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影視的未來已來
隨著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的日益臨近,中國的科幻氛圍直接“拉滿”。截至8月14日,大會購票渠道僅僅上線兩天,已有近3000人購票線下參會。與此同時,社交平臺再次掀起一股對科幻文化尤其是科幻影視發展的討論熱潮。作為未來想象的影像表達,科幻影視創作是影視工業水平、文化價值觀、藝術敘事能力和未來想象力的高度集成,因具有較大的生產難度,一度成為中國影視生產創作的薄弱環節。近年來,隨著電影《流浪地球》系列、《三體》動畫版和電視劇版上映播出,中國科幻影視創作突飛猛進,逐漸成長為中國影視走向世界的新生力量。它們的成功實踐,為我們考察中國科幻影視的發展路徑提供了具有參照價值的分析范本。
硬核科技為科學想象賦能
在科幻影視的發展歷史中,技術是一個關鍵性因素。尤其是數字技術進入電影制作領域,極大拓展了科幻影視生產的邊界,使創作者能在更廣闊的科幻宇宙中遨游,建構瑰麗奇幻的藝術世界。從某種程度上講,科幻創作有賴于一個國家的影視技術發展水平。
近年來,中國科技水平的全面進步,以及影視產業的迅速發展,給影視技術水平快速提升提供了廣闊空間。有的制作公司在為外國科幻片生產提供技術支持的過程中不斷學習科幻影視的制作流程,從中獲得相關實踐知識;還有的制作公司在諸如《封神三部曲》、“白蛇”系列動畫電影以及大量仙俠劇等玄幻、魔幻題材生產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這些影視工業層面軟、硬實力的積累提升,使中國影視創作者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制作科幻影視作品的技術能力和流程規范,逐步形成了能夠制作科幻影視作品,甚至是科幻大片的實力,實現了從“五毛特效”的初級狀態,向以《流浪地球》《三體》等為代表的較為成熟狀態的跨越。
《流浪地球》中行星發動機啟動、冰封地球等場景,《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電梯、數字生命,《三體》中宇宙閃爍與古箏行動,《獨行月球》中一人一鼠的月面世界,都是在影視技術水平提升的基礎上,建構出來的具有強烈科幻感的“未來世界”圖景。虛擬制作、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進入影視制作行業,將為創作高質量的作品提供更新穎的創制思路、更完善的運作機制、更豐富的表現手法。技術短板的補齊甚至超越,將為中國科幻影視生產打開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科幻文學大膽描繪未知世界
科幻影視的想象力不是毫無根據的幻想,而是對科學探索和技術發展成果的藝術化呈現,以及對事關人類未來命運重大問題的超前探索。其發展與科幻文學的發達關系密切。
雖然中國1938年就出現了具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六十年后上海灘》,新中國成立后也涌現了《十三陵水庫暢想曲》等作品,但它們的創作主旨多聚焦于科學教育或現實批判,科幻想象力相對匱乏。1979年,《科幻世界》雜志創辦,培養了劉慈欣、韓松等一大批優秀科幻作家,記錄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大膽想象。這些作品不僅為中國科幻影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故事基礎,還讓科學精神、科幻文化逐漸深入人心,為科幻影視作品培育了龐大的觀影群體和肥沃的發展土壤,逐漸形成了一股科幻文化熱潮。在這個過程中,科幻影視創作也漸漸摸出了門道。1980年,改編自科幻小說家童恩正同名小說的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上映。影片圍繞保衛和掠奪“高效激光科技成果”展開,描繪科學領域內正義與邪惡的斗爭,以一束射向海面的紅色激光,為中國科幻影視創作開啟了想象力之門,成為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題材影視作品。
中國科幻影視真正實現高速發展,則始于2019年《流浪地球》的上映。這部作品從硬科幻維度呈現當代中國科幻影視想象力的飛躍式成長。緊接著,動畫和電視劇《三體》播出,以及《流浪地球2》《獨行月球》等上映,又在中國科幻影視發展之路上樹立多座里程碑。這些作品的思路不再局限于當下和現實,而是真正指向了未來和想象:《流浪地球》故事設定在地球將進行2500年宇宙流浪的超長時間中;《三體》展現了人類文明和星際文明之間的復雜關系;《獨行月球》則在地月兩個時空中,將個人的自我救贖和集體的地球救援相結合,呈現中國式末日營救。這波科幻影視作品也大多改編自中國科幻文學IP,說明成熟的科幻文學是科幻影視想象力發展的重要母體。而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聯動,也助力科幻文化進一步傳播普及,將科幻種子植根于更多人心中,對未來中國科幻的健康發展產生長遠影響。
體現別具一格的中國氣質
科幻文化雖然發軔于西方,但其在中國的發展應該體現鮮明的中國性。具體到中國科幻影視創作,則必須為包括中國觀眾在內的全球觀眾提供科幻的中國敘述,否則就會淪為外國科幻創作的復制品或空洞的高科技影像堆砌,既得不到國內觀眾的認可,也無法吸引外國觀眾。
因此,中國科幻影視應體現中國的文化特色和價值主張。這種特殊性要著眼于中國與世界,現在與未來,人類與自然、技術等更高的關系維度,為解決人類社會面對的諸如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疾病傳播、太空探索等共同挑戰,提供來自中國的想象性解決路徑,從而打通從中國到世界的文化通道。這鮮明體現在《流浪地球》系列中。電影將地球的未來命運這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為核心故事動力,創造性地用“集體主義”替代了“個人主義”,用“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浪漫想象超越以往科幻電影中的“末世情節”,體現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家園意識。《三體》更是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深遠的宇宙探索、現代的游戲虛擬結合起來,建構了恢宏壯麗的科幻世界。這些國產科幻影視作品正在為世界提供來自中國的獨特創意。正如英國知名電影學者裴開瑞在評論《流浪地球2》提到的那樣,該片“具有全球價值和中國價值兩個系統,具備了在全球市場上傳播的所有必要條件”。
在發展硬核科幻的同時,中國科幻影視也沒有放棄對軟科幻創作的開發。目前,硬核科幻影視創作逐步形成了一套類型范式和生產制作模式,構成了以高概念IP開發為核心的跨媒介產業鏈。這種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長此以往也會形成路徑依賴,制約科幻影視的創新發展。應該看到,國產科幻影視創作除了《流浪地球》《三體》這樣的硬核類型外,還有以《瘋狂的外星人》《獨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宇宙探索編輯部》為代表的軟科幻作品,嘗試將喜劇、親情等元素與科幻進行嫁接,并在其中融合對中國文化的深刻思考。這種軟科幻類型既具有獨特的美學風格,也體現了一定的思想深度,為中國科幻影視創作面貌的豐富多樣作出貢獻。
中國科幻影視未來前景廣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立項或制作完成待上映播出的作品約20部,其中既有對科幻小說的改編,也有原創科幻作品,相關主題涉及虛擬世界、末世拯救、人與AI關系等具有現實話題性的內容,且在類型設定上出現將科幻和懸疑、愛情等類型元素融合的創新趨向。相信中國科幻影視將為世界科幻文化的多元發展提供更多來自中國的智慧和經驗。
(作者:張斌,系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副院長)