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后記
今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本期“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欄目推出白燁學習《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理論文章。文章就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主體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兩個結合”等問題的重大意義進行了深刻闡述,推進了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顯示了新時代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者的理論自覺。
本期“文學史研究”欄目別具新意,或是舊題重釋,或是傳統文學史研究的新動向,幾位論者獨特的觀點與見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程光煒的《“普及”和“提高”的苦惱——當代文學的初期》一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文藝界對“普及”與“提高”的理論爭鳴與實踐探索中進行了問題式的回顧,通過對幾位作家、評論家不同觀點的辨析,結合一些文獻材料重現了當時工廠、農村在落實推進這一文藝政策時所遇到的困難、阻力和問題,頗具歷史現場感和綜合性,顯示出論者鮮明的個人研究特色。朱羽對路翎《洼地上的“戰役”》一文的重讀置于“批評”的視閾中展開,試圖從以往聚焦于“紀律和愛情的沖突”的闡釋路徑轉向“批評”與“反批評”的“接受場域”,重釋該小說的優勢與局限,有效突破了傳統的視角和框架,使我們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該文學作品。史建國對報紙文藝副刊與當代國人的文學生活的考察別出心裁,將被邊緣化的報紙文藝副刊納入視野,引入“文學生活”概念對其進行重新認識,從而拓寬了傳統以“文學作品”及作家為中心的報刊研究邊界,從流變梳理中折射出了當代國人文學生活的變遷軌跡。而王賀對早期“數字魯迅”生產中的文本、媒介與技術的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及時將數字化時代的數字化思維及人文-科技的跨領域研究引入傳統文學研究的路徑更新與材料更新中。
本期“文學現象研究”中洪治綱對于非虛構寫作的社會認知價值的梳理,對非虛構在文學邊緣化時代的介入性姿態進行了闡釋,發現非虛構作品突出的社會認知屬性,既是對文學使命意識的一種昌明,也體現了研究者及當代知識分子的使命意識和關懷倫理。
本期“最新文本”欄目中,南帆對畢飛宇新作《歡迎來到人間》的解讀是品悟式的,以開放的眼光,體察小說家想象的現實基礎與精神哲思,從小說的語言修辭、反諷結構中發掘敘述的人性書寫。季進對莫言新劇《鱷魚》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深入文本細讀,行文揮灑自如,觀點犀利深邃。
本期“《?;稹费芯繉]嫛比荒贻p批評家對《海火》中蘊含的自我意識與生態意識、時尚造型后的現代性寓言、特殊的社會史價值進行了多維度多層次的解讀,頗有新意。
“作家作品研究”欄目中,王一川從《望春風》中直而溫的語言修辭方式中找到了中國式心性論傳統的淵源,并由這種語言修辭中發現當代中國鄉村社會心史,切入視角獨出心裁,展示了理論研究者獨特的觀察路徑,是一種有個性、有創見的文本解讀方式。
本期其他文章也均各具特色,可圈可點。本期為2023年的最后一期,時光如梭,又是一年即將過去,衷心感謝各位讀者在過去一年里的支持與關注,希望2024年我們繼續攜手前行!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