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美文》2023年第9期|徐貴祥:我的老師
    來源:《美文》2023年第9期 | 徐貴祥  2023年09月13日07:53

    六歲那年,我上學了,第一個老師名叫盧文芳,蒙城人,說話大聲大氣,當地人喊她大盧。那時候洪集鎮師范畢業生不多,因我老姨畢業于六安地區衛校,所以盧老師同我老姨很快成了朋友。盧老師最早教我們漢語拼音,啊喔呃咦唔喻,就像教小孩子學講話。

    學校條件很差,要自帶小板凳。我入學時候年齡偏小,打掃衛生之類的事情總是不愿意干,一被批評,搬起小板凳就要回家,還愛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怎么做工作都不行,我就是不愿意上學。不知道盧老師做了哪些功課,讓我當了小組長,這一招果然管用,我一聽當了小組長,立馬昂首挺胸,搬起小板凳又回到學校,上課注意聽講,下課搞衛生,指手畫腳。有一個同學,年齡比我大,個頭比我小,我經常拿掃帚把敲他的屁股,督促他打掃衛生——由此可見,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官本位意識。

    上學不久,城里的運動蔓延到鄉村,盧老師給我們加了一門課,寫大字報。她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舊報紙,啟發我們,寫自己知道的不好的人和事??墒俏覀冞@些小孩子,不太清楚什么是不好的人和不好的事,盧老師就給我們做示范,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質問盧文芳——

    尋根問底,這要算我第一次受到作文訓練,甚至可以說是第一次受到文學創作訓練。經過盧老師循循善誘,“質問盧文芳”這幾個字的意思明白了,可是質問什么呢?我自己寫的內容已經記不得了,但是一個年齡大點的同學的“質問”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這么寫的:質問盧文芳,為啥吃雞不吃雞爪子?

    這篇大字報里面就幾十個字,一半是錯別字,一半是用拼音代替的,那幾十個字張牙舞爪,大小不一,十分難看。經過盧老師修改、講解之后我們才明白。這樣一來,寫大字報的功課就算推行下去了,我們并且提前練開了毛筆字。盧老師給我們發了描紅本,讓我們照葫蘆畫瓢。

    大約三年級前后,運動越來越熱鬧,老街上的無業游民搞起了宣傳隊,老師們也參加了。宣傳隊排了一個節目,節目名稱記不得了,記得算術老師蔡繼煌在節目里扮演男走資派,盧老師扮演女走資派。蔡老師也是師范生,長得白白凈凈的,講一口曲里拐彎的蠻腔,有點聽不懂,馬馬虎虎知道意思。盧老師穿著一身奇怪的衣服——后來知道那是旗袍,腳上蹬著高跟鞋,走路一搖三擺,故意出丑。臺下哈哈大笑,一片亂喊,說盧老師演得像,還有人往戲臺上扔西瓜皮,打走資派。

    有一天上體育課,學生們在操場集合之后,來了一個人,穿一身沒有領章帽徽的軍裝,腳上蹬著一雙皮鞋,油光锃亮。我定睛一看,這不是我姨父嗎?沒錯,他就是我的姨父任炎哲,剛剛從部隊復員回來,因為有城鎮戶口,又是高中畢業生,被安排在學校當教師。自從那天之后,我就喊他任老師。任老師主教算術,也教畫畫,還教體育。

    在我的記憶中,洪集鎮的宣傳隊好像從來就沒有解散過,只是在不同的年頭,人員不斷變化。那時候,別的地方搞運動,停課鬧革命,但是洪集鎮的運動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據說是我們的公社的領導對學校有要求,堅持不停課,堅持抓革命促生產。生產方面的事情由街上的小商小販、手工業者和鄉下的農民抓,革命方面的事情主要由宣傳隊造聲勢。宣傳隊的節目,除了樣板戲片段,還有一些歌舞之類的。演樣板戲的時候,陳正老師、任炎哲老師、周俊勇老師等人,都在樂隊。陳正老師是個老教師,教過我的父母,他的毛筆字非常漂亮,一手蠅頭小楷工工整整,可以當字帖用。在課堂上,他教我們語文和歷史。在宣傳隊里,他拉京胡——這個愛好老人家保持了多少年,直到我后來參軍,他已經六十多歲了,還在拉。

    老街宣傳隊的文藝節目,是我們在課堂之外受到的另外一種教育。我現在依然記得,有個節目,男生小合唱《軍隊和老百姓》,上場的四個演員,兩個穿軍裝,兩個穿便衣。穿軍裝的還有一個女扮男裝,扎著皮帶,英姿颯爽——那是我老舅的同學原蓉,我們喊她原姨。長大了才知道,原蓉當時是洪集鎮的鎮花。

    快上六年級的時候,學校遇到了麻煩,那時候上面號召“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這條指示的后半部分好辦,洪集公社喬書記是個老資格,他對上面講,洪集公社從來沒有停止“抓革命”,上面也不好說什么,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是“學制要縮短”,連喬書記也沒有辦法阻擋,問題是,學制縮短了,課沒有上完,怎么辦?

    我不知道是喬伯伯的意思,還是上面的意思,我們讀完五年級之后,全體再讀一次五年級,號稱五年級第三、第四學期,把原先設置為六年級的課程,拿到五年級三、四學期上。

    很快,五年級第三、第四學期也讀完了。當時的霍邱縣南部十幾個鄉鎮,正規中學只有葉集中學和三元中學,都是住宿學校。我們這些學生年齡還小,下田干不了活,上學沒地方去,于是就有了一個創舉,辦戴帽中學——以小學為主體,就地取材,加一個初中部。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反正我們在戴帽中學讀書,感覺很不爽,覺得戴帽中學很土,但是——

    這里我要特別強調,我們的戴帽中學,非常了不起,不僅能完成初中的教學任務,給我們以初中知識,最重要的,還是這個中學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培養了自學精神。

    多年以后回憶,我們那個學校,初中部倒是有了,可是,老師呢,全是原來的小學老師,高中畢業生和師范生只有一半,另有一半是民辦教師,有的甚至只有初中文憑。就是這些人,新教師向老教師學習,互相切磋,把初中教材搞得滾瓜爛熟。

    五十年前的洪集老街,十五歲至二十歲的失業青年至少有三十個,多數都是多才多藝,琴棋書畫俱佳,家家都有藏書。學校的老師里面,至少有三個可以稱為書法家,陳正老師擅長楷書,任炎哲老師擅長行草,蔣長友老師擅長隸書。

    讀戴帽中學的時候,我偏科的毛病就更加明顯了,因為小時候讀過一些“毒草”,借助字典,連猜帶查,十歲前后,不僅當代紅色經典讀起來順暢,像《史記》《三國演義》《儒林外史》《三言二拍》這樣白話夾雜文言的書籍,讀起來障礙也不是很大。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一年級,我的語文成績一直很好,認字記詞較多,詞語結構、句子成分搞得比較明白。初中一年級學語法修辭,學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更是超常發揮。初一下半年,也就是我十二歲那年,因為父親調動,我轉學到剛剛建校不久的姚李中學,參加第一次語文測驗,我得了八十多分。而當時被語文老師李成華看好的語文學習尖子們,最高考了七十多分,以至于李老師把這些尖子叫到一起訓了一頓,他很納悶,正規中學的學習尖子怎么考不過一個從戴帽中學轉學過來的學生呢?四十多年后,我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軍隊作家,有次探親回鄉,一個同學組織當年姚李中學的老師和幾個同學聚會,酒酣耳熱之際,我講了這個故事,李老師說,記不得了,記不得了——這是后話了。

    在姚李中學讀書期間,我和父親住處的對面是姚李區文化站,站長綽號周老飄,個子很高,是個非常敬業的基層文藝工作者,給我的印象,他似乎永遠生活在黃梅戲和廬劇里。姚李中學高年級的學生也經常在文化站里排戲,讓我在羨慕的同時,也萌發了長大了寫戲的念頭。我特別渴望我寫的戲能在鄉村上演。

    我在姚李中學讀書不到一年,父親又調回洪集公社,我只好再轉回洪集戴帽中學。當時的語文老師是王啟昌,大高個,他的楷體就像他本人一樣,瘦長。王老師給我們上課,不滿足于照本宣科,除了規定動作,他還給我們開了一門選讀課,講文學作品,印象比較深的是他講劉知俠的短篇小說《鋪草》和茹志娟的短篇小說《百合花》,他不僅講作品結構和人物關系,還介紹作者。

    實話實說,從讀懂課文開始,我就比較注重課文的作者,李白和杜甫自不必說,我特別關注的是那些新名字,我覺得他們的名字能和李白、杜甫這樣的人一起出現在我們的課文里,太了不起了。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的功名心就萌芽了,非??释雒?。

    有一件事情被我牢牢地記了幾十年。大約就是我從姚李中學轉回洪集戴帽中學不久,我寫了一篇作文《在田間》,以公社書記早晨起床后拾糞為素材,寫農村基層干部不忘初心,不搞特殊,同農民打成一片。這篇作文后來得王啟昌老師的賞識,讓我在課堂上朗誦。戴帽中學有個老師張聯政,復員軍人,寫得一手漂亮的仿宋字,會刻鋼板,辦了一張油印的小報,我的作文《在田間》后來被張老師刻印在油印小報上。拿到散發油墨的小報,我激動得不得了,放學走在街上,觀察行人,希望得到他們的夸獎,可惜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件事情。

    語文成績蒸蒸日上,給我帶來很多快樂,同時也帶來一些麻煩。因為偏科,我的數理化成績一塌糊涂,考試經常不及格。初二那年,數學老師換成我的姨父任炎哲,我的天啦,那時候在我的心目中——不僅是我,好多同學都這么認為,任老師簡直就是閻王,他經常把我叫到辦公室,罰站是常事,挨打也是常事。因為我的頑皮和數學成績上不去,他換了好幾個木制三角板——那是打我的工具,經常會出現折損。

    我誰都不怕,就怕任老師,發展到最后,作業做不好,我就不敢睡覺。當時我父親是分管文教的公社副書記,怕我被打傻了,鄭重其事地找任老師談話,批評他不能體罰學生。任老師振振有詞地說,別的孩子我不打,但是你這個兒子,成績上不去我就打,要不你就讓他轉學。

    我父親跟他的連襟吵了無數次,也沒有辦法改變他。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在任老師那副弦長一尺有余的三角板的調教下,我學會了勾股定理、學會了開平方、學會了解方程、學會了初級函數。在即將考高中的那個學期,我的數學成績最高達到了九十多分,并因此而當上了學習委員,盡管只當了半年,但是我仍然引以為榮,因為這個事實證明,我不是笨孩子,只要我努力,我就可以成為一個聰明孩子。

    初中畢業,我重新回到姚李中學讀高中,語文老師先后有汪泛舟等人,汪老師原先是中專老師,屈尊給我們當老師,仍然熱情很高。我印象最深的他給我們講《薛譚學謳》,講得抑揚頓挫,津津有味,至今,那一課在我的心目中還是“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高中畢業前夕,我曾經寫過一個劇本請汪老師指點,雖然那個劇本很幼稚,未能登上大雅之堂,但是汪老師指導我讀了一些書,對我的成長至關重要。若干年后我到蘭州,看望汪老師,講起這段往事,汪老師不大記得了,只是告訴我,我的每一點進步他都知道。

    補充說明,我在中學時代——包括后來在姚李中學讀高中時期,學的那點知識,沒有幫助我成為一名工程師或者一名醫生,但是,后來我當炮兵、偵察兵,當作家,我寫《彈道無痕》《歷史的天空》《琴聲飛過曠野》,里面都涉及到三角函數、方程式、對數等基礎知識,肚子里幾十年前的那點存貨,全都最大限度地派上了用場,它們為我的那些虛構的作品增色很多,沒有那些知識,我寫不出那樣的作品。

    徐貴祥,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軍事文學委員會主任,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著有小說《英雄山》《琴聲飛過曠野》《歷史的天空》等。獲茅盾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全國五個一獎、全軍文藝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