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北北村的光》:以個體成長經驗,為族群記憶留痕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李秋沅  2023年09月06日16:47

    《北北村的光》是陳天中的新作。此書生動呈現了疍民男孩江楠的個體成長體驗,反映了福建疍民族群的時代記憶。疍民,以舟為家,以水為伴,他們終生生活在船上,有許多獨有習俗,是與陸地居民相對獨立的族群。現如今,疍民已漸漸上岸融入現代生活。作家用筆墨,為一個族群遷徙發展留痕,意義深遠。陳天中所作《北北村的光》,以一場少年成長的逐光之旅,為一個族群的逐光之途留痕。

    陳天中書寫了以男孩江楠為代表的,新一代疍民孩子的成長。從書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艱辛的成長跋涉之路,他從外界汲取善意與鼓勵,并從自身的歌唱才華中,迸發出自信的力量,內心逐漸強大起來,擺脫烙刻在心的“賤民”印記,掙脫自卑的枷鎖。江楠的自卑,源自他的疍民血統。在書中,作者細膩呈現了疍民所受的歧視,他們被人嘲笑為“曲蹄仔”,被貼上“貧賤”的標簽。作者對主人公的人物設定頗具居心,江楠的自卑,源自于血脈淵源,他不可能脫胎換骨擺脫“疍民”標簽,這就意味著,他若要走出自卑,必須付出比別的孩子,更多的努力,如此,他的心靈成長之路必然曲折。自卑,即是對自我的低判和不認可。江楠的自卑,究其根源,是外界對自己所歸屬的疍民族群的歧視與不認同。在《北北村的光》中,作者生動細膩地刻畫出江楠、連心、和海一飛這三位新生代疍民在成長中,因族群歸屬認同所導致的困惑與迷惘。這三人中,海一飛完全認同自身的疍民族群歸屬,而且,他毫不認同外界對疍民的歧視與侮辱,他用拳頭維護疍民族群的尊嚴。在連心的血脈里,同時流淌著 “疍民”與”岸上人”的血,出生在岸上的她,毅然選擇抹煞自己身上的,被視為低賤的疍民印記,她對身上的疍民血統是抗拒的。她不斷地貶損江楠,以掩飾自己同為疍民后人的不安,強化自己是“岸上人”的歸屬認同。在家里,她毫不留情地嘲笑江楠;在外,連心 “總是和江楠保持著一段距離,要么走到前頭,要么落在后面,總之不和他靠近。”當著眾人的面,她對母親甩臉“我才不是他依姐呢!”她對同學談及江楠時,“說他就是水里鉆出來的土鱉——和井里的蛤蟆一路貨色。有這樣說表弟的,可見江楠有多不被表姐待見。”她如此虛張聲勢,無非想彰顯疍民族群非我族類,但欲蓋彌彰,底氣不足。作為疍民的后代,她對血脈同源的族群人的貶損,亦是對自己的貶損,她的內心怎能獲得安寧。她和她所代表的,身在岸上,心卻徘徊在“岸上”和“船上”的族群年輕一代,唯有經過生活的錘煉,獲得人生智慧,才能讓內心得到安寧。江楠認同自己的疍民族群歸屬,這點他和海一飛一致。但不同于海一飛,對于外界輕視貶損疍民族群(也包括他自己)的現狀,他是接受而順服的。這一點,也造成了他和海一飛性格上的不同。烙在他身上的“疍民”印記,似乎成了原罪,讓他自卑受苦,卻無處可逃。他自慚形穢,因自身與所屬族群生存境遇落后于時代而萌生出深深的羞恥感。他的自卑深融于骨血之中。在書中,有一處意味深長的細節。姑姑為即將上學的江楠買了新衣服,“換上新衣的江楠整個就像換了個人,看起來不再像要飯的了,除了露出的皮膚跟黑炭一樣,與其它孩子倒是沒什么不同。”可江楠的反應,卻是別扭,“縮著脖子低著頭,好像在低頭認罪。”換了件新裝,本是件體面事,讓他和別的孩子在外表上沒有什么不同,可在江楠卻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體面,不配得到別人的尊敬。三人的成長,需要解決的問題,各有不同。在作者的精心構思下,他們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成長任務。海一飛在舅舅的帶領下,走向更寬廣的生活空間,心胸更為開闊,不再憤怒;連心在家庭變故中,感受到更為深切的親情力量,得到自我和解;而江楠遇見生命中的三束光,一束光來自他同族群的疍民伙伴海一飛和一飛舅舅、一束光來自外族群的袁枚和林老師,另一束光則來源于自身。外界的光讓他感受到勇氣、良善與友愛,而來自于歌唱所激發出的心靈之光,則讓他真正強大起來,走出自卑,獲得成長的智慧和力量。江楠、連心和海一飛所代表的疍民族群新生代,闊步向前——從船上走上岸,從小城走向繁華的都市,走向越來越廣闊的天地。

    書中主人公江楠的成長是明線,而江楠所映射的疍民境遇的變遷,是暗線。書中寫道,在江楠的爺爺輩年代,疍民“連戶籍都沒有,一直被當作最底層的人看待。他們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連乞丐都不如”;海老四生病,“祖大爺慌忙上岸去村里請郎中,好不容易找到郎中卻嫌他們是“曲蹄仔”不愿意出診”。到了江楠爸爸這輩,疍民開始有了分化,以姑姑為代表的,有文化有膽識的人,開始離開江船上岸。而以江楠爸爸為代表的疍民,因無法從上岸找到安全感,便選擇執守船上。如此,上岸了的疍民后代和固守船上的疍民后代,境遇也開始分化。江楠的姑姑和海一飛的舅舅是第一代上岸的疍民,他們在岸上安頓下來,為自己也為自己的下一代,獲取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江楠、海一飛、連心,是第三代疍民,在他們生活的時代,疍民上岸,已成大趨勢。倘若他們的父輩沒有完成上岸的遷徙進程,他們則必將擔負起時代賦予本族群的責任,成為上岸的開拓者。江楠就是第三代疍民的典型代表。上岸讀書受教育,是一個人,一個族群獲得更廣闊生存空間,繼續前行發展的必備條件。父親的保守,讓江楠差點上不了學,幸虧有姑姑的支持,他得以寄居姑姑家,到學校接受教育。通過不懈努力,江楠最終打破自卑的鐐銬,心智逐漸成熟,在學業上亦獲得重大突破,獲得周圍人的認可,由在岸上的寄居者,慢慢成為了岸上的長住者,并有望繼續去往更大更繁華的城市發展。這是江楠個人的拓荒之路,亦是疍民族群群體的開拓之路。江楠的成長,與疍民族群的發展遷徙之路,相隨相伴,明線與暗線交相輝映,共同推動故事的發展,令作者的書寫更為厚重,意義延展更深遠。福建的疍民,多生活于福建閩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一帶水上,現如今,疍民已漸漸放棄原有的水上生活模式,上岸融入現代社會生活之中。被稱為 “海上的吉普賽人”的疍民,水上族群人數越來越少,其傳統的水上生活方式,已漸漸走出大眾視野。《北北村的光》以少年小說的形式,為福建疍民的遷徙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記錄,水流影在。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流年》中寫道,“童年的哭泣始終沒有停止過……好比修道院的鐘聲白天被市井的嘈雜所掩蓋,人們誤以為鐘聲已停,直到萬事萬籟俱寂時才又遐爾可聞”。如何與童年的哭泣聲達成和解,是人一生必須做的功課。《北北村的光》的作者陳天中,在《后記》中提到,這本書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他感謝當年的音樂老師,讓他從一個膽小內向的男孩,逐漸成長為一個陽光男孩。“與其說他教會了我唱歌,不如說他使我找到自我,重塑了自我。”“這本書,是寫給那些生活在自卑世界里的孩子的。”從作者的后記里,我們得以解開作者書寫此書的密鑰——此書是成長之書,是來自大人世界的禮物。成長的體驗,是每個人心中的珍寶,而書寫此書的陳天中,愿意與孩子們分享他的成長經驗。告訴那些,和當年的他一樣,被自卑所困擾的孩子:前方有光,是前行者為他們點亮的。前方亦有路,也是前行者為他們踏出的。兒童文學創作,應呵護純真,體恤生命成長最初階段的弱小與無助,并給予其安慰與鼓勵。成長不易,但有情懷的兒童文學作家,愿與成長中的少年相伴,彼此扶持,彼此溫暖。陳天中創作此書,用心良苦矣。

    2023年6月23日于廈門

    作者簡介:李秋沅,中國民盟盟員、中國作協會員,現就職于廈門文學院。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獎得主。多部作品版權輸出海外。代表作《木棉·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