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少數民族文學批評
    來源:文藝報 | 汪 榮  2023年12月07日12:06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睍h系統闡釋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要概念。中華文明包含了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這五個突出特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后與少數民族文學密切相關的又一個重要論述,也成為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與理論研究中新的“關鍵詞”,為少數民族文學批評提供了全新的視野與思路。

    第一,連續性。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綿延的文脈具有歷史連續性。從王朝天下到民族國家,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經歷了重大轉型。各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基礎,少數民族文學在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中延續了本民族特色與語言風格,隨著時代推演進行著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劉大先、李長中和姚新勇等學者都對歷史重述與文化記憶問題進行過深入討論,體現了民族文學批評界對于“連續性”的關注。

    第二,創新性。中華文明并不是因循守舊的文明,而是有著進取和創新的精神。創新是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少數民族作家需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不斷在創作中開拓新的題材與領域。在文學創作中,少數民族作家吸收外部的文學資源并且為己所用,勇于進行自我的變化與更新。在文學批評中,理論評論家不斷在作家作品中發現內容與形式的新變并加以總結歸納,體現了文學批評的時代感和現場感。

    第三,統一性。中華文明具有很強的整合能力。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各民族之間進行了長期的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文明的基本格局,突顯了中華文明自我生成與形塑的歷史。近年來,在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與理論研究中,關于各民族文學關系的研究成為熱點,先后出版了《中國南方民族文學關系史》《中國各民族文學關系研究》《20世紀中華各民族文學關系研究》《本土的張力:比較視野下的民族文學研究》等論著。這些著作通過“比較”的研究方法,討論了很多少數民族文學的案例,有效地說明了各民族之間從古代到現代的文學交流與文化交往的歷史,也在文學的維度上佐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

    第四,包容性。中華文明是在海納百川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體現在開放的格局上。作為一個“跨體系社會”,中國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對話與互鑒中吸收了各種世界文化元素,煥發了新的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少數民族文學對世界文學的接受并不是被動的,而是采取了主動的姿態,具有很強的能動性。尤其體現在藏族作家阿來、彝族詩人吉狄馬加與阿庫烏霧的創作中。傅錢余的《向“世界”轉向的中國多民族文學研究:觀念與路徑》和筆者的《世界文學視野下的少數民族文學》等文章,都對世界文學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探討。

    第五,和平性。和平性是中華文明的典型性格。在現代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崇尚的是尊重差異、和而不同的發展路線。與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學不同,總體上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并不帶有激越的對抗性。李長中曾提出過“和解美學”的概念,他認為康巴文學不是張揚“對抗的美學”,而是強調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解的美學。面對世界上日趨緊張的族群與種族問題,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無疑是一種正向價值和建構性的力量。

    對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而言,思考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問題有著重要意義。少數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建構息息相關。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實績與批評闡釋,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甘陽在《從“民族—國家”走向“文明—國家”》中提出,在現代世界體系中,作為民族國家存在的中國,其背后是中國古典文明的現代延續。中國之所以具有特殊性,是因為其超越了西方民族國家的理論范式,是由56個民族所組成的“文明國家”。同時,中華民族不斷嘗試建構一個不同于美國與西方的新文明形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是統一多民族國家中的文學,既是表征“民族—國家”的重要媒介,又是“想象中國的方法”。在這個意義上,少數民族文學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有機構成部分。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坐標系,是由縱向的歷史繼承和橫向的民族連結構成的。耶魯大學教授蕭鳳霞認為,“結構”與“變遷”是不能截然兩分的,我們要了解的不是結構,而是結構過程。只有把結構變成過程,結構才可能是建設性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正是這樣的“結構過程”,它既具有連續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結構”,同時又具有創新性的“過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在返古開新與守正創新中,不斷進行自我生產與再生產,這也導致了與之對應的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的流動性。

    綜合而論,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一套宏大敘事的話語,又是一個總體性的視野,它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認識論。風物長宜放眼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個返本開新和兼容并蓄的概念,它超越了簡單的古代與現代、中國與西方、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二元視野,為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實踐與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與路徑,也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少數民族文學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作者系海南大學國際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