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兒童文學的美育功能轉型
自2020年中央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來,健全美育機制,推動少年兒童美育深化發展成為當下的迫切任務。
美育泛指美的教育,于18世紀50年代由席勒首次提出。借助文學作品向少年兒童傳遞正向的審美觀是家校教育的重要路徑,因而,提升兒童文學作品的審美品質也成為兒童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時代的美育不囿于傳統的“說教”體系,致力于審美情操和美感的培育。結合數字時代的特質,當下兒童文學的美育功能主要包含美好的思想、自然的態度、生活的趣味及多元的模式。
善之美——美好的思想
人之初,性本善。兒童期尤其是幼兒期的美育,首推善之美。善,指的是帶給兒童潛移默化美好善良的思想。王泉根在論文《論兒童文學的基本美學特征》(2006)中指出,“以善為美是兒童文學的基本美學特征。”兒童文學承擔著孵化少年兒童精神品格和審美觀的直接作用。兒童文學的“善”并不是為兒童創設一個虛假的世界,恰是為他們進入復雜社會前做好鋪墊和信心。兒童文學確實為兒童創設了一個相對理想的世界,一個不那么邪惡和勾心斗角的空間,可這并不意味著告訴他們前途坦蕩,而是給了孩子一個適應期,讓他們有膽量和責任感去適應社會、創造世界。林良在《淺語的藝術》中提到,兒童文學要給孩子們這樣的底氣,讓他們知道“這社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你不要吃驚,不要灰心,不要失望,因為你心中已經有了愛,有了理想。此后你所過的日子,就是以你心中的愛去化解自私,以你心中的理想去照亮黑暗,以你心中的美去改造世界。”木心說:“智者為人,必有三者兼備:頭腦、才能、心腸。”他認為,身為創作者,也需要頭腦、才能與心腸兼備。對于兒童文學作家而言,引導少年兒童養成良好心智,為他們帶來美的享受和感悟,有一幅善意的心腸是第一位的。正如G.K.切斯特頓所說,“童話故事并不真實。它們比真實更真實。這不僅是因為它們告訴我們龍是存在的,而且因為它們告訴我們龍可以被擊敗。”由此,兒童文學作品不光要傳遞給兒童世界是善的,更要傳達世界可以在他們的手中變成善的這一理念。
真之美——自然的態度
其次,兒童文學的美育是向“真”的。“真”代表著自然的態度、不卑不亢的表述模式,既不迎合兒童性格的弱點,也不抬高講述者的姿態。兒童文學需要真誠平等地傳遞給兒童真實的世界。張國龍認為,“百年中國新文學,包括兒童文學,始終彌漫著濃重的現實主義焦慮”。究其根本,在于對兒童精神認知的不足,缺乏特定時代性特征,將“復雜的現實簡單化”。新時代的兒童文學要貼近少年兒童的本真生活,用孩子們能接受的方式來書寫他們熟悉的生活。兒童生活的“真”是帶有自身獨特邏輯的,并非是成人世界的簡單復刻。兒童前期處于“泛靈論”的思維模式中,在他們眼中,萬物皆可言。20世紀30年代兒童文學界還開展過“鳥言獸語”之爭。因而童書中的“真”并非是現實意義上的生活還原,而是切合兒童邏輯式的真實,這種真實往往帶有強烈的幻想。李利芳在《論發展想象力作為童年文學的主導功能》一文中認為,“解決當前我國童年文學的發展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從美學原點出發,我們需要強化與引領的觀念要旨就在‘想象力’。”可見,開啟兒童的想象力是培養兒童美感、實現兒童美育的重要環節。孫幼軍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美學功能,他認為“那是一種稚氣的、天真的美”。尤其是對于學齡前的兒童來說,幼年期的審美熏陶對于一生性格和思想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要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美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和創造美。”兒童審美多直接從現實生活轉化而來,因而兒童文學作品也要傳遞給他們一個相對豐富多元的現實世界。新時代的兒童文學創作既應是當下的、現代的,又應是民族的、傳統的。面向“真”的美育給兒童文學的創作帶來新契機,我們一方面要扎根現實、立足生活,另一方面要賡續傳統、接承文脈,更好地充實少年兒童的想象素材,塑型他們的未來成長。
趣之美——生活的趣味
再者,兒童文學的美育功能還體現在趣之美。有趣是兒童文學的精神原旨之一,亦是兒童文學的傳統美學。兒童天生就有一種游戲精神,有趨向于狂歡化的性格特質。拋開天真和童稚之外,兒童也是富有反叛精神的。巴赫金曾說,兒童擅長將崇高和神圣的東西“降格”化,真實的兒童生活往往也會呈現出怪誕化和游戲化的傾向。作家們如果一味沉溺于教訓和道理,就會遠離兒童的情趣。奠定兒童期的趣之美,是兒童文學審美教育的重要所在。當下主題出版較為火熱,兒童文學作家們通常從一些特定主題出發去創作故事,主題性和文學性以及兒童性的平衡成為兒童文學創作的重要討論話題。我們要深刻地領會兒童文學的本質,用富有兒童化的方式來呈現知識、主題及思想。正如林良所說,“我們應該尋覓、掌握的,是‘文學的力量’,盡管我們隱藏著一個‘教育’的目的。”有感于當下少年兒童的課業壓力及即將面臨的生存挑戰,如何用他們熟悉而又充滿趣味性的方式去排解他們的精神焦慮,是至關重要的。豐子愷認為,兒童是天生的繆斯、天然的藝術家,他們“每天坐火車,坐汽車,辦酒,請菩薩,堆六面畫,唱歌,全是自動的,創造創作的生活。”因此,兒童生活的趣味指的是生活的旨趣,也是自然生態的意趣,更是人性自然的生趣。可以說,趣之美真正維護了兒童的主體性。
多元美——多元的模式
最后,兒童文學的美育功能還面臨著數字轉型。新時代的兒童文學創作需要結合互聯網平臺的發展,隨著短視頻和碎片閱讀時代的到來,兒童文學的創作也迎來了新契機和新挑戰。童書出版業“黃金十年”的輝煌過后,兒童文學出版業要持續發掘自身優勢,開拓特色版圖。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要“聯合建設美育資源的網絡平臺”“創新學校美育教學方式”。在課程建設之外,課外閱讀成為少年兒童美育教學和提升的重點。我們需要完善兒童文學的開發,創設更多層級且充滿兒童審美意趣的文學品類,積極推動親子閱讀、家校閱讀等模式。一方面我們要做好經典作品的數字化開發,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出新作品的電子閱讀素材。在如今“互聯網+”的背景下,如何能夠建立起文學的趣味,調動兒童閱讀興趣,延長閱讀注意力,將成為接下來原創兒童文學的發展方向。不同于過往的紙質閱讀時代,當下的兒童文學要將美的引導建立在更多的幻想上,讓兒童發現自然之趣,游戲之趣,想象之趣。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正促使兒童美育逐步走向跨學科融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僅僅接受到文學的熏陶,還需要科學、藝術和其他各類領域的知識。少兒讀物因此需要融合多個學科的知識來為少年兒童提供全方位的精神食糧。近年來,知識普及類的相關讀物也逐漸成為少兒閱讀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文學的方式和輕淺的話語來講述其他學科的知識,也為兒童文學的創作提出了新訴求。由此可見,以培育中國兒童審美發展為基礎展開的新時代兒童文學新體系正在逐漸形成。
【作者系浙江農林大學講師,本文系2022年浙江農林大學課程思政教學項目(KCSZ2203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