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表現創作者對生活繽紛多姿的發現與感受 ——第九屆“全國優秀小戲小品展演”側記
    來源:文藝報 |  路斐斐  2023年11月27日08:12

    湘劇小戲《一盞攤燈》劇照

    湘劇小戲《一盞攤燈》劇照

    木偶劇《海關》劇照

    木偶劇《海關》劇照

    “戲劇的百花園不止要有‘參天大樹’,還要有‘灌木’”,“戲劇生態不能只浮在‘高大上’的層面,深入‘民間’基礎才能牢固”,“小戲小品是戲劇創作的試驗田,要努力發現更多有才華的青年創作者”。日前,由中國戲劇家協會、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西安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第九屆“全國優秀小戲小品展演”在西安圓滿結束。回顧此次展演,來自20余個省、市、自治區的42個劇種的75部佳作,組成10場主題展演,并由專家組推選產生了10部組委會“特別推薦劇目”。近年來,隨著戲曲、戲劇生態的變化,在不少地方劇種、小戲和基層青年工作者已走向“邊緣”的情況下,煥發小戲小品的藝術價值有何意義?如何更好地推動其創作?在第九屆“全國優秀小戲小品展演”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與藝術家代表結合此次展演的劇目,圍繞小戲小品創作的現狀與未來進行了深入研討。

    “中國的戲曲、戲劇只有全方位地發展才能促進中國戲劇藝術全方位的繁榮。”中國劇協原分黨組成員、秘書長崔偉對小戲小品的創作一直十分關注。在他看來,戲劇的發展不僅要有大戲、大劇目做支撐,更要有眾多深入民間、深入生活的小劇目提供土壤:創作者有多大舞臺就寫多大情感,有多大情感就發揮多大作用,從而共同促進戲劇藝術的全方位繁榮與高質量發展。然而一段時期以來,戲劇創作者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不少劇院團對創作人才‘收獲性地使用’,對‘大牌’趨之若鶩,卻缺少對有理想的青年戲劇創作者的培養,使人才問題逐漸成為一個很大的隱憂”。從這個角度上講,重視小劇場以及小戲小品的舞臺給包括編劇、導演、音樂設計、舞美設計等在內的基層戲劇工作者提供的創作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文藝界的“輕騎兵”,小戲小品與傳統“大戲”相比,有著篇幅小、人物少、道具少、易排演等優點。2005年,中國文聯、中國劇協在全國性戲劇藝術綜合獎中國戲劇獎下設立了常設子項“小戲小品獎”,每兩年評選一次。2015年,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獎項取消后更名為“全國優秀小戲小品展演”。從“小戲小品獎”到“全國優秀小戲小品展演”,新世紀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戲劇發展的生態問題得到了更多重視。戲劇評論家丁科民觀察到,近年來,隨著更多專業力量的加入,許多小戲小品已從過去“晚會式”的創作轉向了“精品創作”,整體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把‘業余創作’納入專業藝術節,對各地小戲小品的創作影響很大。”丁科民說。近年來,包括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等在內的各種全國性、地方性的文藝評獎、推優平臺成為激勵小戲小品精品創作的重要推動力。以此次展演為例,不僅規模比往屆更大、傳播手段更新、專業化程度普遍更高,還有“很多新手段和新的創作方法出現在小戲小品的舞臺,使今天的故事變得更有吸引力,引起了更多青年觀眾的關注。”導演婁乃鳴說。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戲劇評論家宋寶珍看來,這些作品有的展現了新時代出現的新景況,戲小而格局大;有的運用了最新的多媒體技術或新的美學表達;在創作主體方面既有專業院團,也有基層群團和文藝新人,共同構成了當下中國小戲小品創作的新景觀。

    如本屆“特別推薦劇目”中,“戲曲小戲”單元的湘劇《一盞攤燈》以現代心理小戲的形式揭示部分年輕人的生存狀態;薌劇《說親》以幽默風趣、鄉土韻味醇厚的藝術風格表現相親故事;眉戶小戲《村官山花》講述農學博士擔任扶貧干部,帶領鄉親發展鄉村產業的故事。“話劇小品”單元,小品《爺爺的獎杯》歌頌退休老教師的默默付出;兒童劇《遇見星海》講述5名孤兒在延安偶遇冼星海,在音樂的熏陶和戰火洗禮下成長的故事。此外,“基層院團與群眾文藝”“校園戲劇”“新文藝群體”單元的兩夾弦小戲《公雞過壽》,曾獲群星獎的小品《煙》《打折》,還有木偶劇《海關》、話劇小戲《誰是邱娥國》等均以新鮮的選題、創新的視角從生活小事、普通人身上挖掘人性的真善美、透視生活本質,展現了基層創作者對生活繽紛多姿的發現與真誠真實的感受,呈現了當下小戲小品創作的正確的價值取向、堅定的創作立場和多元的美學風貌。

    “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一種信心。”崔偉表示,小戲小品在發現與表達生活上更少羈絆和束縛,更有利于創作者“表達力”的綻放。與此同時,對于參演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一些創作題材過于集中、作品藝術風格有同質化傾向等問題,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穆海亮談到,小戲小品的創作還應進一步打開創作思路、豐富創意視角。創作者要注意避免把悲情等同于一味煽情或苦情,要增加“戲”的元素,避免作品流于唱段的堆砌或歌舞的連綴。同時,在輕喜劇、紅色題材、英模題材之外,也期待能看到更多以促進社會和諧、人性完善為創作旨歸的諷刺喜劇。此外,一些小戲作品體量過大,或在“大戲改小”過程中造成的主題表現倉促、作品有“裂痕感”等現象也引起了熱議。專家認為,未來小戲小品的創作還要更注重對劇種的表達和流派的使用,要突出自身個性和特色,與“大戲”在主題、選材、審美風格、表現方式、敘事視角等方面有所區別。小戲小品在以小人物、小題材、小作品反映大觀念、彰顯探索性的同時,應更多展現扎根人民的“群眾性”藝術色彩,通過對生活實實在在的思考與真誠表達,真正地打動當代觀眾。

    “小戲小品要‘走好題材的最后一公里’,還需要創作者有深刻于常人的對時代的認識和把握。”崔偉談到,對于基層創作者而言,在對生活的提煉和以生動凝練的語言進行表達這兩門功課上還需進行更多錘煉,“要努力把生活釀成酒”。針對當下一些小戲小品的創作過于注重藝術手段的“創新”而忽略戲劇文本,造成作品情節潦草、情感粗糙等問題,《劇本》月刊副主編武丹丹認為,小戲小品的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注重戲劇文本的高質量,“無論是‘大戲’的宏大敘事還是小戲小品的精耕細作,戲劇文本都要挺在最前線”。提及中國劇協在張家港、深圳、東莞等地建設的小戲小品基地取得的經驗、成果,武丹丹建議相關部門還可以進一步延伸服務手臂,提前發現、幫助更多優秀的青年創作者及作品,對有潛力的作品可以提前組織專家進行研討、幫扶,此外還可以設立青年劇作重點扶持名錄,對缺少“落地轉化”條件的佳作協調人力物力資源幫助作品先“立起來”。“發展戲劇的力量可以從對一顆種子的幫扶開始,通過平臺的發現、孵化和精益求精的打磨而推出一批優秀的原創作品。”

    宋寶珍認為,“優秀的小戲小品是反映時代的訊號,是‘快手’‘短槍’。無論是表現生活的一瞬間、行動的一剎那還是人性的閃光點,都可以成為‘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創作好小戲小品,編劇更要有善于發現新時代新趨向的格局與眼光。創作可以不必細而密、大而全,也不必有太多過渡鋪墊,但無論何種風格類型,都應當精心布局、精細構思,從而實現精致、精妙的藝術效果。在當下的戲劇傳播語境下,小戲小品要“抓人”,還要做到“小而奇”。作品要“入戲”快,人物身份、性格清晰明了,情節、矛盾推進有序,作者要開動腦筋、運用“奇絕”的表現方式達到“奇異”的審美效果。“美是和諧與引力。”宋寶珍希望未來小戲小品的創作能從主題、結構到邏輯、形式都更多地體現“美”,做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賞,以更多有筋骨、有氣血、有特色、立得住的人物形象塑造,反映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生活,讓觀眾由衷感受到美的真諦與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