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破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作為一個充滿動態感的流行詞匯,“破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大家把這些年對文學發展的反思甚至不滿統統傾瀉到對這個詞語的反復提及之上。這一股文學反思的洪荒之力,還是包含了很復雜的成分。一方面,誠然有文學視野越來越狹隘、文學研究越來越學院化的客觀現實,種種現象以及發展態勢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背離了文學的初心,特別是現代文學的初心。另一方面,則是對來勢洶洶的“新媒介文學”的無名恐懼的體現。在這種恐懼中,有的人是希望傳統的純文學在新的歷史環境下有更好的發展,有的人則是出于某種“文學遺老”心態。成天浸泡于文學之中的我們當然知道人心的復雜,這些動機和心理很有可能同時體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因此沒有必要進行關于動機的價值判斷。從客觀上來說,一場健康順利、包含不同類型文學的融合的“破圈”活動無疑有益于當下文學的發展,并由此能夠更好地滿足民眾精神需要、記錄時代歷程,并為這個時代提供唯有文學才有的社會觀照與支持。
“破圈”之名不多見,“破圈”之實常發生
文學破圈話題背后,似乎往往跟隨著一種焦急憂慮的情緒。事實上,并沒有這個必要。在一個現代社會中,由于知識的細化、分工的客觀存在以及興趣愛好差異性的被許可,原本就會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圈子。只要是圈子,基本都帶有排他性。即使是面對《三國演義》這樣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作品,也只有一部分人能對原著中一些難以覺察的細節如數家珍。因此,在一個個圈子里,每個人都說著門檻非常高的“行話”,聊天充滿了無限的快意,但是客觀上確實拒絕了跨不過門檻的人的加入。甚至遇到一些性格較為激烈的人,還會引發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以及隨之而來的口角。不同代際之間,也通常是一句“你不懂”,拒絕了進一步的交流。
反觀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學史,“破圈”之名很少出現,“破圈”之實卻時常發生。唐代文學的輝煌,正是王楊盧駱、李杜、韓柳、元白等作家一次次的吸納融化和反撥革新造就的結果。五四新文化運動,延安文藝座談會,第一次文代會……每一個重要節點之后,文學的破圈力度可謂前所未有,堪稱從內而外的變革。新建立的一套文學制度,讓新的文學觀念指引著文學服務新的受眾群體。在這樣的氛圍下,更多的人拿起筆當作家。這并沒有降低文學的門檻,編輯、評論者和文學組織者一起幫助這些全新的作者群體轉變與成長。由此觀之,當下文學的破圈實踐可謂理所應當、恰逢其時。
就當下的文學創作而言,確實不斷有新的優秀作品問世。但是,這些作品,論社會層面的影響力,似乎又總讓人感到不滿足。當然,這可以理解為,文學發展到今天有了更大的追求,不再滿足于震撼行業內的圈子,而是希望走向更廣闊的舞臺,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破圈都是應當且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采取更加多元、包容的態度。傳統文學、網絡文學、科幻文學等等,有著不同的敘事方式、評價體系,但都為這個時代所需要。在新時代,文學理應百花齊放,滿足不同讀者的不同需要。
傳統文學與新興文類應“雙向奔赴”
原本固守陣地的純文學需要努力破圈,新媒介上的新生文類也需要摒棄自身的不足,兩方互相借鑒,互為鏡鑒,根據自身發展規律取長補短,互通互融。這樣的實踐正在不斷發生,但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偶爾在網絡上看到,一些網絡文學讀者和傳統文學讀者之間常常互相嗤之以鼻。吵著吵著,文學閱讀的樂趣就被拋諸腦后了。
當下的公共討論環境其實并不理想,大家經常各說各話,缺乏一個理性客觀、愿意傾聽的氛圍。時代的河流越來越寬廣,一些人的心胸卻越來越狹隘,當然這多少有“飯圈”風起后的負面影響。只要是他們喜歡的,就是完美無瑕的,就聽不進他人的評價和建議。不可否認,現在有些文藝作品為了快速產出并迎合市場,往往趕工導致質量跟不上。在此等環境下,“雙向破圈”顯得更加迫在眉睫。文學破圈不應該只是某一部分人的事,而是人人有責的大業。
以紙媒為主要媒介的嚴肅文學之所以在信息時代仍有大量的支持者,正在于它深厚的歷史積淀、敏銳的社會洞察、鮮活的人物形象和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它在敘事方面的傳承與發展,也讓閱讀變得更像一場智力游戲。這樣的閱讀是多層次的,收獲也是多樣的。同時,它還擁有一套成熟的發表流程,一套完整的評價系統。正是整個行業內許多不同身份的人一起努力,讓它有澎湃的發展動力。
新媒介催生出來的網絡文學、類型文學,擁有更龐大的讀者群。這意味著它們更接近多數讀者的實際需求,更符合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模式。其表現出的豐富想象,亦讓讀者感到驚喜。但不可否認,一些網絡文學所提供的閱讀快感,更多還只是來自于故事模型本身。關于細節和文字的打磨,網絡作家可以向文學經典學習、借鑒。關于故事性,嚴肅文學可以向網絡文學靠攏。傳統文學要想破圈,增強故事性應該是值得考慮的一個維度。
文學的破圈,不僅是方法論的破圈,也是認識論的破圈。要摒棄“門戶之見”,一切以呈現更好的作品為中心。不同文學觀念和文學實踐之間,相互取長補短,方能激發出新的火花、發展出新的文學樣貌。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學創作才能吸取更多的養分,創造更燦爛的篇章。唯有百川匯流,才能更好地以文學的形式呈現時代的風貌。
文學破圈需要各環節的通力合作
文學要破圈,首要的是,作家要寫出好的作品。但有時候,我們也感嘆:這么好的作品,為何反響這么少?所以,在破圈的過程中,除去創作內容應該有所調整外,文學批評和文學傳播工作也需要有破圈的意識。
等待讀者主動接納,或許不如主動出擊。怎樣把圈內普遍認為好的作品,用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介紹給圈外?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課題。作品的影響,突破了行業圈子的阻隔,才算真正破圈。“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應只對創作者有效,對傳播鏈條上的各個主體也應當有所啟迪。有時候,恰切的傳播方式會極度放大文學作品的影響力。《長安三萬里》就做了很好的示范,通過展現少年理想與中年困頓,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體會了古人的幽情,也激發了閱讀唐詩的興趣。怎樣讓當下的人,特別是年輕人理解千百年前的過去,理解革命的熱情與艱辛,理解社會主義建設的困難與輝煌,理解社會主義文藝的獨特與美妙,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過去那些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如果還用老舊的方式進行闡釋研究,有歷史價值,但缺失了重新激活的可能。
不少作家、編輯、評論家和文學組織者堅決地走上通過錄視頻和直播推介新書的道路。網絡直播,發抖音、小紅書……這些新穎的方式都讓傳統的嚴肅文學變得更加和藹可親。這些都是可以讓壁壘神奇消失的手段。這樣的探索還在繼續,以后一定還會有更多的新奇景觀出現。比如,視頻短劇就有可能成為文學作品影視改編的一個新增長點。但無論如何,手段終究是手段,寫出好的作品仍是一切問題的關鍵。
同樣的飲品,有人需要吸管,有人舉杯小酌,有人對瓶吹,有人就喜歡搪瓷缸的奔放。有人不喝,可能不是針對飲品,而是面對觥籌交錯有些不知所措。途徑對了,壁壘或許就少了。文學破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細細思量。
(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