網絡的敏感度,恰當地運用網感創作、制作網絡影視作品;關注社會熱點、焦點、痛點問題,在網絡影視中用恰當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主題銳度、美學內涵和視頻效果上,實現品質精進,同時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從綜藝節目碎片化的受眾需求入手詳細解析了“融媒時代網絡綜藝創新發展趨勢”,指出真人秀從刻意化到生活化,音樂綜藝從構建喧囂到側重情懷,旅行綜藝從快節奏到慢生活,垂類綜藝從“萬事皆可比”到“萬物皆IP”, 戀愛綜藝從作秀走向服務、場景、生活,“跨界”綜藝從分類清晰到模糊等多種類型綜藝節目的創新趨勢。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代傳播》編輯部主任劉俊教授針對“網絡視聽創作、傳播與接受的三個典型趨勢”,指出“在創作上,短視頻的敘事將高潮部分前置,勾住觀眾留下完成觀看,進行了邏輯重組;在傳播上,從人找信息變成了信息找人,海量數據的出現推動了滲透式的推送擴散;在接受上,則呈現出新與舊的文化對接態勢,新主流視聽作品找到了轉換的智慧,傳統文化找到了為青年人所喜愛的密碼。”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彭侃立足媒介消費向無屏時代邁進的背景,闡釋關于“數智時代視聽內容的變革趨勢”的相關思考。他認為,敘事形式的變革體現在更沉浸化的故事講述方式、互文化的虛構世界和更深度的粉絲參與,制作方式的變革主要包含了虛實結合的升級、人工智能的驅動和制作流程的重構,商業模式的變革則體現在盈利渠道的更新、創作者經濟的發展以及從“二次售賣”到“三次售賣”模式延伸上。

    會議主持人北京師范大學傳媒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王韻在總結發言時談到,“網絡視聽內容已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論壇為不斷壯大網上主流思想輿論陣地、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貢獻了思想和智慧。未來,期待更多學者的參與和投入,共同推動中國網絡視聽內容創新與產業發展收獲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